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周刊|憩云·当代迎春花卉邀请展在北海公园启幕
发布时间:2025-04-12 01:51 浏览量:8
芳菲四月,春和景明,全国艺术展览与市场随渐浓的春意同步焕发活力,首先来关注一周信息速览。
2025年清明节假期,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英烈活动、传统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
“金漆礼宴”宫廷食盒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启幕,展出了金漆镶嵌众多珍品捧盒、漆木、实木家具等宫廷御用精品。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烈士事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通过展示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憩云·当代迎春花卉邀请展在北海公园启幕,53幅精品力作将传统水墨艺术与皇家园林的春日胜景交融辉映。
“力学力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开幕,全面展现中国画学院书画教学七十余年的传承脉络与创新探索。
璀璨与史诗:阿尔丰斯·穆夏的艺术诗篇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众多珍贵真迹首次现身,全面回顾穆夏的艺术创作。
“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在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展出,全面系统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等情况。
“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江苏泰州采风作品展亮相泰州市博物馆,80多幅采风作品用诗心、书韵、画意,呈现泰州文化的古今交响。
第五届乡风墨韵——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省菏泽市启幕,177幅画作与万亩牡丹交映生辉。
书画频道艺术中心举办仰山论坛,与会嘉宾们以传移模写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当代转型。
经过近四个月的提升改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重新开放,鲁迅生平陈列重装展出86件文物原件。
修缮后的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正式恢复对外开放,是天津市第一个名人旧居纪念馆。
江泽民故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陈以江泽民生平为重点。
苏富比香港中国书画春拍在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开启,呈现张大千、徐悲鸿、陶冷月等书画大师的精品。
佳士得亚太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在上海举办,共53件拍品上拍,成交40件,总成交额为7864.77万人民币。
第63届米兰国际家具展开幕,“以人为本的思考”作为主旨,强调每个设计项目都应关注人类需求。
美国哲学家唐娜·哈拉维与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伊塔洛·罗塔分别荣获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发的终身成就金狮奖与追授的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
新加坡艺术家拉克希米·莫汉巴布与日本科研机构合作,在海底7000米处成功安装了全球首个深海艺术装置。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获琼·米切尔巨幅艺术品捐赠,与马克·罗斯科的《西格拉姆壁画》并列展出。
好展上新
乘着四月的春风,艺术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在北京、天津、山东菏泽、江苏泰州,都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北京北海公园以“当代迎春花卉邀请展”为百年园林注入新韵,玉兰、海棠等意象在书画名家的笔墨重构中焕发当代生机;天津美术学院的“课徒稿展”则以600余件教学手稿为载体,串联起七十载书画技法的代际传承;与此同时,泰州“枝叶关情”采风展与菏泽“乡风墨韵”中国画展,则扎根地域文化沃土,用诗书画融合的传统语言重塑当代文化肌理。
在北海公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之际,憩云·当代迎春花卉邀请展在画舫斋正式启幕。展览以“迎春”为主题,邀请当代书画名家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北海春日花卉为创作母题,将玉兰、海棠、紫荆等传统名卉的形神意趣凝于尺素。数十位书画名家的近百幅作品,不仅将传统水墨艺术与皇家园林的春日胜景交融辉映,更承续历史文脉,展现当代水墨艺术探索。展览是中华美学精神在历史空间中的当代延续,也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领域的又一次实践。
“力学力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课徒稿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艺术教学的“幕后”,汇集中国画学院历代艺术家的600余件课徒稿作品,通过课堂手稿、研究笔记与修复记录,揭开从构思到落笔的完整脉络。并以时间轴为线索,串联起天津美术学院自1950年代至今的课徒稿精华,这些展品完整呈现了中国书画技法与审美观念的代际演变。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未来教学发展提供了宝贵文献资料。展览不仅全面展现中国画学院书画教学七十余年的传承脉络与创新探索,更是一次对传统书画传承精神的致敬。
芳菲四月,一次以“枝叶关情”为主题的艺术采风之旅在江苏泰州展开,来自全国诗书画界的翘楚们循着郑板桥的艺术足迹,用诗心、书韵、画意感受着泰州丰富的山水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近日,“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江苏泰州采风作品展亮相泰州市博物馆,汇聚了艺术家们在采风活动中创作的80多件艺术精品,展览在翰墨丹青的辉映和诗词韵律的流转里,将泰州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位于鲁西南的菏泽,是伏羲的故乡和尧舜的古国,这里不仅是书画、戏曲、武术之乡,还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城。在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第五届乡风墨韵——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省菏泽市李荣海美术馆举行。本届展览以“牡丹文化”“黄河文化”“乡村振兴”和“美丽山河”为主题,共展出177幅入选作品,皆展现了当代中国“美”的变化、“美”的发展和“美”的成绩。作为菏泽的一个重要品牌展览,推出了一批优秀美术作品,推介了一批美术人才,是现今美术界一个重要的中国画交流和展示平台。
学术新闻
近日,两场文化盛事在京城启幕,书画频道艺术中心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仰山论坛”,以“传移模写”为切入点展开中国传统水墨的当代转型思辨;与此同时,历经四个月修缮的北京鲁迅博物馆携新展重新开放,以更优质的观展体验让观众感知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
在春意浸染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书画频道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具有学术性和思想深度的仰山论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当代艺术史学者高名潞,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当代水墨艺术家徐累,以中国画的传移模写为主题,探讨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当代转型。嘉宾们以中国艺术史上经历的多场复古艺术思潮为切入点,从中国画透视方法、中西方艺术史中“传移模写”的横向对比等角度,引申到中国画教学、临摹等方面的思考和对古代艺术语言的重构等话题,展现了传移模写既承载技法的传承,更体现中国画先进思维方式的延续。在专家学者热烈的讨论中,可从“传移模写”这一具体技法命题中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经过近四个月的提升改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重新开放。鲁迅生平陈列重装展出了86件文物原件,一级文物占比36%,博物馆以更优质的观展体验、更丰富的讲解服务、更多样的开放区域迎接游客的到来。同时,书海拾珍——传统文化主题藏书票展启幕,展出的近400件藏书票作品,内容涵盖青铜纹饰、石刻佛像、书法绘画等多种题材,展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艺术思想,也展示了几代版画家辛勤探索、努力创作的成果。
艺术市场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清明节既以崇敬之心怀念过往,更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春意新生。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中,全国各地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1.26亿国内出游人次带动了575.49亿元消费,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等文化场景成为消费新引擎。与文旅市场相呼应,佳士得上海晚拍以近8000万元的成交额展现艺术品市场的消费偏好,西方经典作品表现稳健,新兴艺术家板块则较为波动。
2025年清明节假期,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英烈活动、传统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
佳士得亚太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在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佳士得空间举办,晚拍共53件拍品上拍,成交40件,成交率约75.5%,总成交额为7864.77万人民币。当晚最高价拍品为曾梵志的《面具系列4号》,以1784.5万人民币领衔。此次上海晚间拍卖为佳士得今年春季呈现的香港与上海双城联动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系列拍卖活动之一。此次晚拍反映了在市场面临挑战的时期,买家对于购买高价值作品的态度仍然相对冷静谨慎。西方现代艺术名作表现稳健,而新兴当代艺术家的市场则处于波动状态。
国际艺讯
当代艺术的创新,表现在以协作打破领域界限,通过创造公共价值回应人类社会的技术与精神需求。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终身成就奖授予哲学家与建筑师,凸显技术与人文的跨界对话,这一精神延伸至新加坡艺术家的深海装置:一件三联不锈钢立方体艺术装置被部署在日本附近海域,兼具艺术与科学的双重使命。与此同时,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获赠琼·米切尔的巨型画作,体现私人收藏反哺公共领域的价值转向。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旨在探讨建筑行业如何借助跨学科合作,适应日益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将其转变为适宜居住的空间。美国哲学家唐娜·哈拉维与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伊塔洛·罗塔分别荣获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颁发的终身成就金狮奖与追授的特别终身成就金狮奖。唐娜·哈拉维是横跨社会科学、人类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技术哲学的当代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她以跨学科方法探索技术演变对人类生物本性的影响,她的洞见在建筑界及更广阔的领域给人以深刻启示;而伊塔洛·罗塔的设计超越风格与文化的藩篱,塑造了欧洲近数十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空间,成为意欧建筑界最具独创性的人物之一。
《伊娃》是琼·米切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长度达6米,画作中展现了大胆的色彩和充满张力的笔触。近日,此幅画作由美国收藏家豪尔赫·佩雷斯与达琳·佩雷斯夫妇捐赠给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与马克·罗斯科的《西格拉姆壁画》并列展出,形成一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话。豪尔赫表示,希望将他们的收藏带入广大公众的视野,引发公众长久的艺术共鸣。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玛丽亚·巴尔肖表示,此次捐赠是美术馆历史上收到的 “最重要的捐赠之一”,将大大增加公众接触现代艺术杰作的机会。
新加坡艺术家拉克希米·莫汉巴布与日本科研机构合作,在日本海岸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海底7000米处成功安装了全球首个深海艺术装置,装置由三座3D打印的金属立方体组成。每个立方体边长10厘米,侧面刻有五种不同的设计——鹦鹉螺、主塔、副塔、风车和龙门塔,旨在与全球各地的文化产生共鸣。展现了艺术与尖端科技的交融。同时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合作,被集成至海底地震预警传感器中,为地震和海啸提供实时数据监测。艺术家表示,“深海装置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对全球减灾努力的认可,作品的成功落地是集体协作的一次壮举。”
- 上一篇: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揭秘惠兴自杀事件
- 下一篇:国家安全防线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