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常见的鹧鸪,竟然是爱打架的主!
发布时间:2024-08-21 17:07 浏览量:27
近日,西藏林芝市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与多家科研单位携手合作,通过深入的野外调查与科学监测,在该县境内先后发现了三种珍稀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胸山鹧鸪、红喉山鹧鸪和环颈山鹧鸪。
这一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鸟类资源的多样性记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添了新的篇章。
红胸山鹧鸪 图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鹧鸪,这一屡屡出现在古诗词中的鸟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然而,现实生活中见过鹧鸪的人却寥寥无几。鲜为人知的是,这种鸟儿天性勇猛,酷爱打斗,甚至常常打到不死不休的地步。而古诗词中常见的“鹧鸪啼”声,竟是它们打架的前奏曲!
穿花衣裳的“小鸡”
鸡,通常是指我们日常饲养和下蛋的家鸡。从生物学角度讲,鸡其实是鸟纲鸡形目下300种鸟类的统称。它们之中,有的以“鸡”命名,比如蓝马鸡、雪鸡等;有的与“鸡”不沾边,比如白鹇、彩雉、鹌鹑、孔雀等。
鸡形目庞大而多样的群体里,种类最多、最常见的是雉科动物。雉科动物里,除了原鸡属驯化而来的家鸡外,较出名的就是鹌鹑和鹧鸪。体型是区别鹧鸪、鹌鹑、家鸡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年鹧鸪一般重300-400克,比家鸡小很多,比鹌鹑大一些。
鸡形目的大部分鸟类 图源:中国野鸟图库网
鹧鸪是全球雉科动物中的重要成员,共有70多种,占据了雉科动物的四分之一。在雉科下,鹧鸪被细分为鹧鸪属、山鹧鸪属、环颈鹧鸪属、红头鹧鸪属、凤头鹧鸪属等6大类。
其中,山鹧鸪属尤为丰富,包含了21个不同的种类,包括前文所提在墨脱县发现的红胸山鹧鸪、红喉山鹧鸪和环颈山鹧鸪。
红喉山鹧鸪
鹧鸪的体形独特,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们的嘴巴呈黑色,眼睛则是暗褐色的,身上的羽毛以黑白棕三色为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斑纹。特别是它们的背上和胸腹部,布满了许多眼状的白斑,仿佛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花衣裳。
鹧鸪作为留鸟,对自然环境有着特定的喜好,它们更倾向于栖息在干燥的环境中。
因此,鹧鸪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在这些地方,中华鹧鸪作为鹧鸪属中的代表性鸟类,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鹧鸪之一。这种地域性的分布特点,也导致北方人很少有机会见到鹧鸪。
中华鹧鸪 图源:新疆博物志网
爱打架的雄鸟
作为杂食性鸟类,鹧鸪食谱广泛,不但涵盖杂草、野果、种子、嫩叶等植物,还摄取蚱蜢、蚂蚁等昆虫,实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结构,这一习性也赋予它们强健的体魄和有力的双爪。
它们大多遵循“一夫一妻制”的生活原则,倾向于单独或成对活动,而非集群出行。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或黄昏时分进行,它们会在森林中漫步寻找食物,有时甚至会用双爪挖掘土壤中的蚯蚓。一旦遭遇惊吓,鹧鸪便能迅速直线飞行,直抵树梢以寻求安全。
强健的体魄
为鹧鸪的好斗习性
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雉科动物中,鹧鸪以好斗著称,其好斗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闻声而至的主动挑战,当听到同类叫声时,它们会主动上门寻衅,见面后便展开激烈的啄斗,直至分出胜负。
二是雄鹧鸪间为争夺配偶而进行的激烈争斗,它们使用坚硬有力的喙作为武器,使得对手羽毛纷飞,战斗持续至一方落败逃离甚至丧命,胜者则赢得雌鹧鸪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
在争夺配偶的“武斗”之前
雄鹧鸪还会进行
别开生面的“文斗”
它们通过歌声来展示自己的魅力,通常声音洪亮且持久者能够脱颖而出,赢得雌性的青睐。
鹧鸪的日常鸣叫声丰富多样,包括“咕咕咕”“咯咯咯”“哒哒哒”等,这些声音间断发出,常常组合成“咕咕咕-咯咯咯”的旋律。
人们听起来,鸣叫声宛如“行不得也哥哥”,似乎在诉说着行路艰难,不要远行。这样的鸣叫声,不仅为自然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音韵,也借此表达了亲人对离别时的伤感与惆怅之情。
然而,鹧鸪的好斗习性也为它们带来了不幸。在古代,捕鸟人利用这一特点,将捕获的雄鹧鸪置于笼子边,以其为诱饵,引诱其他同类前来打架,从而实现以一捕多的目的。
古诗词里的常客
长于南方的鹧鸪,以其喜爱歌唱与好斗的天性,自古以来便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它们不仅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还频繁地出现在古代的典籍与诗词歌赋之中。
最初,古人将鹧鸪视为一种个性极强的烈鸟。据《禽经》(春秋时期)、《异物志》(东汉)、《古今注》(西晋)等典籍记载,鹧鸪天性向南,绝不北飞。
后来,鹧鸪被用作象征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或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借其声抒发离愁别绪。
在众多诗词中,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最具代表性。其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已成为千古名句。
辛弃疾作为正宗的北方人(山东济南籍),一生为抗金事业奔波,却遭贬至南方的江西上饶等地。在被贬期间,他途经江西的造口壁,想起沦陷的家乡和苦难的国家,听到家乡鹧鸪的鸣叫,深感其悲,遂写下此词。
然而,“山深闻鹧鸪”,实际上如辛弃疾般的古代人并不知晓,他们所闻并非鹧鸪的悲鸣,而是其在求偶,或向同类宣告自己的领地主权。
国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图源:奇象网
此外,古人观察到鹧鸪常成对出现,因此将它们视为爱情的象征。
这一现象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如刘禹锡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曹邺的“劝君速归去,正及鹧鸪啼”等。宋朝更是涌现出多首以“鹧鸪天”为词牌名的词作。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最初词人因鹧鸪常在蓝天下飞翔,所以用“鹧鸪天”比喻天空的晴朗明亮,后来则常用它寄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些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鹧鸪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古诗词中的常客,而时至今日,它们更被赋予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崇高地位,以跨越时空的非凡风采,持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与关怀。
鹧鸪不仅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中的明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传统象征意义的生灵。
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保护鹧鸪,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与自然遗产。让我们携手行动,为这些爱打架的鸟儿撑起一片蓝天,让它们的歌声继续响彻林间,让“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诗意永远流传。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董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