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木(散文)

发布时间:2025-04-13 17:00  浏览量:8

“柘”为木名,《说文·木部》:“柘,桑也。”段玉裁注:“柘,柘桑也。各本无柘字,今补。山桑、柘桑,皆桑之属。古书并言二者曰桑柘,单言一者,则曰桑曰柘,柘亦曰柘桑。”描述周部族开拓史的《诗经·大雅·皇矣》有诗曰“攘之剔之,其檿(yǎn)其柘(zhè)”,“檿”是一种树,俗名山桑。这句诗的意思是,将杂木灌木排除掉剔除掉,让山桑、柘桑杂生四处。

“柘”在黄县话中称为“柘柘”,黄县南部山区多有,为桑科柘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直立或攀援状,叶互生,有短柄,卵形或倒卵形,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生于荫蔽湿润处者,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处者,则叶形较小,质粗硬。树皮淡灰色(故又称“灰桑”;又名黄桑,因其木质发黄而得名),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有长刺。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粗针状坚硬棘刺,略弯曲。花排列成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柘柘的果实和桑葚儿相似,都属于聚花果,近球形,肉质,成熟时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微皱缩状,略有点发白,味道酸甜可口。

唐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古时常桑拓并称,是因为两者的嫩叶子都可以饲蚕,宋赵以夫《二郎神》:“莫怨春归,莫愁柘老,蚕已三眠将醒。”用柘叶喂养的蚕称为“柘蚕”,产的丝为“柘蚕丝”,《本草衍义》:“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叶饲蚕曰柘蚕。叶硬,然不及桑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桑柘》:“柘叶饲蚕,丝好;作琴瑟等弦,清鸣响彻,胜于凡丝远矣。”四川农村均以嫩叶养幼蚕,据说老蚕食用柘树老叶,吐丝光泽不美观。

柘柘的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有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之功效。

根皮和木材心部黄色,可以作为黄色染料,称为“柘黄”,评书里面皇帝穿的柘黄袍就是用它染的。宋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历史上自唐后“柘黄”即为帝王服色,唐王建《宫中三台》:“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元欧阳玄《陈抟睡图》:“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李时珍《本草纲目·柘》亦载:“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锥)(按:崔豹《古今注》:柘实曰隹)。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柘柘的根还可用来做根雕。

果实熟透后可生食,甜中带酸,故柘枯又被称为“野荔枝”“野梅子”。也可酿酒或泡酒,可养颜固齿,乌须黑发作用强于桑葚。柘果发酵为柘果酵素,有养生保健作用。成熟的柘果还可切片晒干研粉,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可治跌打损伤。

柘木色黄,故又名“黄金木”,材质密致坚硬,可制强弓,用柘木制成为弓叫“柘弓”,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柘材为弓,弹而放快。”南北朝庾信《春赋》:“金鞍始被,柘弓新张。”古时亦常“檀柘”并称,二者皆为制弓良材,《管子·山国轨》:“有竹箭檀柘之壤。”

柘木常用来雕人像或摆件,或是车成手串,也可制作算盘、烟管、滑轮、车轮、锤把、凿首、拐杖等日用具。用来制作家具,是贵如金玉的木料。柘柘生长缓慢,一般十几年树龄的柘柘心材也只有手指粗,其心材油性大,手感温润,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并有黄如金的金丝线,独具天然之美,做出的家具特别漂亮,且质重且硬,入水即沉,抗腐耐磨,不需油漆,经久颜色由浅转深,更有历史的厚重感。收藏界有种说法叫“南檀北柘”,柘木可称“北方木王”。柘木和紫檀一样,十柘九空,十柘九弯,因其材料难得,自明清以来即以柘木家具为贵,其价值远超檀木、酸枝、鸡翅木等传统红木,凡柘木罗汉床、画案、官帽椅、书橱十之八九都出自官宦之家,柘木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从这点来看,柘柘堪称是黄县地界的“海黄”(海南黄花梨)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医药公司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从柘木树根及茎枝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成柘木糖浆,用于食管癌、胃癌、贲门癌、肠癌的辅助治疗。

这则消息辗转传到民间,就变成了一则传言:用柘柘的根煮水喝可以治疗消化道肿瘤。这则传言有几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名有姓地指出某村某人癌症晚期,上了手术台拉开肚子又缝上了,回家死马当着活马医,用柘柘根烧水喝,结果神奇自愈。此言一出,大家全民皆兵,都扛着镢头上山翻土掘根挖柘柘,很短的一段时间,就把柘柘弄成了濒危物种。

柘柘是很皮实的一种植物,在华东、华北广泛分布,河南的柘城、北京的潭柘寺都是因柘而名。柘柘喜光亦耐荫,也比较耐寒,它的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柘柘叶秀果丽,适应性强,可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地作庭荫树或刺篱,也是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柘柘体性和桑树接近,想来繁殖不会太难,黄县的土壤气候又适合柘柘的生长,为什么不搞点人工栽植呢?特别是南部山区的山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无处不可种柘柘,哪怕自己这一辈看不到成材的那一天,那也是留给子孙的一笔财富呢。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算了一笔种柘的细账,值得借鉴:“三年,间劚(zhú)去,堪为浑心扶老杖;一根三文。十年,中四破为杖,一根直二十文。任为马鞭胡床;马鞭一枚直十文,胡床一具直百文。十五年任为弓材,一张三百。亦堪作履,一两六十。裁截碎木,中作锥刀靶;音霸。一个直三文。二十年,好作犊车材。一乘直万钱。”“浑心扶老杖”是带着树心的整条做成的拐杖。“四破为杖”是一破“四陋儿”,根据大小做擀面杖等各种杖。“胡床”为可以折叠的坐具,是今天马扎的前身。“履”恐为“屐”之误,《字书》:“皮曰履。”后来草鞋也称“履”,刘备当年就是个“织席贩履之辈”。“屐”才是木底,就是黄县话说的“嘎哒板儿”。需要说明的是,贾思勰算账依据的是在平地种的柘,不是山上野生的“山柘”,山柘是长不了这么快的。

海南黄花梨前些年几近绝迹,这保护这一珍贵树种,海南省将所剩无几的海南黄花梨确定为省树,在人工培育种植上展开探索,到目前为止,人工种植的海南黄花梨面积已经达到近二十万亩。为避免掠夺性滥挖对柘柘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我们可以学习海南的经验,将柘柘定为黄县的县树,号召广大群众广种县树,爱护县树,把黄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柘柘之乡,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那么注重保护桑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呢?

补记:《救荒本草》卷六“柘树”条:“《本草》有柘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北土处处有之。其木坚劲,皮纹细密,上多白点,枝条多有刺。叶比桑叶甚小而薄,色颇黄淡,叶梢皆三叉,亦堪饲蚕。绵柘刺少,叶似柿叶微小,枝叶间结实,状如楮桃而小,熟则亦有红蕊,味甘酸。叶味甘,微苦。柘木味甘,性温,无毒。

救饥采嫩叶煠熟,以水浸洳作成黄色,换水浸去邪味,再以水淘净,油盐调食。其实红熟甘酸可食。”柘柘的嫩叶也可作为春天的野蔬,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等有机会一定尝尝什么味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