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金”事家国情 星火讲师阅古今】第3期 | 《春色满园花照壁》

发布时间:2025-04-10 23:05  浏览量:8

回溯往昔

金牛区从阡陌纵横迈向繁华都市

处处印刻时代变迁的痕迹

星火讲师们将化身历史的讲述者

为大家带来珍贵的家国故事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厚植家国情怀

跟随讲师的脚步,聆听“金”声

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之约

点击收听音频

向上滑动阅览

春色满园花照壁

金泉街道 岳永赋

金牛区一品天下大街之旁有一地段,就是本文所说的花照壁,也就是现今的花照壁社区。有记载考证:“花照者,名以巧夺之壁也,然知其由者鲜矣。”当时有袁鸿刚一老者,几代人都是本地的裁缝巧匠,都是务实的小手工业者。起初只有几间房屋,左邻右舍都是大富人家。后来邻居均遇变故,袁鸿刚便一一收购房产,进行重新打造:“择吉日,破土垒壁,其质泥砖,长丈五,厚三尺,高丈二;居中绘五尺中日,红日左右;绘五彩花案,宽三尺,高五尺,祥云环绕,巧夺天工,令人观止,众谓之花照壁。”又有传说:“壁建于清光绪十年,后民国三十七年夏,暴雨而崩,因壁之故,命曰花照壁”。

花照壁虽然在风雨飘摇中不复存在,但周围广袤的土地上仍然延续着农耕文化,茅草堰的流水仍然滋润着这片黑土地,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花照壁的由来和美丽的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花照壁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分得了田地翻了身。随着农村生产所有制的进程,他们先后成立了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春天的故事由中国大海边向全国各地传颂,也让古老的花照壁演绎着一个个奋进的故事。顺应历史潮流,花照壁先后更名为花照壁大队、花照壁村和现今的花照壁社区。当时,营门口乡(即后来的营门口街道)辖管10个行政村、71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近3万人,耕地面积九千亩,以种植蔬菜为主,兼营川派盆景与花卉。1998年,金牛区从整合土地、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出发,进行了探索大城市近郊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模式,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广而推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花照壁村民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全部实行农转非,整体大搬迁。安置房分为两处:一处是坐落于花照壁西顺街54号,名为睦邻苑,共有5栋19个单元266名住户;另一处在花照壁西顺街96号,名为景秀苑,共有18栋29个单元406名住户,住户们均为1999年至2000年期间陆续搬入小区的。听说,这两个院落是老旧街坊们集思广益而起的名,为邻里和睦、景色秀丽之意。其中,“睦邻苑”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就是从宋代词人黄由七绝诗《盘墅·睦邻》化义而来,其诗是“才到松陵即是家,民间何处不桑麻。欣欣老稚迎门笑,斗酒相欢亦孔嘉”。这首诗至今作为大院和睦的座右铭,社区干部将其制成“美篇”,发送在微信群里,被大家所传颂。西顺街原为乡村公路,因这两个院落的兴建,便形成一条繁华的街道。在原先的田坝上,以此街道为中心,辐射出多条街道和多处建筑物,其中有“SOS儿童村”“龙湖紫宸天街”商业楼盘和成都市“行知小学校”等等。“行知”即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学校陈列有他的塑像和《行知小学歌》。我想,这首校歌必将陶冶学生们的道德情操,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花照壁增添了文化氛围。村民们拆去了过去一家一户的茅草房,住进七层楼房的大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人们享受了社保,孩子们有了工作,真是国泰民安、其乐融融。

金牛区坚持以院落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院落精细化治理为切入点,于2017年启动了“百千万工程”惠民项目。花照壁社区的睦邻苑与景秀苑再一次纳入了金牛区老旧院落提档升级改造的规划,打造后的院落以新、美为主题,有诗为证:“如今小区美景观,国画上墙于单元。绿叶红花空中挂,轮胎长藤微景观。院外白壁亦有画,西顺街上添新颜。清明二字壁画里,社会和谐创高端。”在大院临街的白围墙上,几十幅国画装点其间,画中“清、气、德、俭、明辩、自律、公正、诚信、友善”字词和“习近平主席谈家风”“赵一曼家书”“李一氓家风”“贺麟家训”“三苏家风”“杜甫家风”“杨雄家训”“诸葛家训”“孟子家训”等图文相辉相映,呈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灿烂的传统文化。院落居民和睦相处、共建共享,切切实实感受到新时代带来的春天般温暖。我曾采访过大院居民,他们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恩共产党。改革开放再出发,国民经济更辉煌。金牛儿女鼓牛气,成都建成美天堂。实现两个百年梦,全国人民斗志昂!”

花照壁是成都市金牛区政府立牌的文化保护胜迹,其镌刻的“园志”就在“五彩照壁园”之前。“五彩照壁园”是花照壁的特色景观,位于街道交叉口处,十分引人瞩目,让人不得不伫足观赏,铭牌上曰:“位于花照壁东街和中环路交叉口,呈矩形块状绿地,北侧临SOS儿童村,西侧临花照壁社区。打造街头绿地节点,提升河道整体空间活力,改善景观品质,增加休闲游玩节点,提供给周边居民交流、健身的场所。以‘花照壁’作为文化背景,结合照壁墙和文化展示突出文化特色。”园内林荫小道,绿草茵茵、小丘微凸,点缀着起伏有致的自然生态。在古色古香的砖柱和房檐角下,吊挂着一盏盏长方形灯笼,还有多首古典诗词镌刻在落地灯箱四面,一到晚上更为流光溢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那一组组“灯箱”骤然发出橙红色的亮光,将四面的诗词影射得清清晰晰,让爱好者们沐风吟唱。那嵌挂在壁前檐角的灯箱亦争着媲美,将“花照壁”三个字映照得熠熠生辉。更有少男少女在那灯光荫蔽处,坐在草坪上说着永夜的蜜语,享受着“伊甸园”般的怡乐……此时此刻,游园者们心潮澎湃、思如潮涌,在古典诗词中穿越历史时空,在照壁灯影中寻味大千世界,在点点绿茵中憧憬人间情韵,在诗情画意中享受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在街口对面,还有一处景观,那就是“百花照壁园”,园内鲜花盛开,亭阁楼栏矗立,还有高高的“茶座竹椅”,带给人们许多遐思和向往。两处园林内涵互补,交相辉映,彰显了川蜀园林的中式特色。其实,花照壁社区的壁画、壁灯何止这些,就是西顺街周边街道及商品楼盘的外墙上亦点缀着许多国画、卡通画和宣传画。途径此段的茅草堰,不但有栏杆景观,还有河渠白壁上的一幅幅“熊猫图案”,呈现着熊猫各种“摆谱”的憨态,给人们以笑容可掬的感受,不得不停下脚步来欣赏一番……

此时此刻,我联想到本文开头的那段文字,虽然袁鸿刚先生离世多年,但现在可以慰藉他: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历史进程中,他的睦邻们让花照壁华丽转身、锦上添花,把花照壁打扮得更美、更有名气,现在不只是“花照壁”,也可以说是“画照壁”“诗照壁”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