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美中学名不虚传!醴陵一中还藏着这么多惊喜→
发布时间:2025-04-10 09:11 浏览量:8
走过青云桥,热闹的氛围仿佛被轻轻拂去了几分。恢宏而古朴的醴陵一中学新校门,正对着青云桥傲然挺立。清水砖墙、红色檐梁、灰褐瓦片,细节里流淌着民国风情,与一江两岸的古风景观完美相融,毫无突兀之感。校门与喧嚣闹市隔水相望,恰似一道时光的屏障,隔绝了尘世的纷扰,两甲子的岁月就这样静静地藏在其中,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它的故事。
踏入校门,古树遍地的青云山近在咫尺。这里曾是醴陵千年文脉的汇聚之地——渌江书院的旧址。渌江书院始于1175年的南宋时期,最初名为学宫。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变迁,在乾隆时期,它正式定名为渌江书院。道光年间,因青云山在城中过于喧嚣,不利于治学,渌江书院才移建到西山。如今,书院虽已不在,但青云山依旧是醴陵文脉的重要象征,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905年,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文俊铎等倡导新学,将渌江书院改为渌江中学堂。1950年,定名为县立中学。1951年,县立中学与湘东中学、遵道中学合并,成立了醴陵县第一中学。195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南省醴陵第一中学,校址就定在了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青云山。
位于青云山最高处的梯云阁,宛如醴陵的“天心阁”,俯瞰着这片土地。盎然的绿意,丝毫掩盖不住古阁的风采。重檐飞角,上盖橘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入口处的对联“斯文一脉,厥盛千年”,更是彰显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梯云阁虽不大,却曾吸引章炳麟、蔡元培等名人来此游览。关于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南宋时期,醴陵学风兴盛,但科举却不顺遂。醴陵人认为是文庙地势太低,当时的知县采纳众人建议,在山顶修建了梯云阁,希望能助学子登科及第。幸运的是,阁建成后不久,县里果真有多人中举,仿佛是这古阁带来了祥瑞之气。
漫步在青云山,许多承载着独特历史记忆的建筑映入眼帘,醴陵古八景之一的瑞渌池便是其中之一。相传,最早的瑞渌池修建于南宋初年。因泉眼涌出的墨绿色泉水可用于写字,被视为祥瑞之兆。县志记载:“青云山之阳有泉,溢于学宫,水出如丝若雾,白器酌之,其色深绿,可供书字。”
瑞渌池原来的泉眼早已淤塞,如今所见是重建之后的,林木环绕,清波漪漪,还有鱼儿三五成群。池中建有一座亭子,名为圣泉亭。池子周围是瑞渌碑林,一面面石碑铭刻着古今中外历代贤哲和仁人志士的教诲,鼓励着一中学子们刻苦求知。在池子的前方,还有一棵校园中最大最古老的香樟树,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为防止大树倾倒,人们还在古树旁加装了一个树干“假肢”作为支撑。
离瑞渌池不远,有一座十分吸睛的“树林图书馆”。图书馆外墙弧形展开的雨棚上,开着几个圆形和三角形的洞口,三棵大树穿洞而上,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才是这里的先来者。从这些树下走进图书馆,大厅内一个贯通屋顶的玻璃小院映入眼帘。院里两棵肆意生长的大树,好似组成了一个微小的“生态园”,又像是一处特殊的天井,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设计这座“树林图书馆”的人叫张宏儒,他是从醴陵一中走出的建筑师。修建图书馆时,学校拆除了以前的教师宿舍楼,保留了老图书馆,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这座图书馆还曾摘得“美国缪斯设计奖”银奖,无疑是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和树林融为一体的图书馆已经让人眼前一亮,藏在大楼里的古亭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在粉刷得雪白的科技大楼中心,一座古朴的红砖绿瓦小亭静静伫立,在现代气息中,透露着些许神秘的色彩。古亭名为潜亭,意为勉励学子们潜心攻读。亭中有一口古井,是抗战胜利后,遵道中学迁返青云山旧址,为发掘泉源,供水师生,校长特凿的,这口古井也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者。
在古迹与现代化教学楼交织的氛围里,还有一派美式风格为校园增添了别样的风情。1906年,美国基督教会在青云山上开设教会学校,建了六栋小楼。如今,只余遵道楼和崇本楼,它们是当年遵道中学教师以及美籍牧师的住所。
遵道楼是按照耶鲁大学教学楼的样子修建的,号称中国版“小耶鲁”。它有着宽敞的三面回廊、弧状拱形卷顶门窗、半地下式弧状拱基脚以及红色外墙,处处透露着美式基因。但在细节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房顶开有天井,屋檐用瓦当修饰,展现了新式教育的破立与融合。
崇本楼的建筑风格与遵道楼大同小异,如今作为醴陵一中的校史馆。它曾是美籍牧师的住所,1950年陈明仁将军率部起义后部队移驻醴陵,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崇本楼被许多百年银杏、百年樟树等包围,虽然未能有幸见到银杏金黄一片,但从小楼的回廊里看去,几棵张扬的鸡爪枫,就像是窗边的片片绿色云朵,宛如童话世界,让人心旷神怡。
青云山无言,却以其沉甸甸的文化积淀,默默叮嘱着醴陵一中学子,少年当立青云之志。从醴陵县学宫、渌江书院到醴陵县第一中学,千百年来,醴陵文教在青云山上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既有李立三、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一批革命志士、爱国将领,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有彭道儒、阳名珠、张泽明、李铎等一批科学巨匠、文化精英,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醴陵一中从书院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继续承担着过去渌江书院的使命,发挥着“文教圣地”的教育功能,为国家与社会培育着优秀的地方人才。这座大隐于市的千年学府,既有着古老的历史传承,又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年轻的活力。它铸造了醴陵人的风骨,陶冶了醴陵人的精神,记录了醴陵人的青春岁月,为醴陵延续斯文一脉,书写着一段段辉煌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