《鸿蒙散叙》

发布时间:2025-04-20 06:47  浏览量:7

作者/倚天伯仁

《鸿蒙散叙》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昔日拜谒无极、问道鸿蒙,今朝又议人生,均觉得对众生今明两天,会有点滴益处;对己抑或可积些功德于有情众生,无量鸿蒙。

此前拙作,自觉人微言轻,又无学名。好在“忱微义重”。便不管轻重,站着说话。仗着“觉”之在心,慈悲在怀,本着“一书一世界,一页一菩提”,智慧人生、惠济众生之念,即敢“奉天承运”,比肩善类,高调人间,大话尘寰,乐为天下苍生耳!谅鸿蒙老祖,系统神仙,可佑这“枉入红尘若许年”之人。

实际上,天地人,谁能说得清?天之无垠,玄妙至极。智慧的老子觉其无极,称之为“大”;望其氤氲之态名之为“道”。天地氤氲,万物遵道化醇,循规蹈矩直至今天。而当年的圣人李耳老师…为我们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便西出函谷、“尺素鱼书去不还”了。

而秉质鲁钝的我,也曾为之苦思冥想了这多年,曾设想把自身置入那无边际的“虚无”之中去探询,去致极开示顿觉。念自处之地球,不就是那无极之一点的相对处,亦如人在火星上思地球的遥远一样。然而,无边的宇宙,又有多少这样的“相对点”,它的“大无外”有谁能说得清?羲皇给我卦,仓颉给我字,“卦字”上,只说无极没有边…,可是这“小无内”的人啊,就是(或者终了)看不开小的无极处!?从来至今,便沉迷于世,用“虚名”衡量身价而乐之不疲,不遗余力地挥洒人生。而不知“我是谁,从哪来,去哪里”!

所以关于人,就有好多说不清。譬如这人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究竟”到哪去,…惟佛家告诉我,是从无始走来,即没有开始,是“终是其宗”的循环。人的这种“循环,可伴随着天地的因果轮回。至于循环和轮回中的未知,还有无数个为什么,去问谁呢?比如日月星辰…关键还是这坤灵之上的精灵一一人类,未来可自觉解析吧。

佛说,化烦恼为菩提。般若声中,智慧终极,开悟点滴在心,涌动“空出变不空”,便以“一页一菩提”之念想奉天下诸君。

逆旅人间,可取景于玄黄,纳山河万千于心中,复制加工升华它们无以言表的内在灵魂深处的美…使万象之美幻化成你的心相而后生之,即所谓的一一相由心生!须知,坐忘化境,掬取天地之精华,达天人合一境,应系之于此。多少古圣前贤,八卦易魂,河图洛书,诗经、诸子百家,韦编三绝,唐诗宋词,至明清之说,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流芳千古之圣相者,都是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之集大成者!他们秉天生的良知和智慧,用自己炽热的心,生成万世之表率,成人顶礼膜拜之胜相。

试问,历朝历代,凡模拟、效法、仿制再精美的譬如“诗词歌赋画…”,终归于赝品。而留芳者唯其“独创原创创新”者。

当年的李白登上黄鹤楼,曾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假如太白模仿或化用一首,或许后人很难尊其为诗仙了。然谪仙就是谪仙,宁愿叹而不写,也要守住哪竹笔之节。

而如今,文坛之上比如诗词的所谓创造未来者,个别的只是在抄袭,在说明历史,在左顾右盼的复制中炫耀一时,以为快意。缺乏北宋.林逋:“寻章神似梅疏影,审字形如鹤出云”的“无我”精神。

“相”的如何,全在于心。比如有人,纵然有了最好的“文房四宝”(工具),却智慧、秉性、情怀、境界等平平,“心生之相”…又焉能“生辉”于人世间。

世上万法同理。譬如修身齐家治国;铺路建桥盖房子;科研教育医疗及养护老者…必须要靠人的以善“修心”去做好,去“显相”。否则,掏空地球,高楼林立,锦衣玉食,却不能从心上想想那百年之后“心的荒原,地的平垣,今日人间”,灯火阑珊。

这是近读王阳明《心学》及佛学的一点体会!

人要做好自己,一定要“修心”,在渐觉中强大心之力,更好地“变现”、攀登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永恒奠定基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一分力。

以上可视为管窥蠡见于鸿蒙,然渐觉如斯,人啊,且勿在回思往事时,为曾经背负着“自寻的烦恼”,折磨自己而悔恨不已。过去云烟,那些“回头试想真无趣”的事过去就过去了!

人要尊重自己,相信别人,凡事向好的方面想,保持好的心态。相信心外无物…一切相均由心生!所以要心生吉相,心生善相,心生慈悲之相,予乐拔苦,于己于人!

置身鸿蒙,在说不清中,多维的空间中还有个“时间”静音可待。“致虚极,守静笃”,从“思虚至虚空”,静观当今世界,回眸鸿蒙时节,“一笑百媚生,六合无颜色”,或问人间,何谓人工智能!?

答曰:关于人工智能,虽为人所创,然其绝对取代不了人。因之也绝非人类各科之掘墓人,其一刃可称之为淬炼文心之轩辕,雕龙之神剑。

初见Al面世,也“确实有无力之感,见其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以海量之收纳,人力之能恐难及也”。

有真知灼见,鸿蒙与云将,使人工智能如鲲鹏御风而至。“独有大才者可与之一决高下,无大才者也无须担心”。人自谓万物之精灵,依其灵气凭真实之感受,亦可随时述诸笔端,“文脉不可灭,真情尚可存”。必有名家掞藻,圣心铺采,摛文以谢鸿蒙!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