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验论

发布时间:2025-04-10 16:48  浏览量:7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美学思想

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的问题。

与之相适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柏拉图的狂迷说

柏拉图狂迷说来描述和揭示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期的经验状态,柏拉图认为狂迷的状态是【上苍的恩赐】,也就是神灵赐福的现象。

这类现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哲学的。

其中第三种狂迷是指【缪斯凭附于一颗温柔贞洁的灵魂,激励它上升到眉飞色舞的境界,尤其流露在各种抒情诗中,赞颂无数古代的丰功伟绩,为后世垂训。】

柏拉图在此描述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柏拉图的回忆说

柏拉图的回忆说深刻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诸多特征

1,它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身心亢奋的状态,这实际类似于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2,它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而非身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人的灵魂从肉体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得到复苏和拯救,这显然已经触及到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特征。

亚里士多德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又对悲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且通过这种情感的宣泄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快感。

这种学说尽管谈论的仅仅是悲剧现象,但是却深刻地揭示了审美心理的内在规律,因而影响一直大于现代。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中世界美学在根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审美经验的看法明显打着神学的烙印。

【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是对于上帝的爱,【奥古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一种对宗教的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与感知无关,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活动。

西方近代的美学思想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中心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十八世纪中叶前,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具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内在的感官】,就是常说的【第六感觉】。

【荷加兹】认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它是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不是受到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神灭的愉悦。

【哈奇生】从经验的角度对审美特征进行归纳。

2,第二阶段

十八世纪中叶后,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纳为情感活动,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就是想象力和认知的协调一致。】

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

总体来看,这些流派可以划分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科学主义流派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者逻辑实证主义,基本倾向则是试图通过实证或者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1,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乔治.桑塔亚】在哲学上持主观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因而在美学上提出了【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的主张,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快感。

2,新自然主义的代表【马斯门罗】就是明确表示要【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科学地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3,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则把【桑塔亚】的自然主义美学彻底实证化,实用化,认为艺术是自然经验的延续与完善化,审美经验就来自于日常经验,美的形式唯有凭借经验才能理解并得到享受。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者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仔细区分的话,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这两大传统。

直观主义的特点

在于把审美经验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观或者直觉活动,属于这一传统的思想家包括【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

【叔本华】把非理性的意志确立为世界的本原或者本体,并且认为只有非理性的直观活动才能把握意志。

解释学的特点

最初只是一门解释《圣经》的学问,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逐渐发展为一种文献学的方法论。

在近代,【施莱尔马赫】突破了文学解释的范围,把解释学发展为一种研究一切对话中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科学,使解释学成了一切文本解释的基础。

当代西方美学

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审美经验的概念

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分析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审美经验置于整个人生的宏观背景中来加以观照的话,就会发现它在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就艺术作品的创造而言,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并不是置身于生活之外去冷静地观察、分析和认识生活,而是直接以人生实践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去。

它的目的不是去把握已经存在的客观知识,而是真实地记录艺术家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这就决定了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

社会实践的审美经验由于和道德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本质尤为突出。

自然的审美经验与人生实践的经验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都是与人生实践不可分割的。

比如,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表现中,源远流长的【比德】传统和以【畅神】为基础的审美经验论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头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差别

1,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因而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是对审美经验做了片面化的理解。

2,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因而把审美经验等同于美感,就是只对审美经验做了静态化的理解。

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美或者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是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和获得的审美经验也因而具有感性直观性。

比如,一棵挺拔的青松,科学家从植物学角度去研究分析它,切入到对松树本质的认识和思考。

一位小学教师带学生到一棵被偷伐的大松树根前面,教育学生要保护国家森林,反对乱砍滥伐,这主要是从松树与人的价值关系出发作道德判断。

而当我们完全离开科学或者道德经验的态度,一心一意只用视觉去观赏松树【外观】,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与科学、道德经验全然不同的审美经验。

2,非功利性

审美经验就自身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功利性的,但是由于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人生实践的一种形式,在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它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的人生经验发生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浸染上一定的功利色彩。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文工团演出《白毛女》,有位战士义愤填膺,忍不住拿起枪来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

显然这位战士是把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了,以至于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审美对象,结果就使审美活动被完全破坏了。

3,超越性

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作用就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地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超越自己。

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比如《与朱元思书》说【燕飞逆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正表明了审美经验在提升人们精神境界方面所起的作用。

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比如《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曾对许多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审美经验是帮助我们确立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比如《战争与和平》《复活》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固然也是因为作家对当时俄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和深刻的批判,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作家总是在这种描绘中强烈地显示出某种终极关怀,从而使现实本身显示出真正的超验本性。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

审美经验各种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1,感知

审美感知,作为机身镁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

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2,想象

包括简单的联想。

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在审美经验中,想象是一个核心因素。

3,情感

情感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客观论者认为审美对象的情感是本身所固有的。

主观论者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射或者灌注到对象之中去的。

介于两者之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审美情感则具有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

4,理解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

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作用

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关系。

审美经验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处于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状态下的经验。

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苏轼达到《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布置天山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这里,湛湛青天,郎朗月色与主人公的亲情和乡愁完全交织在一起,大自然不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成了可以倾诉衷肠的亲朋知己,实际上是将其当做体验和交流的对象。

想象,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1,接近联想

指的是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国画大师齐白石经常只在纸上画几只虾,却能够让我们感到满纸皆水,就是因为虾的游动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波动的水面。

2,类似联想

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人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

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便是以此为基础。

3,对比联想

指的是对于某一事物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使我们对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生活状态的巨大反差有了深刻的直观感受。

4,再造性联想

指的是主体根据自己或者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5,创造性想象

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虽然完全是一种神话形象,但是却仍然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原因就在于作者在人性与神性、人与动物的特征之间进行了一种合理的嫁接与组合。

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审美情感,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发来作出判断,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体首先判断为美的,而后引起的愉悦感才是真正的审美体验。

理解,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理性在审美经验中,不是独立其作用的,而是与其他心理要素和谐无间地交织在一起。

否则,审美活动的过程就会受到破坏和中断。

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

比如,【李白】诗云【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正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用概念性的语言来描写思妇的哀怨之情,而是通过一些列富有表现力的感性形象,把抒情主人公的内在感情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

比如,【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云野,天上人间】,表现国破家亡的怨恨,还是相见无期的惆怅?这并不是艺术的缺陷,反而是特有的魅力。

古代诗论中还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说法,都是在强调审美对象蕴含着概念所无法穷尽的丰富内涵。

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审美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

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

这样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

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是通过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呈现阶段

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审美态度的确立,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编织。

审美态度可以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并不是首先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而是通过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与对象建立关系的。

比如,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指的是以整个身心对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

这时山水的审美形象就会显现。

2,构成阶段

在构成阶段,审美想象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由于在构成阶段审美主体与对象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因而主体所获得的只是关于对象的原始经验材料。

主体还必须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较完整的审美对象。

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距离。

而经验想象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比如,船在海上遇到大雾的时候,无论船员还是乘客都会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怖的情绪,因为大雾给航行带来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心情下乘客很难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浓雾中的美景。

然而只要人们能够与大雾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那么海上的雾也能够成为浓郁的趣味和欢乐的源泉。

3,评价阶段

审美体验的最后阶段是评价阶段。

这个阶段上,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因此主体的理解力在此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