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 散文||三顾都江堰

发布时间:2025-04-11 00:05  浏览量:9

三顾都江堰

作 者:刘 国

今天,当我第三次伫立在都江堰奔腾的江水边,往昔的记忆与当下的感悟如汹涌浪潮,在心中交织翻涌,令我心潮澎湃。每一次到访,都像是开启一场全新的对话,与这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奇迹对话,与历史和岁月对话,与不断成长的自己对话。

回想起第一次与都江堰的邂逅,那是在2003年夏季,阳光炽热,正如我当时怀揣着的满心期待。我和家人一起,那时孩子正处在充满好奇心的少年时期。一家人踏上都江堰这片土地,眼前宏伟的水利奇观瞬间将我们吸引。滔滔岷江之水被鱼嘴巧妙分流,外江泄洪保平安,内江引水润桑田,宝瓶口则精准把控水量,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孩子专注地观察着眼前的一切,时不时向我抛出问题,眼中满是探索的光芒,家人也同样被这壮观景象震撼。那时的我,虽惊叹不已,却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如同雾里看花,未触及它深邃的灵魂。一家人在这壮阔的水利工程前,留下了许多欢声笑语,都江堰于我而言,是一段温馨的家庭出游记忆。

第二次来到都江堰,身边是同事们。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去探寻它的过往。了解到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对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敬意油然而生。站在飞沙堰旁,仿佛能看到李冰父子带领民众治水的身影,心中满是对他们的钦佩。和同事们一路交流探讨,分享着彼此的见解,此时,我开始明白,都江堰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承载着古人智慧与精神的丰碑。这次同行,让我从工作之外的角度,加深了与同事的情谊,也从不同的思维碰撞中,对都江堰有了更深的认识。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求得诸葛亮一人出山,以成就大业,目标明确而坚定。而我三顾都江堰,起初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追寻什么。或许只是被它的名气吸引,又或许是冥冥之中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

沿着堰功道前行,道路两旁的人物雕塑仿佛在诉说着都江堰的历史,他们是治水的功臣,是岁月的见证者。过了堰功道,眼前就是伏龙观。传说李冰治水时曾降伏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之下,因此得名。伏龙观古朴典雅,殿宇三重,逐级升高 。

走进伏龙观,前殿正中陈列着东汉时期的李冰石像,重达4.5吨,石像上刻有铭文,是研究都江堰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而当我步入正殿,那尊飞龙铁鼎赫然在目,它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历经岁月流转,如今安静地陈列于此,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伏龙观内的对联也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副写道:“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寥寥数语,便将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以及都江堰对川西平原的深远影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对联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都江堰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让我明白,都江堰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寄托。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无数百姓的生计与希望。

此次与挚友相伴同游,站在飞沙堰边,江水奔腾,我心中感慨万千,填下一首《水调歌头·三顾都江堰》:

江水古今绕,堰立岁华悠。几番来顾此地,今古意难休。鱼嘴分波成画,飞沙排淤功大,宝口控洪流。千载泽川蜀,智慧耀千秋。

思李杜,怀禹迹,慕前修。上善若水,顺势而为解民忧。遥念秦渠功绩,更叹都江伟绩,今古竞风流。且待他年至,携友再重游。

身为陕西人,我对家乡的水利工程充满自豪 。回顾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陕西的郑国渠同样赫赫有名。它是战国时期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建,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平原大片土地,使关中农业迅速发展,秦国因此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郑国渠与都江堰虽然建造地点不同,但都蕴含着古人对水利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力。

此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上善若水”这句话。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利,顺势而为又蕴含无穷力量。都江堰的水,流淌千年润泽一方,正是这种水之精神的体现。李冰父子治水,顺应水的特性,以柔克刚,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巧妙引导水流,实现了防洪、灌溉、排沙的多重功效,这不正是对“上善若水”理念的生动诠释吗?他们没有强行与自然对抗,而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次站在都江堰前,我的思绪不再局限于眼前所见。游历过黄河小浪底、长江葛洲坝、三峡水库大坝等现代化水利工程,让我对都江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现代化工程彰显着科技的力量,而都江堰却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用最质朴的竹笼、杩槎,驯服了汹涌江水,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依然生机勃勃,持续造福着这片土地。

回望中华民族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治水便成为与生存、发展紧密相连的大事。大禹以疏导之法,让泛滥洪水各归其道,开启了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李冰父子承接大禹治水的智慧,在都江堰创造了又一个奇迹。他们治水的精神一脉相承,都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巧妙运用,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

思绪飘到2008年的那场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距离都江堰并不遥远。那场灾难如黑色风暴,席卷了无数生命与家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都江堰也遭受重创,鱼嘴出现裂缝,飞沙堰局部塌陷,宝瓶口的山体松动。但令人惊叹的是,都江堰虽伤痕累累,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继续履行着它的使命。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承受住了巨大的冲击,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韧与不屈。

地震后,都江堰得到了精心的修复与保护。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志愿者齐心协力,秉持着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理念,让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重现生机。这不仅是对一项水利工程的修复,更是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守护。

此刻,我渐渐明白,我三顾都江堰,是在追寻历史的足音,探寻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是在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汲取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力量;是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让这古老而伟大的工程给予我对生活、对世界全新的认知。它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每一次的到访,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而我也不禁在想,不知道第四次我将会与谁同行呢?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是期待重逢的旧友?无论如何,我相信都江堰都会带给我全新的感悟与体验。

(本文写于2025年3月16日,与都江堰的这场邂逅,会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里 。)

作者简介:刘国,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肾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病专委会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肾脏病学会委员;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血管通路健康与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甘肃省第二医院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聘教授,西安市肾脏与危重症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等,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得咸阳市科技创新团队1项,发表多篇论文,曾在第九届亚太地区肾脏病会议上口头交流论文。爱好文学,有散文、诗词等在文学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