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侨房 留住乡愁——致公党福建省莆田市委会助力侨村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4-17 10:01  浏览量:28

红砖古厝、别致洋楼、中西合璧民居……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汇集古今中外特色的建筑群吸引了许多游客观光,活化利用起来的家风家训馆、华侨纪念馆,一年一度的“侨家乐”侨乡美食节、新晋网红的溪栖里露营基地,熙熙攘攘的人流为这座历史侨村注入活力。这背后,是致公党莆田市委会孜孜不倦地推动保护侨房,把潜在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成侨务资源,转化成创富资源。

挖掘侨房价值 留住莆籍侨胞的根与魂

绵延的岁月里,侨乡的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书写传奇,而这片土地上的特色建筑,正是这饱经沧桑的侨乡文化最好的实物印证。

落叶归根这个朴素的观念影响着一代代莆籍侨胞,他们的根在家乡的祖屋、祖祠、祖坟,在对祖国风俗民情的记忆中。然而多年前,这些侨乡民居基本都是一副破落景象,很多侨乡民居已人去楼空,房子没人住,养护也无从谈起,红砖古厝黯然失色。

致公党莆田市委会副主委郭立红,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些古厝在岁月的洗刷中历经沧桑,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特殊意义,正面临保护传承的难题,甚至消亡。

郭立红结合工作实际,赴基层、部门走访了解情况,和海外的乡亲深入联系,在调研中,她梳理出当前莆田市侨房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房屋产权认定难。相当一部分的侨房业主为华侨,难以履行保护的义务,在业主对建筑物的保护并不积极的情况下,权属问题成为政府部门或者其他机构介入特色侨房保护的最大障碍。二是业主管理不到位。侨房所有人的后代,多数都居住于海外或港澳,他们虽有业主之名,却未能尽到全面修缮和保护之责,以致多年来这部分侨房显得冷清萧条,甚至荒废成为危房。

特色侨房破损、闲置,承载的华侨文化在流失,华侨为祖国、为家乡所做的贡献可能被淡忘。郭立红深刻地感受到保护和利用“特色侨房”不仅是对特色建筑的抢救,更是对莆田历史文化底蕴的弘扬,希望通过撰写侨房保护的提案来留住侨乡文脉,唤起人们对侨的感恩。

2018年,在莆田市政协会议侨联组讨论时,郭立红的侨房保护建议一经提出,就引起各国社团侨领共鸣,大家纷纷发表对这个提案观点的高度认可,希望提案能够真正落地生效,切实为保护侨胞乡愁作出贡献。会后,很快就有印尼侨胞委托家乡朋友,了解关于闲置侨房托管事宜,郭立红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项事业意义重大,推进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促进提案精准切入生效,郭立红又在当年的涵江区政协会议上提出,被相关领导批示并列为重点提案。2019年,合理保护利用特色侨房作为致公党界别集体提案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2020年涵江区政协将保护和活化利用侨房确定为专题协商课题,市区同步层层推进。

多措并举 古民居成创富资源

在提案的推动下,涵江区政府成立了侨房普查领导小组,郭立红担任组长,组织推进特色侨房保护工作,制定初步的特色侨房认定标准,并确定第一批20幢侨房进入保护目录。老房屋修缮成本提高,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老旧建筑不成片,很多都是与现代楼房交织建设在一起,很难把这些有历史价值的房屋连缀起来,整体开发利用难。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建立完善了特色侨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托管认养、专业代理、置换补偿等有效方式,完成特色侨房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等相关权利的认定工作,有效地促进特色侨房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现在,莆田市各地大胆引进社会资金“认养”特色侨房,实现“自我造血,以楼养楼”。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以利于更有效地保护。各县区以侨厝保护、文化赋能、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建筑导则,按照“集体收储,产权不变,统一运营”的方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引入社会资本,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将老建筑按风格、年代分类分批修缮。

据悉,仅涵江区江口东大村就已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传统建筑10栋,并将这些建筑活化利用起来,改造成华侨纪念馆、民俗馆、游客服务中心、党建+邻里中心、民宿、餐厅等,由村办企业运营或招商运营,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与研学基地、溪栖里露营基地共同丰富了东大村的旅游业态。而古民居的重楼飞檐、青瓦翘脊、立柱雕花等元素,也被设计组合成独特的东大村“乡村字体”,并荣获国际设计奖、东大文创荣获海峡两岸乡创类金奖,建立起全国首个完整的乡村文化资产包,形成百年侨乡文化活资产。

涛声不息的兴化湾听到了海外游子思乡的呼唤,正逐步推进政策实现侨房“根”的守护、“脉”的传承。保护侨房,用力在侨乡,作用在海外,牢牢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心贴在一起,让他们把根留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活化成华裔新生代的诗和远方。

(蔡立群 林纬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