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中医如何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

发布时间:2025-04-17 16:03  浏览量:41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肛瘘已成为肛肠科第二高发疾病,复发率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手术干预后创面呈开放性,易出现疼痛、出血、水肿、感染等并发症,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抗拒手术的原因之一,由此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寻求一种既能降低肛瘘术后并发症又能加速伤口修复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创面历史源远流长,施用灵活,操作简便,疗效明确。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其主要症状为肛周包块破溃流脓、疼痛和瘙痒。

化脓性感染是绝大多数肛瘘的病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肛管外伤继发性感染等因素也可引起肛瘘,是肛肠疾病中第二高发疾病,占我国肛肠疾病发病人数的1.67%—3.6%。

目前手术是根治肛瘘的主要方式,由于肛门的特殊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术后创面呈开放状态,创面修复时间长,且患者容易因创面疼痛、出血、水肿、感染等并发症而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肛瘘术后创面并发症及加速创面愈合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通过利用生长因子、新型生物材料、干细胞治疗等方法,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时间,但由于费用高昂的原因,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中医药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有着积极作用,简便效廉,且能预防并治疗肛瘘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疡科心得集》:“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此处生痈……如延久不敛,每多成漏,其实总归湿热下注而结。”说明肛瘘的病因是湿热毒邪下注于肛门。

肛漏术后虽病灶去除,日久生成的湿热毒邪难以速祛,加上术后金刃损伤致气血、经络离断,湿、热、瘀相互交杂,病邪留恋,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亏虚不能滋养创面,导致愈合缓慢。

“消、托、补”是中医治疗肛瘘的总则,但基于术后创面气血不足,湿热瘀阻之病机,中药内服法常以“扶正祛邪”为总则,采用 “补托”或“消补”思想,补益气血,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敛疮生肌。

中药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干预伤口愈合的止血期、炎症期、增生期或重塑期来促进其修复。

研究发现,白芷可激活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等多种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表达,有效增强创面再生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伤口修复。

目前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损伤的中药方剂多为经验方,缺乏统一标准和深入的机制研究,今后加大经费支持和科研力度,开展深入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是研究中药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新趋势。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膏剂、散剂或油剂直接外敷于皮肤患处,不仅能保护创面,更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的一种外治方法。

临床常用生肌散、松花粉、白及粉、三七粉、金黄散等外用制剂,根据中药功效的不同,可以发挥生肌止血、燥湿止痒、 消肿排脓、解毒疗疮等不同作用,应用广泛。

通过将紫草油外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换药,发现紫草油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其作用机制与诱导TGF-β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阻碍Smad3因子的生成有关。

中药外敷法不仅可以促进创面修复, 还可以预防并治疗肛瘘术后继发的肛周湿疹,临床疗效显著。

有学者证实外敷青黛散以及外涂糖皮质激素类药膏治疗肛肠疾病术后继发的肛周湿疹的总治愈率相当,且青黛散组的复发率低于糖皮质激素类药膏组(P

中药纳肛是将天然中药制成易于携带和使用的膏剂或栓剂,通过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发挥抗炎镇痛、止血消肿等效果的外治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通过对比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九华膏(由滑石、硼砂、朱砂、冰片等药物组成)换药和凡士林纱条纳肛,研究发现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术后并发症。

且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P改善术后创面疼痛、水肿等并发症,加速创面修复。

研究发现,于排便前使用麝香痔疮栓联合龙珠软膏纳肛,不仅可以润肠通便,而且还具有止血止痛的功效,相较于排便后立即纳肛换药,此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排便惧意,减轻患者的排便痛苦。

中药纳肛操作简便,药物作用时间长达8—12h,能有效缓解术后的疼痛、坠胀感,减少分泌物渗出,促进创面愈合。

且可以改善患者肛管直肠收缩压等肛肠动力学指标,尽早恢复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坐浴

《说文解字》曰:“熏,火烟上出也”,其法以煎煮中草药制成药液,先用药液所产生的蒸汽进行熏蒸,再将药液淋洒或直接浸泡患处。

中药成分在蒸汽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下,经皮肤渗透,直达病灶,温通气血经络,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了因口服药物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

通过对肛瘘术后熏洗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蒲公英、当归、盐肤木、蛇床子、苦参5 味中药的多种化学成分与免疫应答、止血凝血以及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等多个生物过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能与熏洗疗法的作用机制相关。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肛门洗剂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上调TGF-β1、 pSmad3的蛋白表达,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1的蛋白表达。

这些作用共同促进了纤维组织的增殖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有助于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分阶段辨证论治配合不同种类的中药洗剂进行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思路。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灌肠通过药液与肠道的直接接触,起到整体以及局部的治疗作用,属于中医外治法中“导法”范畴。

中药保留灌肠法与中药内服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均需结合患者脉症,采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临床常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除此之外,三七粉、云南白药胶囊、锡类散等制剂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也可用于保留灌肠,疗效显著。

采用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治疗肠炎合并肛瘘术后患者,改善了患者肠道炎症反应、黏膜水肿以及溃疡出血情况,说明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可有效减轻肛瘘术后患者的创面炎症反应。

研究证实,美洲大蠊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Smad6、促进Smad9的基因表达,促进肌肉生长。

中药保留灌肠用于肛瘘术后,能避免患者口服中药的痛苦,减少消化酶和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药物利用率高、治疗精准、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药线挂线法是用药线外蘸具有拔脓祛腐、生肌敛疮作用的掺药,挂入肛瘘切开术后创面。

适用于复杂性肛瘘术后,利用其慢性勒割和异物刺激作用,边切割腐肉边引流分泌物边促进肌肉生长粘连,避免了复杂性肛瘘术中一次切开创面面积过大。

肛门括约肌受损严重所致的肛门失禁等后遗症,正如《古今医统大全》 所著:“药线日下,肠肌随长,澼处既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

使用六神丸药线的观察组高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疼痛、肿胀、渗液积分、 创面愈合时间以、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肛管直肠压力明显高于后者(P这表明,六神丸药线挂线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具有减轻术后疼痛、肿胀、渗液、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缓解患者肛管直肠压力并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点。

目前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出实挂、虚挂、高挂、低挂、单线挂、双线挂等多种使用方法,是传统术式与临床的进一步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优势。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情况是肛瘘治疗效果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但目前仍缺乏指南或者共识规范肛瘘术后管理方案。

中医学在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损伤上具有简便效廉的独特性和实用性,随着现代医学对创面修复机制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化。

把握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病理生理特点,采用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减轻患者身心负担,是未来肛肠科医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肛瘘术后促愈研究的指标着重于术后疼痛、出血、渗液等症状评分,对于术后瘢痕以及肛管直肠压力等远期疗效指标观察较少,这些指标关乎患者术后的肛门形态及肛门功能,也应是继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随着临床评价标准和科学研究的日益规范,希望能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促进肛瘘术后伤口愈合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支持,为中医药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