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来:北宋赵抃家世与早年事迹考述|202504-55(总第3048期)

发布时间:2025-04-12 18:41  浏览量:34

感谢王瑞来老师赐稿

原文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注释从略,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北宋赵抃家世与早年事迹考述

文 / 王瑞来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北宋名臣赵抃的家世以及早年事迹,现存文献中的传记资料皆语焉不详,且有讹误。其实,依据赵抃文集的自述以及各种文献的散见记载,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基本影像的。宋代的士大夫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和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滴水聚成汪洋,一个士大夫的家世家学和成长经历,可以折射宋代士大夫政治参与者的具体样相。世代业儒,家非显贵,赵抃的个案,在宋代士大夫中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对北宋士大夫赵抃的家世及其早年事迹进行考述,相信对认识宋代政治生态的形成有所裨益。

[关键词] 赵抃;宋代;家世;早年事迹;士大夫政治

与“包青天”齐名,有“铁面御史”之誉的赵抃,其家世尽管在苏轼所撰《赵清献公神道碑》中略有涉及,但有不少缺漏和错误。而对于赵抃家世的记载,无论是苏轼所撰神道碑,还是源自国史的《宋史》本传,所述都极为简略,且语焉不详。至于赵抃的早年事迹,更是可考者寥寥。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赵抃如何成长为一代名臣,与他的家庭影响和早年活动有着源流因果关系。如果将士大夫政治聚焦在具体的士大夫个人,这些事迹模糊不清,则会影响到对赵抃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史籍、方志以及赵抃诗文等各种资料线索,钩玄索隐,对赵抃的家世与早年事迹加以考述,以个案呈现一般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生态。

一、出生时地考索

环耸乌石山,北邻衢江,坐落着一个小村庄,今天名为沙湾村,距离衢州城区不到两公里。沙湾村又有“孝悌里”之称。“孝悌里”的由来,就与我们将要考述的赵抃有关。据赵抃自己在诗中所记载,沙湾村在宋代大概叫作“柯村” 。今天的衢州市柯城区,应当就是一个历史印记的存留。

“柯”是斧柄之意。柯村与柯城的“柯”,都隐藏着一个有名的传说。传说最早见于东晋虞喜的《志林》。据说晋朝时期家住衢城的樵夫王质,以砍柴为生,经常到衢城东南的山中砍柴。此山有一座巨大的石梁,因形同石室而称石室山。到石室山中砍柴的王质,有一天在石梁下遇两个童子下棋,王质仅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柄便腐烂了,因为时间已过去数百年。回家之后,家人皆已不存,王质便重归石室山,得道成仙,“烂柯山”由此得名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赵抃在柯村出生,具体月份已不可考。赵抃的后人多在每年春和景明的农历三月祭祀,证之赵抃自己所作《生日高斋晓起示诸弟妹子孙》诗文:“夜来飞雪满群山。” 飞雪满山的描述,似乎不像是莺飞草长的春天。因此为赵抃作年谱的清人罗以智也有这样的疑问 。根据苏轼所撰《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的卒年逆推 ,将赵抃的生年定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应当没有问题,只是生日可能不在晚春,而是尚有飞雪的早春。

二、业儒家世考索

南宋人赵孟奎担任衢州知州时,著有《莲花赵公祠碑》,开篇即讲:“柯山□□□□东南□□□□□□祖宗丰芑深仁,与扶舆淑气盘纡郁积,是生清献公。”意思是说,是祖上的仁厚和柯山的灵气积蓄让赵抃问世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赵抃的家世。

赵抃十世祖赵植,原为新安赵氏,后迁徙至京兆奉天,即现在的陕西乾县。唐代朱泚叛乱,攻入长安,唐德宗出逃,赵植率家丁守城,并献出家财犒劳士兵。叛乱平定之后,赵植被授予郑州刺史,后因功勋卓著而官至岭南东道节度使 。

九世祖赵存约,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兴元节度使的属官,兵变被害。苏轼所撰《赵清献公神道碑》略去了赵存约,说赵植生赵隐,是有误的 。赵隐是赵植之孙,为赵抃八世祖。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进士登第,历任河南尹,户部、兵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等职。唐懿宗咸通末年(874),以本官担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加爵天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唐僖宗乾符年间罢相,后又入朝担任太常卿,转吏部尚书,累加尚书左仆射。广明年间(880—881)去世 。做到宰相的赵隐,是赵抃家族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位。

对七世祖,苏轼所撰《赵清献公神道碑》只提及了官至翰林学士的赵光逢和赵光裔。其实还有一位跟宋太祖几乎同名的赵光胤,在后唐被拜平章事,做到宰相 。

苏轼的家世叙述,跳越六世、五世,直接讲了四世祖赵昙,即赵抃的曾祖。苏轼所不详的六世、五世,据赵氏家族的家谱记载,分别为赵靖、赵观 。四世祖赵昙,官位不显,只做了掌管民政的地方小官深州司户参军。赵光逢和赵光裔之后,由于五代时期中原战乱,赵家迁徙到了江南会稽 ,据赵抃的祖父赵湘所述,赵昙去世是在宋太宗端拱年间(988—989) 。这表明,赵昙是在宋朝为官。

赵抃祖父赵湘,苏轼明确记载,定居在衢州的州治所在地西安县。

赵湘,有文集《南阳集》存世。太宗淳化三年(992),赵湘与353名士子进士登第。状元为有名的才子孙何,其中还包括在宋真宗朝后期成为权相的丁谓。登第后的赵湘被授予淮南西路庐州府庐江县尉。任满一年,因病去世,年仅34岁 。逆推34年,赵湘应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

赵湘尽管英年早逝,但因有赵抃整理的文集存留,不少资料可资借鉴,但赵抃父亲的情况则很模糊,没有太多可以据以考证的资料。我们只知道其名为赵亚才 。无论是苏轼所撰《赵清献公神道碑》,还是文同所撰赵抃之子赵岏的《试秘书省校书郎赵君墓志铭》,记载的仕履都是广州南海县主簿 ,属于地位较低的官僚。赵湘在《释奠纪》中记载,赵家世代均为儒士,他自小开始学习,七岁就接触了儒学经典,十五岁学作文章,二十五岁开始在乡里教书,用了九年时间准备科举考试,终于登第,进入仕途 。

儒家为先秦学术流派之一,至汉代更是成为定于一尊的国教,其后儒士在社会上作为一种身份而存在。尽管明确的身份划分是在元代对儒户的设置,但长久以来社会上“士农工商”的说法,其实就已经是一种身份认定了。区别于农工商,士的主要特征是以儒学为志业,被称作“业儒”,即以儒为业。《宋史》卷269《高锡传》记载了一个自五代以来便与赵抃家族类似的家族:“高锡字天锡,河中虞乡人。家世业儒,幼颖悟,能属文。汉乾祐中,举进士。” 《宋史翼》卷34《文天祯传》记载文天祥的家族也是如此:“文天祯,丞相天祥兄也。宝祐间乡举,署广济学谕。造士有方,士风丕变。宋亡,天祥死节,天祯不仕,寓广济五里桥东。家世业儒,迄今未艾。” 以上所举两条史料,一为五代宋初,一为南宋入元。可见“家世业儒”,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赵抃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赵湘自幼学习儒学经典,稍长学习文章写作,尔后教书乡里糊口,同时准备应举考试,最后如愿登第,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从赵湘登第后担任庐江县尉这样下层官僚可以推想,其父赵昙担任深州司户参军,其子担任广州南海县主簿,也都是走了科举之路,登第入官,仕途的起点也都是从幕职州县官,后来被称作选人的下层官僚开始的。这是科举时代士人所遵循的标准路径。赵抃生长在这样世代为儒的文人家庭,这样的路径也成为他必然的取向。

三、家庭关系考索

赵抃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大中祥符意为庆贺天书降临。历代帝王采用什么年号,均有寓意,或避天谴,或庆天瑞。宋真宗在长兄尚存的情况下,成为宋王朝第一个通过立太子程序正常即位的皇帝。由于非长而立,又有其他兄弟存在,他对自己帝位的正统性十分敏感。即位几年后,又在宰相寇准的主持下,与北方大国辽朝签订了“澶渊之盟”。没有开国创业之功的真宗,一方面将这一为宋王朝带来安定局面的行为视为不世之功;另一方面,因与辽皇帝并存,“天有二日”,也对传统的华夷观带来强烈的心理失衡。强调正统便成为宋真宗和他的大臣们的必然行动。于是天瑞人设,宋真宗和王钦若等人合作伪造了天书。天书中“宋受命”和“付于恒”的表达,都昭示宋真宗赵恒所代表的大宋受命于天,天只承认宋朝和真宗的正统。伴随着天书降下,又有了持续长达几年的东封泰山和西祀汾阴等一系列相关强化正统的宗教活动 。大中祥符,大中国祥瑞符天命。士大夫政治形成,行政制度走上正轨,内少灾荒民变,外无战事争端,天下太平,宋王朝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赵抃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据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赵抃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家境贫困 。父亲赵亚才跟他的父祖辈一样,只进入到官场的底层,任广州南海县主簿。这是科举登第或凭借恩荫可以获得的初级官位。由于赵亚才父祖的官位并不显赫,因此赵亚才通过科举入仕的可能性比较大。

赵抃生母为衢州徐泌的女儿。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类似,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也形成了新士族。为了家声不坠,从榜下择婿到同年、同乡联姻,士大夫、士人间通过子女结成为姻亲关系的很普遍。徐泌把大女儿嫁给了赵亚才 ,之所以徐、赵两家联姻,直接原因应当是同一桑梓。徐泌比赵抃的祖父赵湘早八年进士及第,同为士人家庭,彼此熟悉。除了对潜在的“优良股”未来的期待,一定还有在家乡联姻强化家族势力的考量。

赵抃在兄弟七人中排行第三,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四,便有了“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诗句的夫子自道 ,他的少年时代好友,也直接把赵抃呼作“赵四” 。据赵氏家族另一部《赵氏宗谱》的记载,赵抃的两个哥哥为家族排行第二的大哥赵振、家族排行第三的二哥赵拯。赵抃的四个弟弟为家族排行第五的赵拊、家族排行第六的赵抗、家族排行第七的赵援、家族排行第十二的赵扬 。

赵抃母亲去世后,徐泌又把三女儿续弦给了赵抃的父亲。从入仕后赵抃只为继母守丧的记载看,赵抃的亲生父母在赵抃登第前均已去世。赵抃母亲去世在先,父亲去世时,赵抃当已年纪不小。前文中苏轼在《赵清献公神道碑》中所载“公少孤且贫”是有误的。赵抃有首诗,题为《喜十二弟登第》,诗中描述在景祐初年赵抃进士及第回家,看到还是小孩子的弟弟赵扬正在嬉戏玩耍 。如果以景祐元年(1034)十岁左右推计赵抃弟弟的年龄,那么赵抃的父亲至少十年前的天圣二年(1024)还在世,可以把这一年设定为赵抃父亲去世的大致年份,当时赵抃已经十七岁。清人罗以智《赵清献公年谱》将赵抃父亲去世系年在“仁宗天圣元年癸亥” ,即赵抃十六岁的时候,可以说这一推测基本接近事实真相。

据《徐夫人墓表铭》,赵抃继母的姐姐仅比赵抃年长九岁 ,以此推算,继母比赵抃至多大七岁,以二十四岁生子赵扬,也合情理。既然赵抃与继母年龄差距不大,长兄赵振就甚至比继母的年龄还大出很多 。父亲去世后的赵家,虽继母为长辈,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支撑门庭的应当是长兄赵振。赵抃也自认为受到了长兄的抚养,他说已经去世的哥哥赵振像父亲那样照顾他,对他有着深厚的教导抚育之恩 。

外公徐泌对赵抃一家多有照顾。雍熙二年(985)登第的徐泌 ,在赵抃四岁的时候,担任亳州知州,这在《宋史》中均有记载 。后来又做过陕西提点刑狱,官尚书屯田郎中,最终位至起居舍人、知制诰 ,官职至皇帝的秘书高级侍从之列。

四、早年事迹考索

苏轼的《赵清献公神道碑》,对进士及第前的赵抃事迹鲜少记载。不过,我们利用其他一些零星史料,对赵抃的早年事迹做简单勾勒。

由于有长兄和继母的照料,赵抃少年时代的生活尽管清贫,但还比较安定,一直居住在后来因赵抃的孝行而命名的孝悌里。少年时期,赵抃曾在住处栽种过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六十多年后还存活着。赵抃致仕还乡,写下《退居十咏》,其中的描写记述了这一事实:

少时亲手植双松,昼爱层阴夜听风。

今日岁寒逾五纪,也应心似主人翁。

尽管缺乏记载,也没有留下夫子自道的文字,世代业儒的家庭为赵抃设计的人生道路,恐怕跟他祖父赵湘讲述的情形并无二致,就是自幼研习儒学经典,学作文章。二十多岁的祖父赵湘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同时,还教书乡里。除了家庭因素与时代因素外,号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衢州文化氛围的地理因素,也无疑影响了赵抃。诸多因素形成合力,规范了赵抃的人生道路。

除了研习儒学经典,在少年时代,赵抃还接受了传统士人必修的基础教育,那就是书法。宋人记载,少年时代习书法的赵抃,看到定武本《兰亭序》后,不胜欣喜,跟其他拓本相比,认为是最好的 。酷爱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唐太宗,命欧阳询临摹真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碑被发现,置于定州。唐代定州置义武军,宋代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所以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宋代以来《兰亭序》尽管刻本众多,论者多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元代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指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之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当然,宋人的记载在时间上有些问题。发现定武本的庆历年间,赵抃已非少年,已经进士及第为官了。不过,尽管时间有出入,赵抃在少年时代临摹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当为事实。南宋人赵善括看到赵抃的一幅手迹后写下跋语,从字如其人的认识出发,说赵抃抨击奸臣和清廉自律,所以书法也有唐代书法大家又是忠臣的颜真卿的体势 。的确,观看遗留下来的赵抃手迹,颇近颜体。

清乾隆时期修纂的《开化县志》记载了一件事,说一位名叫余仁和的人,有一天早上开门,发现门檐下睡着一个年轻人,大吃一惊,赶紧请到屋里,并把这位年轻人留在家里读书 。这位年轻人就是登第前的赵抃。对这件事,明代崇祯年间编纂的《开化县志》有不同的记载,说是赵抃在余仁和家教书 。明代的《开化县志》还记载余家有一方池塘,赵抃教书时常在那里洗涤笔砚。后来赵抃在蜀地为官,曾把蜀地的白虾送给余家,余家便放养在池中。从此这个池塘便被称为白虾池 。

尽管是明清时期修纂的地方志,但记载前代的事情多为可信,因为定期修纂的地方志都是以递修的方式,抄录旧志,补充未载的新事实。地方志的这一特点便使晚出的文献保留有很多原始史料。

我们将明清两部地方志对赵抃的记载合而观之,从中便可以揭示出这样的事实,即丧父贫困的赵抃,睡到别人家的房檐下,一定是有难言的无奈。房主人发现这位年轻的士人后,专门请到家里,让他免受冻饿,安心读书,准备应举考试。不过这种情况虽说不是没有可能,但不认不识,毕竟有些唐突。如果在这一事实之上,再补充进明代地方志记载余仁和请赵抃在家里教授子弟这一细节,则由偶然的邂逅为契机,延请入户教书,则更显得自然而合情合理。清人罗以智《赵清献公年谱》将教书余仁和家系于天圣六年(1028)赵抃二十一岁之时 。

据上述明代地方志记载,赵抃除了在余仁和家教书,还曾居住在开化县的招福院萃清阁读书应考。寺院清净之地,是读书的好去处。而多数寺院也乐于做善事,接纳士人读书。这让文献中留下了大量的士人读书寺院的记载。最为有名的就是与赵抃同时代的科举前辈范仲淹寺院读书的记载。文献记载范仲淹曾亲口对人讲过他进士登第前在长白山僧舍读书的艰苦岁月,说每天用两升小米煮上一盆粥,放上一夜,凝冻之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放点韭菜末,加上些醋和盐,加热后食用 。这样的生活整整过了三年。可以想象,贫困的赵抃在寺庙读书,在生活的艰苦程度上,与范仲淹描述的情形应相去不远。对此,赵抃后来曾经在诗中回顾道:“少时所学苦,食蘖日自强。” 以服食味苦的黄蘖,来描述备受艰辛,这里借用了白居易诗的典故:“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题灵山寺》,也是赵抃在开化留下的痕迹:

我为灵山好,登留到日曛。

岩幽馀暑雪,钟冷入秋云。

篇咏惟僧助,尘烦与俗分。

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

灵山寺在开化县西。“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之句,可以说是登第前的赵抃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居住在佛寺,有机会与僧人接触。赵抃晚年曾自述,温州的法明院忠讲师是位高僧,当年在赵抃尚未科举及第时,便与来到衢州的忠讲师相识 。与僧人接触,也为赵抃这位儒生后来倾心佛学产生了影响。

在家乡衢州江山县,赵抃还写有《登真岩》诗:

殿阁凌空锁翠岚,雪晴春色在松杉。

芝骈羽驾归何处,留得双乌宿旧岩。

苏辙曾说赵抃的诗清新合律,如其为人 。这从赵抃早年诗作便可见一斑。

赵抃除了在余仁和家教书,在应举之前的几年,还在乡里陈家教书。宋人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载:

赵清献公未第时,乡之户家陈氏延之教子,其母岁与新履。公乡荐,陈厚赆其行。随以家贫用而告乏,复赆之亦然,陈乃遣人赍行囊送入京。一举及第,仕浸显。陈之子后因人命系狱,或曰:“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官于朝,可以为援。”陈乃谋诸妇,妇曰:“翁当亲行,我仍制履送之。”翁至汴,阍人不为通。翁俟朝回,为揖于前,公命之入。即送其履,公持而入,良久,乃濯足穿以出。叩其来意,翁言其故。公曰:“且留书院。”经旬余不答所言,乃申之,唯唯而已。月余,告归,公曰:“且宽心。”两阅月,公以翁家问示之,其子已贷命矣。公但使亲仆至衢,日送饭狱中,主者闻,得从末减。衢士至今言之。

《庶斋老学丛谈》根据衢州当地传说记载的赵抃这件轶事,似乎显得号称“铁面御史”的赵抃也徇私情。其实从轶事讲述的过程看,之所以迟迟过了将近两个月才答复陈氏,显然赵抃是派人暗地调查此事,有了基本判断。尽管赵抃认为陈氏的孩子罪不至死,但他也不好直接干涉地方官府,而是通过让仆人天天送饭的间接方式,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最后达到了提醒当地官员做出减刑的决定。这是一件让赵抃十分为难的事情,但赵抃没有回绝,尽了最大的努力,反过来可以想象陈氏当年在赵抃困顿时期的确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

清人罗以智《赵清献公年谱》将教书乡里陈家系于明道元年(1032)赵抃二十五岁之时 。但从《庶斋老学丛谈》记载陈子母亲年年送鞋来看,在陈家教书当不止一年,应当持续了几年时间。正是这相当长的时间,让赵抃与陈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五、故乡交游考索

从出生到登第前,赵抃一直生活在家乡衢州。二十多年的家乡生活,使赵抃结交了不少朋友。《大明一统志》记载宋代衢州的人物,便提及与赵抃当时交往的朋友。江山县的周沂从小就跟赵抃关系很好,赵抃对他用“天下士”加以高度评价。西安县的任大中,赵抃喜欢他的学问和诗作的风格。同一乡里的毛维瞻,以诗闻名当地,赵抃与他徜徉于山水之间,互有诗作唱和 。赵抃写有《次韵白云庄三咏》诗。其一《掬泉轩》云:

好山深处静开轩,目送孤云手弄泉。

枕石堂无金玉富,濯缨家有子孙贤。

初寻旧隐逢三伏,已发新吟仅百篇。

闻说夜分烦暑散,凉飙浑似素秋天。

其二《平溪堂》云:

亭号休休古退藏,岂如溪上构虚堂。

坐邀城市真潇洒,却谓江湖太渺茫。

下笔新题无俗事,支筇野服是家常。

临流最有清风快,未见故人心已凉。

其三《眺望台》云:

治圃我依浮石滩,筑台君占白云山。

三秋一日登临外,千里同风咫尺间。

峰黛阴晴长黯黯,溜琴朝夕自潺潺。

休官谁道何曾见,林下如今两处闲。

赵抃又有《题毛维瞻懒归阁》诗云:

溪流回合引方池,轩槛前临面翠微。

紫陌红尘行不顾,白云青嶂坐忘归。

方荣即隐谁能继,未老先休世所稀。

我昔凌云登阁会,主翁留饮见蟾辉。

从“休官谁道何曾见”和“我昔凌云登阁会”等句推测,赵抃的这些诗可能是作于晚年,其中带有不少对往事的回忆。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不仅为青少年时代的赵抃带来友谊的欢愉,持续一生的友谊,也构成他日后重要的人际关系网。赵抃还与毛维瞻结为儿女亲家。毛维瞻的儿子是著名词人毛滂,赵抃把长孙女赵英嫁给了他。毛滂在《赵氏夫人墓志铭》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

六、结语

宋代的士大夫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和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犹如一座大厦的奠基,在传统社会,一个士大夫在走上仕途之前的青少年时代,家庭环境、时代因素、个人际遇也是一种奠基。赵抃日后能够成为一代名臣,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如基因一般深深根植于身心中,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考察赵抃后来的作为,则需要追根溯源。而对赵抃早年事迹的考察,也无疑为构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最小元素即士大夫的具体个人提供了一个标本,这是超越具体人物事迹考察而体现出的客观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取赵抃作为考察对象,一是因为纵观赵抃的一生,其家世和早年经历及一些事实很值得去探索,有着许多士大夫不具有的典型意义;二是赵抃生平事迹的史料存留尽管散乱,但却相对丰富,不至于使考证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技术性障碍。基于上述两个因素,选择赵抃作为考察对象,来管中窥豹、滴水映日,展现北宋时期知识精英的来路,为探求这些知识精英在士大夫政治中叱咤风云提供一个基础性背景。

一 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