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孝妇河上的桥(1)

发布时间:2025-04-13 23:24  浏览量:5

孝妇河上的桥

王玉华

第一次知道孝妇河和孝妇河上的桥,是母亲从博山回到老家马棚告诉我的。

那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从博山城里二姨家走亲戚刚回家,因为我家门前有条河,我便猜想着问母亲说:“二姨的家也在河边吗?”母亲说,二姨也是住在河边的,但那是一条大河,叫孝妇河。母亲还说,从二姨家走过一座过河的“神头”桥,桥边的山上有一座神秘的庙,庙里面住着一个颜奶奶,颜奶奶是个水神,她能叫一条河千年不干、日夜常流……

从那以后,我就常常做梦过桥,桥一边是座神秘的庙,桥下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01 淄川孝妇河上的桥

第一次见到孝妇河上的桥,我已经是小学生了。

那是一个春节前大家都去赶淄川大集的早上,天不亮就跟父亲出了门。走过五里二槐树,转出山口,再从磁村向东,百夕、五道岭、白庙村一路不停地走。当看见淄川大桥时,太阳已经老高了。

孝妇河上的 淄川大桥

现在的淄川大桥南面就是闻名全国的“淄川服装城”(上图桥左侧) ,北边矗立着“新星商厦”大楼(上图桥右侧),东边直通淄城东西商业大街。

记得那年,就在大桥南边孝妇河熙熙攘攘的河滩集市上,父亲给我买了两鞭炮仗,问了几家新衣服的价格,又带我穿过人流和桥洞沿孝妇河西岸向北走去。

沿河向北一直快到淄城公义村时,我惊喜地发现,北边的河上还有座高高大大的桥。 父亲说,那是西关大桥,也叫“六龙桥”。

那年月,对于我这个穷山沟里的少年而言,能来到淄川就是见到大世面了。

2010年10月,当我再次站上六龙桥回忆往事时,不禁想起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川区文联主席袁延民同志曾经写过的一首诗:

般阳孝水润古城,柳泉放歌慕大风。

马鞍山头旌旗立,峨庄山谷瀑布倾。

鲁泰锦绣冠四海,山川医药伴潮生。

更有商城人鼎沸,旧貌新颜赖群英。

我想,能吟出如此胸襟宽阔,气象万千,联接古今时空,歌颂改革开放新貌的诗句,作者应该也是伫立于六龙桥之上,感慨于孝妇河水源源流长,追忆起了4百多年前“六举人”桥上吟诗作赋的那段盛景往事吧(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前,此处曾有一小桥,名曰“孝感桥”。时任县官王时和主修西关桥时,曾在桥上热情接待了六个当年中举的举人,并与他们一同在桥上欢聚吟诗作赋,遂命名该桥为“六龙桥”)。

西关大桥(六龙桥)为石拱结构,建有7大8小15个石拱桥孔,初名“孝感桥”,后称“六龙桥”,民国后俗称为西关大桥(俗名西关石桥),是淄川历史上最古老的桥梁。

史载:明天启四年(1624年)时,进士张志发、韩浚主持对“六龙桥”进行拓展续建,历三年而成。“桥长13丈9尺7寸,宽2丈4尺有咫,高出水者3丈,下入水者2丈6分,为孔者15,为拒水坝者16.两侧设白石楯楹等,以防限坠”,两端立木坊,记有六龙桥创始之年。

清顺治五年(1648年),孝妇河上游暴发洪水,“六龙桥”被大水冲毁。康熙十六年(1677年),动工修复未完又被大水冲毁。23年(1700年)后修复时改桥面为石板。38年后的雍正八年又毁于水患。乾隆四十年(1775年),沿桥向西建六孔扩大流量。1831年至1837年,经县署持续努力始完成全部建筑,计21孔,修护城坝数十丈,后又三毁三修,最终形成现存15孔石拱桥身的造型。

据《淄川区简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农历5月24日,暴雨,大水至,将六龙桥冲塌数丈。1945年,又遇洪水冲毁。

加了拦杆的西关大桥(六龙桥)

1956年,淄川区人民政府将桥上旧拦杆由砖砌改为混凝土栏杆。1960年后,由于该桥南北兴建了“淄川大桥”和“济青公路桥”,习惯上人们就把它称为西关石桥或西关旧大桥了。1981年,区政府又组织施工,在桥的两侧扩建人行道各两米(共四米),桥面涂沥青,两侧改为铸铁拦杆进行加固,桥面宽9.9米,长98米,厚5.8米。

从西关大桥(六龙桥)再向北就是淄城大桥了,

淄城大桥

淄城大桥位于松龄西路的孝妇河上,银座商城北门西侧、六龙桥北。始建于1976年,2017年11月6日拆除,2018年重建完成,新建桥长100米,宽35米,4跨,桥面双向6车道。

现如今,你若站在留仙湖坝上向北放眼眺望,在流经淄城西边长不到3里地远的孝妇河之上,从南向北依次就有了淄川大桥、西关大桥、淄城大桥和张博铁路大桥……

此时此刻的你,就会欣喜地领略到,碧波清流,青草绿树掩映中的孝妇河之上,四桥飞架,车水马龙,桥上桥下,人头攒动的一派繁忙昌盛景象。那淄川大桥南侧的淄川服装城,北侧的新星商厦,东边繁华的东西商业大街就会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如果你沿着孝妇河一路向北,不仅为日新月异的淄川新区建设所惊讶,还会尽情享受到绿水青山的亲切拥抱,迎面而来的是树木吐绿,花香盈袖,流水潺潺,一望无际的孝妇河湿地公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