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蒲松龄诗去旅行之青州杂咏(二)

发布时间:2025-04-08 16:51  浏览量:17

王光福 刘 悦

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齐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其国君中的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等,也都是建立了赫赫之功的大人物。“高坟”,高大的坟墓,指的是“四王冢”和“二王冢”。

“四王冢”即田齐威、宣、湣(mǐn)、襄四位国君的陵墓,位于临淄城东南方牛山——关于牛山,我们在江苏篇讲《射阳湖》那首诗时已经提到过——的东边,在淄博市、潍坊市交界处。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巍然耸立,异常醒目。“二王冢”,据元人于钦《齐乘》“女水”条云:

今临淄东南十五里俗呼“二王冢”者,因山两坟,谓是桓公与其女之冢,水出冢侧,因以名焉。

译文:

现在临淄东南十五里俗称“二王冢”,因为山上有两座坟,据说是齐桓公和他女儿的坟墓,水从坟墓旁边流出,因此就叫女水。

于钦认为,“二王冢”是齐桓公和他女儿的坟墓,而据今人考证,此中埋葬的可能是齐侯田剡(yǎn)和桓公田午。于钦所说的“因山两坟”的“山”,指的就是位于临淄城东南方向的鼎足山。“四王冢”和“二王冢”这些坟墓,都高达数十米,周长数百米,从远处看去,真像“累累”的“群山”。“累累(léi léi)”,重叠不断的样子。

“霸绩不知何处是?高坟累累似群山”,霸主的功绩表现在哪里呢?你看就在那些像群山一样的高高的坟堆中了。这个意思,后来的曹雪芹又说了一遍,并且也说得更明白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世人都知道做神仙好,只是建功扬名的事情忘不了!自古以来的将军宰相都在哪里呢?只剩下一堆坟墓盖着满身荒草。

蒲松龄这次东去,就是为了参加岁贡生的考试,没有别的事情,所以带的行李很简便。“行李萧条马首东”,“行李”,外出之人所带的东西。“萧条”,简陋,少。晚清欧阳巨源《负曝闲谈》第六回说:“他们是阔排场,我这样的行李萧条,未免叫他瞧不起。”

蒲松龄都七十多岁了,瞧得起瞧不起都无所谓了。这次来考试,也是有枣无枣打一杆的意思。“马首东”,马头朝东。从淄川出发朝青州走,不光马头,连人头都朝着东方。

“山川寥廓霸图雄”,是说眼前的这片大好河山辽阔无垠,正是一展雄才大略的好地方。“寥廓(liáo kuò)”,高远空旷。“霸图雄”,称霸的图谋最为高远雄杰。唐人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小序中说: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译文:

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发,遍观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和霸业,遗迹已经荒芜了。于是感慨着仰天长叹。回想当年乐毅、邹衍,以及众位贤士的燕国之游,可谓盛极一时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记录此时的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

蒲松龄读书真多,记性也真好。我敢肯定,他到了齐国古都,看着眼前城池旧迹,一定想起了陈子昂这组诗。陈子昂写了七首,蒲松龄就写五首来向他致敬。其中《燕昭王》说:“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往南登上碣石山的山坡,远远地看见了黄金台。丘陵上长满了乔木,燕昭王又在哪里呢。称霸的雄图令人惆怅啊,今天我骑着马又来到这里。陈子昂来到这里,可惜已经没有了求贤若渴的燕昭王,蒲松龄来到这里,更是见不到当年的那些有雄图的霸主了。

“重城连亘规模远”,是说临淄城重叠相连、规模宏大。临淄城有大城和小城之分,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大城小城相连,占地面积相当大。从此可以看出当年齐国的泱泱大风:“想见当年大国风。”

“大国风”也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时,鲁国为他表演全本《诗经》,当乐工演奏《齐风》时,他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太美了,气魄宏大,真是大国风度啊!蒲松龄自幼熟读这些经典,这对他来说已经如数家珍,伸手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