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府新开水利册自序(清·李彦章)

发布时间:2025-04-12 11:28  浏览量:6

思恩府新開水利冊自序

◎ 清·李彦章

李彦章(1794-1836),字兰卿,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六年进士后,由于勤劳务实、政绩斐然,官运亨通。李彦章先是任文渊阁检阅、国史馆分校、撰进奉文字、协办侍读等,而后在苏州和广西思恩为官,包括广西思恩知府、庆远知府、浔州知府等,最后高升至江苏按察使,期间多有惠政。除此之外,他娴诗工书,精鉴藏,擅楹对,为宣南诗社成员,其联作以名胜题咏为主,有《榕园楹贴》传世。

顧炎武曰:“河湖溝澗,天設之水利也;池塘堰壩,人為之水利也。”有能興舉而修濬之,其為利孰大焉。粵西多高山,少大澤,水利與東南異。思恩地愈高,水愈少,土鬆而燥,山陡而巉,水源不長,易瀉若脫箸,十日不雨,有旱象焉。近者東江、西江,遠者紅水、清水,又懸絕,水不到田,地利未開,水法亦未備。余到郡親民事,已惄焉其有憂。

下車數日,卽出勘派麻壩,至大名山。山為郡水之源,故行水自此始。及勸農,徧問父老,於是知水事益詳。合而計之,溝澗之利三,堰壩之利六,池塘之利惟居一焉。乃念溝澗之宜引,堰壩之宜修,池塘之宜開,田疇之宜墾。自為條敎,文告勸相,而勞徠之事與民約,官以身先。數月之間,胥克用勸。附郡州縣士民之以新開塘圳、溝泉報者,三百三十六處;其以修治堰壩告者,又四百三十處。蓋已得有用之水七百六十有六,遠及十二土州縣司之地,從而效者亦如之。蓄畬旣成,田亦飽水。

余始作龍骨車、釣桿車二式,廣其法於民間。勸民初種早禾,歲已再熟。暇則循行阡陌,與民相親,頗能辨習土宜,周知疾苦。又相與宣布朝廷德意,新墾者如例免升科。二年以來,吾民尚不以為厲已也。

古者治民先治田,治田先治水。《周禮》有遂師、遂大夫、縣正、里宰、草人,可稼皆為民治田之事;遂人、稻人皆為民治水之事。今郡守親民吏也,經田野,視瀦防,非曰能之,敢不身為率歟!

郡境周二千餘里,未耕之地尚多,故地力恒有餘,民財恒不足。惟憶梁克家有雲:“飲天之地,寸澤如金。然而得水,獲必三倍。”果其水泉時出,塘堰日增,自今有年,穀可勝用。

平昔歐陽公作《唐地理志》,於一渠一堰,無不備書。曾子固記廣德湖,首尾最為該悉。蔡忠惠導吾閩渠浦,皆有丈尺可稽。李惟中官陜西,嘗集古今渠堰興壞廢置始末,與其法禁條例,名曰《涇渠圖說》。古人憂民如此,俱非徒計在目前。雖區區一隅,可無謀久遠耶?

夫知其所當為而不任其事,非仁也;任其所以為而不計其後,非智也。民勞而官不知焉,則久將怠矣;始勤而终無繼焉,則利亦僅矣。

余正在編纂一郡水泉源委,為《思恩水利書》。今先舉其已開塘圳、溝壩、泉【氵靈】之名數、地界,命吏錄為一冊,以備攷。

管子之言水利也,既曰“完堅補弊,久去苦惡”,又曰“終歲以無敗為固”,其樂其利,吾民毋自輕也。然鉗盧修而南陽必待杜詩,鴻陂廢而郡中皆怨方進,后之守土者與諸牧令,尚亦念之哉!

现代文翻译:

思恩府新开水利册自序

◎ 清·李彦章

顾炎武曾说:“河湖沟涧,是天然形成的水利;池塘堰坝,是人为修建的水利。”如果有人能够兴建并疏浚这些水利设施,那么它们所带来的利益将是无比巨大的。广西地区多高山,少有大湖泊,其水利条件与东南地区截然不同。思恩地区的地势越高,水资源就越稀少,土壤疏松而干燥,山体陡峭而险峻,水源不充足,容易流失,就像脱手的筷子一样难以把握。如果十天不下雨,就会出现旱情。近处的东江、西江,远处的红水河、清水河,又都相隔悬远,水流无法直接灌溉农田。这里的土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水利设施也不完备。我到思恩府任职后,亲自处理民事,对此深感忧虑。

我到任后几天,就立即出外勘察并分配修复麻坝的任务,一直到大名山。大名山是思恩府的水源地,所以治水工作从这里开始。在劝农的过程中,我遍访父老乡亲,从而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当地的水利情况。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利用沟涧之利的有三处,利用堰坝之利的有六处,而利用池塘之利的只有一处。于是,我考虑到应该引导利用沟涧之水,修缮堰坝,开挖池塘,开垦田地。我亲自制定了教条,发布文告进行劝导,并与民众约定共同劳作,官员们以身作则。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大家都能够听从劝告。附近州县的士民报告新开挖的池塘、沟泉共有三百三十六处;报告修治的堰坝又有四百三十处。大概已经得到了七百六十六处有用的水源,远至十二个土州县司的地区,效仿此举的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蓄水耕作既已完成,田地也得到了充分灌溉。

我开始制造龙骨车、钓竿车两种式样的水车,并在民间广泛推广其使用方法。我劝导民众开始种植早稻,一年内已经能够两熟。在闲暇之余,我巡视田间地头,与民众亲密接触,逐渐能够辨识并了解当地的土地条件,深切体会到了民众的疾苦。同时,我也向大家宣传朝廷的恩德和意旨,对于新垦的土地按照惯例免征赋税。两年来,我们的民众还没有感到过于劳累。

古代治理民众首先要治理田地,治理田地则首先要治水。《周礼》中记载的遂师、遂大夫、县正、里宰、草人等官职,都是为民众处理田地事务的;而遂人、稻人等则是为民众处理治水事务的。如今的郡守是亲民之官,巡视田野,查看蓄水池和防洪设施,并非说自己有多能干,但怎么敢不以身作则呢!

本郡的疆域周长达二千余里,未开垦的田地还有很多,因此土地的生产力总是有余,但民众的财富却总是不足。只记得梁克家曾说过:“靠天吃饭的土地,每一点的润泽都如金子般珍贵。然而,只要能得到水的灌溉,收获必定会增加三倍。”如果水泉能够时常涌出,池塘和水堰日益增多,那么从今以后,粮食将会丰收,供不应求。

过去,欧阳修撰写了《唐地理志》,其中对于每一条渠道和每一座水堰,都有详尽的记载。曾巩记录广德湖的情况,从头到尾都非常详尽。蔡忠惠在引导我们福建的渠道和海滨时,都有明确的尺寸可以查考。李惟中在陕西任职时,曾经收集了古今渠道水堰的兴废始末,以及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命名为《泾渠图说》。古人如此关心民众,并非只着眼于眼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但怎么能不谋划长远呢?

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不去承担责任,这不是仁爱;承担了所做的事情却不考虑其后果,这不是智慧。如果民众劳苦而官员却不知情,那么长此以往,民众将会懈怠;如果开始勤奋但最终无法持续,那么所带来的利益也就有限了。

我正在编纂一郡的水泉源流的书籍,命名为《思恩水利书》。现在,我先列举出那些已经开挖的池塘、水圳、沟坝、泉源等的名称、数量和地理位置,命令官吏记录成一册,以备考查。

管子在谈论水利时,既说“要修缮完好坚固的,补救破损的,以长久地消除民众的苦难”,又说“要整年保持水利设施不损坏,以确保其稳固”。这种追求民众快乐和利益的精神,我们的民众不应该轻视。然而,钳卢修复后,南阳仍然需要杜诗来管理;鸿陂废弃后,全郡的人都怨恨方进。后来的地方官员和各州县的长官们,也应该牢记这些历史教训啊!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强调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官员在水利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他提醒官员们要关注民众的疾苦,积极参与水利建设,确保水利设施的完好和稳固,以造福于民众。同时,他也警示官员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要真正为民众谋福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