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被流放三十余年,反而成就学术巅峰

发布时间:2025-03-24 03:07  浏览量:7

1559年夏。

明朝最传奇的状元郎在云南闭上了双眼

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风骨,是直面命运巨浪时。

依然能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今天我们聊聊王世贞口中的:“明代博学第一人”。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政治家,被誉为“明代博学第一人”

下面用简单话语叙述这位明代“三大才子”的一生:

1488年杨慎出生于北京城,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宅邸里。

杨慎自幼聪慧‬好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五岁能诵《孝经》,七岁写《古战场文》,十二岁续写《黄叶诗》震惊当时文坛,世人无不赞赏“文曲星下凡”。

在他‬父亲杨廷和及老师李东阳的精心教导,杨慎刻苦努力‬学习下‬。

在‬1511年‬(明正德六年)杨‬慎‬会试夺魁。

却在殿试前夜突然感冒,浑身无力却坚持应试。

作《丁卯科对策》,写下惊世之语:

“帝王之学,当以修身为船,民心为海”

以“帝王心学”之论震动朝堂,正德帝拍案叫好,朱笔钦点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杨慎曾上疏抗谏明武宗的荒嬉无度,但未被采纳。他因此气‬愤而辞官,返归故里。丁忧期满后,杨慎又返回到京城,复任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

1521年嘉靖继位,随后不久爆发“大礼议”之争(“皇考,皇叔考问题”)其父被罢官。

1524年七月十五,紫禁城左顺门前,杨慎带着229名官员跪地哭谏。

新登基的嘉靖皇帝要认生父“皇考”,这触动了儒家礼法底线。

杨慎死死扒住宫门铜环大喊:“今日若不言,百年后史书将记我等为懦夫!”

连续多天的劝谏,换来了两次惨烈的廷杖。

他的臀部被打得血肉模糊,却始终不肯低头认错。

1530年嘉靖九年,嘉靖帝大赦天下七次,却故意把杨慎排除。

后来杨慎被贬云南永昌卫,永不赦免。

在父亲杨廷和病逝都不得奔丧的绝境中。

他在云南写下:“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在云南一待就是三十余年,在这期间他潜心学术,游历滇南,讲学授徒。

在大理注《南诏野史》,在保山考《滇程记》,在建水著《云南山川志》。

他教彝族孩子识字,创制《滇南月令词》记录农事

收集三千首民谣编成《古今风谣》

完成《全蜀艺文志》六十四卷,《丹铅总录》考据百家......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被押送回四川的船上,他看着两岸青山。

写下了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一生著述400余种:包含经、史、子、集,现今存约150种。

《明史》记载:“著作之富,慎为第一”

清代学者李调元赞其:“学识之广,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

1559年夏,72岁的杨慎在昆明高峣村病危。

拉着儿子手说:“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临终前手抚未完成的《滇载记》手稿,含笑而去。

杨慎去世四十年后,万历皇帝亲自为他的文集题写书名《升庵全集》。

现在在四川新都、云南昆明等地建有杨升庵祠,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杨慎用生命印证了自己那句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本文纯属娱乐,无不良引导,如侵必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