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石猴vs斗战胜佛:看懂孙悟空这声哭,才算读透西游记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8  浏览量:19

文/小镜

咱们书接上回。

西游,第一回的题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说实话,这基本上就已经给全书定下了基调,他讲的心性修以证道的故事。如果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开场诗简直就是明说了,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前面那一堆,其实没啥实际的意义,基本上,就是为了烘托的气氛。很多神怪类的小说,都是这么个套路,就比如红楼梦,开篇基本和这说的是一样。

关键在于最后一句,就是说,你要想知道这命运的齿轮是怎么转的,那你就得看西游释厄传。

“厄”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苦难、迷惘和灾祸,“释”呢就是消弭、解除的意思,所以人西游记成书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给你解惑去妄的。

不论古今,这个知识分子群体,都总觉得自己是背负着教化世人的责任的,不管能不能做到吧,总之人家的出发点是好的。

李卓吾就一语点破这书的主旨:

开场诗之后,就是一大段看的眼晕读的嘴麻的骈文,说白了,就是介绍了西游世界的设定,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实在意义。

本来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事,有的人呢,非得写那么大堆,显得自己很高深一样。

针对于这段,李卓武也有一段点评:

西游诗赋要好听,原为只说而设,若以文理求之,则腐矣。

意思是说,这些诗赋,是说书人用来说唱好听的,但是要从文学性上来说呢,就太酸腐了。

介绍完背景之后,故事直接进入正题。

话说东胜神州傲来国附近,有一个花果山,山上有一颗仙石,非常厉害,自然界的的规律都占齐全了,天生的灵根,在这世上是独一份儿。

因为吸收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这一天石头崩裂,掉出来一个石卵,见风就化作了一个石猴。然后,这个猴子就跟其他刚出生的猴子一样,慢慢地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什么叫拜四方呢?其实啊,这猴子跟刚刚出生的小牛,小羊啊什么的一样,他们刚出生还站立不稳,走两步就跪下来了,人一看,就好像在跪拜天地一样,所以就起了名字叫拜四方。

这就跟那个小羊跪乳,意思是一样,都是用来教化别人的,这些都没啥。

有啥的是,这猴子“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个事就厉害了,跟超人似的,直接就照到凌霄宝殿去了,晃得玉帝赶紧召集文武百官问这是回事儿,等到千里眼顺风耳说明了情况以后啊,玉帝非常淡定的说了一句:“不足为异。”

这就有冲突了,为什么玉帝刚才还着急的问情况,而在了解了之后反倒说“不足为异”了呢?

这就涉及到了道家的的一个知识点了,道家认为,出生的婴儿,更接近于天道的本源,但只要沾染了俗世的尘垢,这个属性就消失了。

所以,当猴子吃喝之后,他目运金光的能力就消失了。

理论上来讲,我们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能“眼运金光”的,只是因为,咱们母亲吃了饭,就相当于我们吃了,所以这个能力就转瞬即逝了。

而因为孙悟空是天地生成的灵根,所以可以短暂的拥有这种能力,要么说人玉皇大帝是渡过17500劫的人,见识就是多,以前肯定也有类似的灵根出现过,所以才会淡定的说不用管这只猴子。

对于生孙悟空的这块石头啊,很多人说,其实是有人专门设计过放在那里的,有的说是玉帝,有的说是如来,有的说是太上老君,有的更离谱,串台到隔壁封神榜去了,说是女娲补天留下的。

说实话,这些观点,用佛家的话说,那就是——着相了。

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里,有一个惯性,那就是不管是发生了什么,必须要是有个缘由。莫名其妙的事情就让人感觉到很不自在。所以,像孙悟空这么一个神奇的猴儿,就必须是有人特殊设计的,必须得找出一个理由。

实际上,原文中写的很清楚:

说白了,人家就是天生的,跟现在不一样,在咱们传统文化中,自然的,永远是逼格最高的,人为的就落了下乘,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孙悟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是天然生成的。

但是,世间万物天然生成的多了去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成圣。假如没有修行,没有顿悟,终究也还是个凡物。然而幸运的是,孙悟空这只猴子,他是天生就有怀悟道之心的,是注定是要成圣的。

所以,你看接下来的事,一群猴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莫名其妙的就想要去探寻一下这个水流的源流。

“源流”这个词,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很多次,它是我们追寻自然规则的那个代称,也可以叫做本源。

追寻本源这件事情,其实是人类共同的母题,不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都有着追根溯源的目的。

这件事,就是典型的,说着知易行难。你看那些花果山的猴子,都吵吵着一起去,可以大多数的猴子看到了瀑布之后,其实都是被吓到了。

唯有孙悟空应声高叫到:“我进去,我进去!”只有他敢于冒险突入,勘破这一层迷雾,进而觅得源头出来。

就这个情节,李卓吾也点评了一句:

今世上哪一个有本事,钻进去讨出个源头来?可敬可敬!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敢于以身犯险,追寻真理的人,终归都是少数。

孙悟空跳进水帘洞以后,发现里面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儿,什么家伙事儿都一应俱全,这瀑布后面,原来是个洞天福地的神仙府。

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用语,道教认为世间有十个大洞天,三十六个小洞天,以及七十二个福地,它们都是隐藏在名山大川中的异度空间。

但是这些地方并非是谁都能看得见,谁都能进得去的。按照道教的说法,这些洞天福地都是曾经成仙了道的神仙居住修行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西游记这里的水帘洞洞天是专门有个神仙留给孙悟空的,这就更印证了孙悟空是哪个大佬设计好的一样。

这么想的话,实在是有些狭隘了点儿。这些所谓的通天福地,实际上说的是一种悟道的心性境界。就是说当你顿悟了某些修行的道理后,那些洞天福地你就能看得见进得去了,要是没有悟道那个境界啊,那你看到的那就只是一挂瀑布飞流之下。

所以说到底,这个所谓的洞天福地啊,其实是在人们的心里。你看原文的描写: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这话说的就很霸气,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境,都是纯粹属于自己的空间,那不就是完全不受外界侵扰的圣地吗?

所以一旦孙悟空勘破了这一层,自然而然的,就从石猴变成了美猴王。

原文用了一首诗来说明此时猴子的状态: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虽然说,猴子已经到了某种境界,可以在心中摒弃了俗世间的烦恼,但他毕竟还只是个凡胎,终究还得面对生死这一关。

所以,有一天他哭了。跟猴子们说:

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

猴子们听到了都笑他说:

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

要不说这些猴子就只能是猴子呢,他们觉得在水帘洞里呆着,就已经很好了,根本就不会去想那些更遥远的事情,说到底,他们也只是跟着孙悟空沾了个光,没有真正的从心底顿悟什么,想法也就很浅薄。

但孙悟空可不是,他既然已经明心见性,就必然会追根溯源,彻底顿开枷锁,现在摆在他面前的现在就只剩下了生死这一束缚了。

而在此之前呢,必须要先去学习应对生死的本领。听到自家大王道心开发了,猴群中有个见多识广的老猴子就告诉孙悟空,这世间有佛、仙、神、圣三种人是不归阎王管的,他们不一定哪个古洞仙山之内,去找他们学一个本领就可以了。

根据我上文对道教洞天福地的解释,其实应该明白,这里老猴子说的那些神仙所在的古洞仙山,其实也就是其他的洞天福地,换句话说了,还是人们的心里。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反正都是心,那让孙悟空天天闭着眼睛想,去悟道不就行了吗?

然而事实上是,开启悟道之心,是要向内求靠自己。而要提升自己的修为和本领,那闭门造车就不行了,必须要在事上磨,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去交流,所谓“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要不是孙悟空的悟性高呢,一听到老猴子这么说,立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作者也用一句话高度评价了猴子的行为:

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李卓吾在这里点评说:

如此勇决,自然跳出生死,可羡可法。

既然知道了正确的方向,便立马行动,努力去实现啊,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