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该亡的朝代是哪个?

发布时间:2025-04-15 23:56  浏览量:9

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上来看。多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最终导致王朝灭亡,这种王朝该亡。多个偶然的事情叠加在一起,导致了王朝的灭亡,这种王朝就不该亡。

必然性叠加的就像东汉:外戚、宦官、士族争权,一遍又一遍,一轮又一轮,一个又一个大将军辅政然后被夷族,直到袁绍号召屠了宦官。东汉就该亡,只是从什么样的方式亡掉罢了。董卓掌权是充满偶然的时候,但东汉在这些年里灭亡是必然的。

再比如宋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打辽打不过,打越南打不过,打西夏打不过,打金打不过,最后亡了,太正常了。

偶然性不断叠加的,这种就很罕见了。哪怕隋朝,让人觉得把隋炀帝弄下来换条狗上去都亡不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摊上这样一个一意孤行、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的皇帝是偶然。但只要偶然这么一下子,也就亡了。

我接下来要说一个偶然性叠加偶然性,最后导致亡国的朝代——西晋。

大家都不喜欢西晋,我也不喜欢。真的看不懂这群人都啥脑回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事情发生,导致西晋在事实上二代而亡。但凡少个偶然,都不至于会爆发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偶然1。开国皇帝司马炎选了个不太聪明的嫡长子当继承人。司马炎不是没想过换太子,但最终司马衷堪称中国所有的成年皇帝里面最蠢的一个。这实在是一个偶然。

偶然2。辅政大臣当着老皇帝的面篡改圣旨。不好说是古今无双吧,至少也是个世所罕见了。杨骏这一番操作使得自己的辅政合法性大幅下降,朝堂上下到处都是敌人。受先皇遗诏辅政,结果几个月就被政变弄死的辅政大臣,这应该是独一个了。

这是“八王之乱”的开端,但其实只有小规模政变。这并不影响大局。在这之后还有9年的太平日子,要说“好圣孙”正常长大继位,应该是可以延续个盛世出来的吧。

偶然3。皇后连生4个,都是女儿。生4个孩子都是女儿的概率只有6.25%,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

偶然4。执政的皇后和太子、也是皇帝唯一的儿子闹的很不好,以至于要弄死太子。这太子是司马炎钦定的“好圣孙”,基本上好名声远多于坏名声。是司马衷死后,贾南风作为名义上的母亲最大的依仗,结果贾南风把他噶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独一个把皇帝的独子给直接弄死的吧。实在是无法理解这脑回路是怎么回事。哪怕以上三个都发生了,这个没发生,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

偶然5。皇帝的叔爷爷在弄死皇后控制朝政的情况下要篡位,让司马衷做太上皇。中华上下五千年,独一个,真独一个。让自己侄孙子做太上皇,自己当皇帝的,司马伦到底经历了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来?在近支藩王一大堆领兵在外的情况下,弄死皇太孙,逼着皇帝禅让给自己一个远支宗室。中国历史很长,掌权的远支宗室很多,但是能以叔爷爷之尊篡位的,就这么一个。实在是无法理解,但凡司马伦有一点点脑子,就做不出这样必然要完蛋的事来。

以上5个偶然使得局势滑向了战争的深渊。

偶然6。在叔爷爷篡位,皇太孙被杀,司马衷还只剩一个亲孙子的情况下,司马衷的亲兄弟们无一出头,而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也就是司马衷的堂兄弟)迫不及待立旗起兵,讨伐司马伦,引发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在胜利以后由司马冏执政。司马衷的亲弟弟们也不少,结果这都赶不上热乎的。

偶然7。司马冏独揽大权,立的皇太孙死了。这是司马衷的最后一个男性后裔,在302年5月死了。这意味着司马衷死后,下一个皇位继承人要么是他的弟弟、要么是他的侄子——直接受益人必然是在外的藩王。

这引爆了八王之乱的第二场大规模战争。

十二月,司马衷的两个弟弟连个其他人在外起兵,在京的司马乂惊险地弄死了司马冏。

自此,潘多拉之盒彻底打开,包括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腾、司马越、司马繇、司马虓、司马模等领兵藩王不断登场,全国陷入战乱。除了这些藩王以外,还有氐人齐万年、賨人李特、“汉人”刘渊以及东南的多起民变,永嘉之乱爆发,西晋就此灭亡。

西晋的藩王领兵制度确实会导致藩王拥兵作乱的必然后果,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甚至唐朝的玄武门继承制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和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司马冏之死都很接近。但是这些“偶然”集中在一起爆发,一个接着一个,使得西晋二代而亡,实在是有些“还没到该亡的时候就亡了”的叹息,怎么就出了这么一群类人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