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辅严嵩:奸臣不假,但嘉靖的“黑锅”他也背了二十年!
发布时间:2025-04-11 08:00 浏览量:7
翻开《明史》,严嵩的名字赫然列在“六大奸臣”榜上,贪权、结党、害忠良的骂名钉死了他的棺材板。
可四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史料揭开迷雾——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或许只是嘉靖皇帝的“人形盾牌”。皇帝炼丹享乐,他扛下所有脏活;国家烂摊子遍地,他成了百姓唾骂的靶子。
严嵩的“奸”,当真只是一个人的罪吗?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一、皇帝要修仙,总得有人管人间
嘉靖皇帝朱厚熜,堪称明朝最精明的甩手掌柜。他沉迷修道炼丹,二十多年不上朝,却把权术玩得炉火纯青。朝廷内外骂声一片,他却躲在西苑斋宫里悠然写下青词:“朕乃天子,岂能沾染俗务?”
帝王心术的精妙,在于找替罪羊。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嘉靖需要一个人替他扛住朝堂压力,同时又能高效执行自己的意志。严嵩,正是这块“量身定制”的抹布——他出身寒门,无根基;性格圆滑,善逢迎;更重要的是,他足够“脏”:贪污的骂名一背,皇帝的“圣明”就保住了。
正如《大明王朝1566》的隐喻:严党越臭,嘉靖越干净;清流越骂严嵩,越没人敢质疑皇帝。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二、严嵩是奸臣,也是“裱糊匠”
与其说严嵩是贪权弄权?还不如说他是嘉靖的提线木偶
严嵩的“奸”,有一半是嘉靖默许的。皇帝要修雷坛、建道观,严嵩若反对,轻则罢官(如因劝阻营造宫室被贬),重则丧命(如夏言因谏言被斩首)。
所以,他只能阳奉阴违:皇帝要钱,他就加赋税;皇帝要面子,他就编祥瑞。就连抄家时的“贪污两百万两”,也被史家质疑是徐阶为扳倒他做的假账。因为有野史说,严府抄出的数万件旧衣破布,哪像权臣的体面?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抛开骂名,严嵩执政二十年确有大明“裱糊匠”的苦劳:
抗倭前线,他力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剿灭王直、徐海等倭寇头目,为后期荡平倭患奠基。
他也曾劝阻嘉靖增设陵寝官职,趁粮价低时囤军粮,精简边防冗兵,硬生生在皇帝挥霍下维持了国库运转。
他提拔唐顺之、杨博等能臣,甚至敢用“严党”赵文华督师——虽然后者因为贪腐贪权,害死了李天宠和张经,但选中的戚继光,平倭效果实打实。
而这些功绩被刻意淡化,只因史书需要“奸臣”衬托“明君”。正如徐阶对张居正所言:“当年的严嵩,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俊杰。”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三、一块抹布用二十年,脏了就扔
严嵩与嘉靖的关系,就如同现代职场中的“背锅领导”。皇帝需要他时,纵容他贪权;不需要时,一句“年老昏聩”就能踢开。
这种默契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严嵩对嘉靖而言:严嵩挡箭,自己稳坐神坛。甚至裕王(后来的隆庆帝)的“清流班底”,也是嘉靖刻意安排——让儿子干干净净接班,脏活留给旧抹布。
而嘉靖对严嵩来说,权力是毒药,也是保命符。他深知“背锅”是唯一生存法则,连儿子严世蕃的跋扈,也不过是向皇帝表忠心的手段。
直到80岁致仕,严嵩始终未辩一词。抄家时,他平静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这究竟是奸臣的虚伪,还是替罪羊的悲凉?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四、不是清流赢了,而是皇帝想换抹布了
1562年,严嵩突然被罢官。表面看是徐阶联合言官弹劾,实则是嘉靖的“抹布论”生效。
嘉靖的修道暗语越来越玄,严嵩的反应却越来越慢,批红的朱笔悬在半空,而待批的奏疏却堆积如山。皇帝需要的是一块趁手的抹布,而不是一块发霉的旧布。
恰在此时,徐阶适时地出现了。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他比严嵩更懂嘉靖的心思,写青词的笔锋更飘逸,更重要的是,他早已暗中搭上了裕王的线——未来的隆庆皇帝需要一套干净的班底,而严嵩这块用了二十年的抹布,已经沾满了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民怨沸腾到连西苑的炼丹炉都压不住了。
讽刺的是,严嵩倒台后,明朝的贪腐与边患并未改善——徐阶的“改革”同样依赖逢迎上意,张居正更是被诟病“专权”。可见问题不在某个臣子,而在嘉靖设计的体制本身。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五、严嵩的锅,今天还在传
严嵩的悲剧,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在皇权至上的游戏里,总得有人当那个背锅的。秦桧替宋高宗跪了千年,和珅给乾隆扛了骂名,严嵩也不过是嘉靖朝那口最趁手的黑锅。
皇帝要修仙,就得有人替他收税;皇帝要圣名,就得有人替他挨骂。这套把戏,古往今来,换汤不换药。
更耐人寻味的是严嵩本人的堕落轨迹——他年轻时也曾是个耿直书生,上书反对加赋,痛陈民间疾苦;甚至看不下去黑暗,一跺脚辞官归隐。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可权力这东西,沾久了就会烂手。到了晚年,他纵容严世蕃卖官鬻爵,默许亲信盘剥百姓,活成了自己年轻时最厌恶的那种人。
这剧本太熟悉了:寒门子弟拼命往上爬,爬到高处却忘了来时的路,最终在权力泥潭里越陷越深。 所以, 他和现代某些“苦难童年、奋斗青年、腐败晚年”的贪官如出一辙,权力腐蚀人性,从来不分古今。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结语:
严嵩当然不无辜,但他的“奸”,是嘉靖朝畸形权力结构的缩影。当我们唾骂“奸臣”时,不妨多问一句:是谁制造了奸臣?又是谁,躲在黑锅后面笑到了最后?
本文历史细节综合《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