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墨韵
发布时间:2025-04-10 08:00 浏览量:6
张舒
到了清代,书法当尚什么?篆隶复兴,碑学繁荣,既推重金石气韵与古拙朴茂之风,又追求形式创新与个性表达,呈现出“书道中兴”的多元面貌,一个“朴”字似乎并不能完全概括其时代特征。
进士书法堪称清代书法史的璀璨篇章。这个诞生于科举制度的文人群体,兼具政治精英与文化领袖双重身份,其书法呈现出雅正为体、碑帖交融的鲜明特色。他们既能以端严的笔墨应对庙堂之需,也善于在个人创作中寻求突破。以刘墉、铁保、王文治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继承明末帖学传统,将晋唐法度与文人意趣推向新境界,使千年文脉得以赓续;何绍基、张裕钊、吴大澂等碑学大家,从商周至汉魏的金石碑版中汲取养分,不仅树立了高古雄强、奇崛浑厚的美学范式,更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一期“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清代进士的翰墨遗珍”,将七十余件书法墨迹与碑帖善本等珍贵文物编织成绚丽的艺术图谱,从临古创作到日常书写,从诗文修养与人生际遇,娓娓道出科举精英们的集体记忆与翰墨情缘。
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第一册) 南宋 纸本 每半开纵25.5厘米 横19.2厘米
何绍基 行草书四条屏 清代 纸本 每屏纵136.7厘米 横40.3厘米
临帖摹碑:经典中的文明溯源
临摹历代经典碑帖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由北宋皇家编纂、初刻于淳化三年(992),收录了先秦至隋唐千余年的书法名迹,被尊为“帖学之祖”。宋拓泉州本也叫“马蹄真迹本”,刊刻精良、保存完整,被公认为现存最接近祖本的版本,其全本仅藏于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图书馆,堪称稀世珍宝。透过泛黄的麻纸与斑驳的石花,依稀可见古人伏案临写的执着身影,显示出书法经典在历史传承中的永恒魅力。
与碑帖善本相辉映的,是众多临摹作品和融汇前人笔法的创作。“浓墨宰相”刘墉(1719-1805)的《行、楷书临帖卷》由六段合裱而成,涵盖《周礼》《洛神赋》等经典文本,集“二王”、苏轼诸家笔意,用墨浓妍,用笔丰腴而筋骨内蕴,如“绵里裹铁”,既承帖学正统,又启碑学新风。
与之形成独特对照的是“淡墨探花”王文治(1730-1802)。其《行、楷书卷》由七件作品联成长卷,包含自作诗文与临摹之作。书法飘逸洒脱、清新俊逸,在董其昌禅意书风的基础上融合对晋唐法帖的独到理解,字里行间透出这位江南才子的风神雅趣。
何绍基的《行草书四条屏》以其磅礴的气势令人驻足。作为晚清碑学巨擘,其书法尤其是草书成就冠绝一时。何绍基(1799-1873),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其书法自成一家,上溯殷周金文、汉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这件作品节录南宋范公偁《过庭录》中有关苏轼的轶事,篆隶笔意与草书神韵巧妙融合,彰显了晚清书法的创新与突破。书写时,何绍基善于运用手腕的逆涩之力取势,用笔藏锋萦回,尤见于一些字的转折和点曳之处,这正是得益于对《张黑女墓志》《争座位帖》等碑帖的深度研习。
林则徐 行书《游华山诗》卷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纸本 纵33.5厘米 横81.3厘米
钱维城 楷书题《圣谟广运图》卷(局部)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纸本 纵36.9厘米 横1214.7厘米
咏物抒怀:山河中的诗墨交响
诗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至高表达,诗词与书法相遇,绽放出愈加夺目的艺术光华。清代进士书家以诗入书,将澎湃的诗意于笔端自如挥洒,成就诗书并美之境。
同治年间的探花郎、洋务派核心人物张之洞(1837-1909)的《行书苏轼诗轴》,以雄健的笔力书写“送君直过楚王山”,将金榜题名的期许化作墨韵长歌。此轴录苏轼七绝《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其一)》。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时任徐州知州,眉州同乡张师厚特来拜谒以求举荐,后赴京殿试。辞行时,苏轼在云龙山放鹤亭为其饯行并赋诗相赠。张之洞书此诗赠亲友,有望其高中之意。
伊秉绶的《行书〈秋水园梅花〉诗轴》则彰显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其书以“篆隶为骨,颜楷为魂”,堪称雄强与典雅并蓄的典范。伊秉绶(1754-1815),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此轴为其自作诗《秋水园梅花八首》的第一首,见于《留春草堂诗钞》卷六。以梅咏志,行书中融入篆隶笔意,结体方正奇肆,章法疏朗开阔,笔墨流畅飘逸,颇具节奏感。瘦劲的线条将梅花的傲骨与金石之气完美融合,臻于“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
张之洞 行书苏轼诗轴 清代 纸本 纵269厘米 横75厘米
伊秉绶 行书《秋水园梅花》诗轴 清代 纸本 纵179.3厘米 横45.3厘米 应制题赠:宦海中的社交密码
对士子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政治文化交往中的“通行证”。包括宫廷应制与同僚题赠等不同社交场景中的书法实践作品形制庄重而不失个性,雅俗共赏。
钱维城(1720—1772)的《楷书题〈圣谟广运图〉卷》,堪称清代应制书法的典范。这位乾隆十年(1745)状元、官至刑部侍郎的宫廷画家,书法主师苏轼,工整中见秀骨。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之乱,次年,钱维城进献此卷,歌颂皇帝拓疆万里的伟大功绩。题跋文字兼具庙堂气象与文人意趣,既显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更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史实。
林则徐的《行书〈游华山诗〉卷》最令人动容。此诗作于鸦片战争后他被贬伊犁途中,抒写游览华山的感悟,暗含对家国的忧思。林则徐(1785—1850),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历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任湖广总督时,以虎门销烟闻名于史。能诗文,善书法。其书法初入欧阳询,旁涉柳公权、董其昌,上溯“二王”,用笔遒劲,风神潇洒,兼具典雅秀丽与刚正之气。
郑燮 行书判牍册(之一) 清代 纸本 每半开纵27厘米 横12厘米
公牍信札:尺素中的人间烟火
小尺幅的公文与书信,展现了进士书家在日常政务与私人生活中的书写。公文中的森严法度与书信里的率真笔触形成鲜明对比。
郑燮的《行书判牍册》收录其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书写的部分判牍,原属于县衙档案,后被人揭取装裱成册,作为艺术品珍藏,流传至今。郑燮(1693—1765),乾隆元年(1736)进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独创“六分半书”,杂糅篆、隶、楷、草及兰竹画法。楷书学欧,草书宗怀素,皆能自出新意。《行书判牍册》内容涉及婚姻、财产等民间纠纷,从中不仅能见其峻拔奇崛、自出机杼的书风,亦显示其执法严明、办案公允的为官风范。
祁寯藻的《致母行书信札册》则充满了生活气息。祁寯藻(1793—1866),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历任军机大臣,左都御史、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勤学斋笔记》等。此札系道光元年(1821)三月初二日寄呈母亲的家书。信中谈及姐夫与自己升迁、家眷孕事之喜,还讲述了随皇帝出巡的经历与经济拮据的窘况。其书法行草结合,用笔圆融流畅,灵动的笔触中流露出真情,这位“三朝帝师”凡人温情的一面跃然纸上。
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对话,让我们既领略了清代进士的才情风骨与生活烟火,更在古今交汇处重识书法的魅力,唤醒对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敬意,续写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