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沉古隶带湖烟,笔底风荷似昔年:蔡仁伊体敬录伊秉绶诗—首欣赏

发布时间:2025-04-10 21:10  浏览量:7

释文:湖风和面柳丝牵,月带香来正放莲,四十三年人化寉,尚留孤影断桥边。

落款:敬录伊秉绶观黄小松遗书慨然题(句)诗一首 甲辰夏 蔡仁书

释义:伊秉绶的这首题诗,是他在观赏友人黄易(号小松)的遗墨后所写,表达了对逝去故人的深切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融合了自然意象与人生喟叹,含蓄而哀婉。以下逐句解析并附整体释义:

1. “湖风和面柳丝牵” ,意指:湖风温柔地拂过面庞,岸边柳丝随风轻摆,似在牵动我的心绪。此句诗以恬静之景开篇,暗含对往昔共游的回忆。湖风:湖上清风。 和面:轻柔拂面。 柳丝牵:柳条如丝,随风摇曳,似在牵动愁绪。

2. “月带香来正放莲” ,意指:月色朦胧中,莲花的清香阵阵袭来,恰如你(黄易)生时的风华。此句诗以“莲”喻人,赞友人品格,同时“月”“香”增添凄清氛围。月带香:月光下,莲花的幽香随夜风飘散。 正放莲:莲花盛开,暗喻黄易生前高洁品格。

3. “四十三年人化寉” 意指:四十三年过去,你已如丁令威化鹤仙逝,徒留我在此怅望。此句诗转折点明生死相隔,典故强化物是人非的悲凉。四十三年:可能指黄易离世已43年,或二人相识的年数(需结合生平考据)。 人化寉(hè):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搜神后记》),喻指友人离世后魂魄化鹤仙去,或诗人自叹人世沧桑。

4. “尚留孤影断桥边” ,意指:如今只剩我孤独的身影,徘徊在这断桥之畔,追忆往昔。此句诗以“孤影”呼应“化鹤”,凸显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与自身孤寂。孤影:诗人自指,或黄易遗墨中的孤寂意象。 断桥边:残破的桥边,象征离别、孤寂(或实指二人曾同游之地)。

整体解读

主题:通过湖风、柳丝、月莲等意象,描绘宁静夏夜之景,后以“化鹤”“孤影”转入对亡友的追思,抒发人生短暂、知音难再的哀伤。

情感:前两句写景恬淡,暗藏对往昔共游的怀念; 后两句用典悲切,“孤影断桥”将哀思推向极致。

黄易遗书:黄易(小松)是清代金石学家、书画家,与伊秉绶交好。诗人观其遗墨,触景生情,感怀故人已逝,唯留书画与回忆。

此诗是伊秉绶对挚友黄易的深情悼念之作,以景起兴,以典寄情,末句“孤影断桥”尤为凄绝,将书法(遗墨)、自然(湖月)、人生(化鹤)融为一体,展现了文人悼亡诗的典型风格——含蓄深沉,哀而不伤。

蔡仁伊体书法敬录伊秉绶诗作赏析:

1. 书法艺术与诗境交融

蔡仁先生以伊体敬录此诗,笔墨厚重古朴,恰合原诗的沉郁苍茫。伊体书法以“中正浑厚、气象宏大”著称,而诗中“湖风”“断桥”的疏淡与“化鹤”“孤影”的孤绝,通过书法的凝练线条得以强化,形成“诗书合一”的意境。

2. 诗作内容再现

伊秉绶原诗为悼念挚友黄易(小松),蔡仁先生重录时,不仅复现文字,更通过书法传递原诗的“三重境界:一是“自然之静”(湖风、月莲),笔墨舒展,如柳丝牵风;二是“时光之叹”(四十三年),隶书波磔顿挫,似岁月磋磨;三是“孤影之悲”(断桥边),收笔凝滞,留白处见寂寥。

3. 落款深意:

“甲辰夏”:创作时间(2024年夏),古今对话,遥接伊秉绶的哀思。

“蔡仁书”:以“敬录”谦态,示对先贤的尊崇,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心境的传承。

欣赏之,吟诗一首,点赞!

《赞蔡仁书伊秉绶悼黄易诗》

墨沉古隶带湖烟,

笔底风荷似昔年。

一纸孤魂桥外影,

伊书蔡写两怆然。

注: “墨沉古隶”:赞蔡仁伊体书法的苍劲。 “笔底风荷”:化用原诗“月带香来正放莲”,喻书法再现诗境。 “两怆然”:伊秉绶悼黄易,蔡仁录诗悼伊公,双重哀思。

这首《赞蔡仁书伊秉绶悼黄易诗》是题赞蔡仁先生以伊秉绶体书法录写伊秉绶悼念黄易(小松)诗作的作品。全诗既评点书法,又感怀诗意,更融入了古今文人的精神共鸣。以下逐句解析:

1. “墨沉古隶带湖烟”,赞蔡仁书法不仅形似伊体,更通过墨韵传递出原诗的湖上清幽之境。墨沉古隶:指蔡仁用厚重古朴的隶书(伊体)书写,墨色沉凝,笔力雄浑。 带湖烟:书法中仿佛带着原诗“湖风和面”的朦胧水汽,虚实相生。

2. “笔底风荷似昔年”,既赞书法生动,又点明蔡仁对伊诗意境的忠实再现。 笔底风荷:书法线条如风中莲叶摇曳,暗扣伊诗“月带香来正放莲”。 似昔年:蔡仁的笔墨重现了伊秉绶当年的诗意,古今重叠。

3. “一纸孤魂桥外影”,书法承载了原诗的哀思,纸墨间可见黄易之魂、伊公之悲。 一纸孤魂:指伊秉绶原诗“尚留孤影断桥边”的凄凉,黄易逝后唯存孤魂般的遗墨。 桥外影:化用“断桥边”意象,纸上的墨迹如桥畔孤影,虚实交织。

4. “伊书蔡写两怆然”,指古今文人通过诗书对话,共寄怆痛,艺术与情感双重传承。伊书:伊秉绶当年为悼黄易写诗。 蔡写:蔡仁今日重录此诗。 两怆然:二人隔空共鸣,同为逝者伤怀。

全诗主旨

书法评赞:以“墨沉古隶”“笔底风荷”评蔡仁书法的形神兼备,既得伊体精髓,又传原诗意境。

情感共鸣:通过“孤魂”“怆然”,揭示伊秉绶悼友之悲与蔡仁录诗之敬,两重哀思交织。

文化传承:诗、书、人三者合一,展现文人艺术中“以书载道,以诗传心”的传统。

作品在各展厅展示的场景效果

作品装饰家居的各种场景效果

蔡仁先生(茂名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