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人点赞,全网都在蹲的国风绘本,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5-04-09 10:34 浏览量:7
写下《东坡传》的林语堂曾说过:每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时刻遇见自己的苏东坡。
一生都在追求关键期的中国人,到头来却都想活成他潇洒的模样!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我们被他的一首首诗词所折服,直到我们步入社会,在人生不同的时刻,我们总会遇见他。
因为他用最具体的生活,给了我们人生到底要怎么活的最好的答案。
因为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艰难、苦痛时,他留给世人的是乐观洒脱、不被环境吞噬反要超越环境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漂亮的实践。
他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他的豁达、乐观、不内耗,成为中国人心中理想型人格的缩影。
苏东坡的《赤壁赋》绝对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全赋的布局与结构之巧思、语言之情韵至深、想象之浩渺飘逸!是语文课本里你不一定读懂,但一定要背下来的存在!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更是一篇哲学宣言。
它展现了苏东坡在困境中从悲叹走向豁达的精神历程,将个人命运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
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和世界诸多变化时,超然的乐观精神!
《赤壁赋》的故事开始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
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个1082年的秋天,是苏轼被贬流放到黄州的第三年。
此时的苏轼已经47岁。他和朋友杨世昌在一个月圆之夜去赤壁泛舟游玩。
它们一会饮酒,一会吟诵诗经。多才多艺的杨世昌吹起洞箫为苏轼的吟诵。
苏轼一听这箫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不禁问朋友:
“为什么你的箫声如此悲伤呢?”
这一问可打开了朋友的话匣子,他借由这三国赤壁的历史,引出历史物是人非的悲凉感受,又以生命短暂的蜉蝣、渺小的米粒来比喻人类短暂的一生!
原来苏轼的朋友说出了我们所有人成长中都会产生的困惑与感受:
没有人不会恐惧死亡,也没有人不会因碌碌无为的一生而悲叹!
苏轼听完朋友的倾诉和苦恼,也陷入了思考。他望着江水,回顾起了自己的一生。
读懂《赤壁赋》的关键,就是要先读懂苏轼这个人!
苏轼他曾站到过人生最荣耀的高点,也曾跌落在最黑暗绝望的谷底;
苏轼经历过父亲、母亲、妻子的逝去,进过牢狱,更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没有人比苏轼更懂什么叫人生悲喜无常,更没有人比苏轼更懂什么是存在与死亡!
曾面对过死亡的苏轼对友人说:你看看这水与月。江水流失,却没有流走;月有阴晴圆缺,却没有增减。
从变化的一面来看,万事万物都在变动,而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
苏轼在人生中领悟到的是关于永恒的真理!
人生有得有失是因为事物本就不属于我们,真正属于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流淌在自己身上的时光,是永恒的清风明月的照拂。
朋友杨世昌听完苏轼一番响彻古今的安慰一下豁然开朗起来!
胃口也好了,菜肴果品扫荡一空;
睡眠也棒了,俩人往船里一躺睡到天光大亮!
北宋最强灵活生存高手,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每个孩子:
哪有什么一步踏错的人生,困难、挫折和打击,还不如一颗荔枝让人上火!
在这首诗赋中,苏轼是一个温暖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是一个有爱和思想的人。
苏轼的人见人爱,是因为他最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不屈不挠、那么自得其乐!
进取时,他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低谷时,他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受挫时,他大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奋起时,他畅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生活时,他咀嚼:“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对苏轼又如此念念不忘,更是因为他超越了普通人的境界!
原来,真正的豁达不是无视风雨——是知道风雨会过去,但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永远值得举杯!
你一定无法想象,一张苏轼垂眸的插图,是如何引爆了全网对这本书的期待。
毫不夸张地说,国风美学画师华张一的账号下,每一条都是催更和夸赞!
潜心创作、数次修改,只为满足所有期待。万般打磨,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国风经典。
这本绘本不仅是美、是意蕴深远、是审美享受!更是做到了一本书清晰、深入浅出地去给孩子去讲透《赤壁赋》和苏东坡。
光影和氛围感的营造真的绝美。每幅画都想裱在墙上!
绘本开篇是宁静柔和的画面,把江天分为两部分,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入九百多年前的那个月夜。
让孩子跟随苏东坡的自述,一起江上泛舟,赏月、吟诗、饮酒,撞色运用非常唯美、耐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层云如同仙鹤的羽毛,飞向新时代的月亮,让人不禁想象那月亮上是今人还是古人?
就这样乘着仙鹤,展翅而飞,来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想象!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刻苏轼的思绪与情感悠远茫茫,他借屈原之口,将胸中理想和贤明君主想象程遥不可及的天边美人。
华老师笔下具象化的美人如蝶如仙,飘摇在天边,何止苏轼,连我们看了也不禁为之向往!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朋友的箫声如哀怨如思慕,像啜泣像倾诉,这悠扬的乐音环绕,让深谷的蛟龙都为之起舞,使孤舟的妇人为之流泪。
晶莹的蛟龙跃出,在月光下剔透盘旋。吹响一只洞箫却又不止洞箫,那声音定是千回百转,因此华老师画上了各色乐声仙子与共鸣,让整个画面如同苏轼的内心一样丰富。
长卷式的浪漫,融入现代元素的国风绘画
6个超长大拉页一展开,就让人想起敦煌壁画。
中国传统色里的翠微、雪青、苍葭、青黛、秋香……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于纸页间流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明月,是无穷无尽、亘古不变的,而被清风明月照拂的你我也在此刻成为了永恒。
作者运用了19世纪德国数学家提出的结构模型——莫比乌斯环,将艺术和科学巧妙融合地去呈现这样一个永恒与瞬间、变与不变、存在与意义的千古话题,令所有参透的人为之惊叹!
意蕴深远的美学,一遍一遍阅读才能发现的细节温度
苏轼留给孩子们的宝藏还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看一遍绝对无法挖出所有细节的绘本。
你会发现各个年龄段的苏轼,从幼儿到做梦的孩童、再到苦读的少年,每个孩子都能其中找到自己。
你还会找到苏轼的父母亲、兄弟、爱人、朋友和百姓。
当苏轼的诗意笔墨遇上现代的国风美学,一场沉浸式超绝视听盛宴在书页间徐徐展开。
愿每个翻开它的孩子,都能触摸到苏轼那颗"笑对沧海"的赤子之心。
这不仅是一部绘本,更是一位跨越时空的挚友,用豁达的笔墨在孩子心底种下勇气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