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该怎么称呼?她们和皇帝比,谁的地位高?

发布时间:2025-04-08 02:04  浏览量:213

在1459年农历二月初三,明朝宫廷迎来了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的寿辰,这一天在明朝被尊为"圣节"。孙氏不仅是已故宣宗皇帝朱瞻基的皇后,更是现任皇帝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正是凭借孙太后的鼎力相助,朱祁镇在被囚禁七年后成功发动政变,从弟弟景泰帝朱祁钰手中夺回皇位。为表达对母亲的敬重,朱祁镇在1458年正月特地为孙太后加封"圣烈慈寿"的尊号,正式尊称她为圣烈慈寿皇太后。

辛亥年,皇帝召见内阁大臣李贤,问道:“我深感母后恩情深厚,却不知如何回报。何况我在南宫居住的七年里,身处险境,全赖她的庇护。如今她又在宫中定下策略,助我重登帝位。我想效仿前朝,为她上尊号,以表达我的孝心,你觉得如何?”李贤回应:“陛下此举,是至孝的表现,应当立即实施。”随后,李贤等人拟定尊号为“圣烈慈寿”,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五》

然而,当各地的大明亲王们接到关于给皇太后加封尊号的诏书时,圣烈慈寿皇太后的生辰已经过去了。因此,天顺三年成了各位亲王首次在表文中更改称谓的年份。但这一变化却引发了各地藩王的种种问题,令朱祁镇极为不满。

最初,郑王朱瞻埈、周王朱子埅、荆王朱祁镐、唐王朱琼炟、赵王朱祁镃、蜀王朱悦以及庆成王朱钟镒都习惯性地将圣烈慈寿皇太后称为“殿下”。随后,庆王朱秩煃、伊王朱颙炔和岷王朱徽煣虽然改口称“陛下”,却忽略了“圣烈慈寿”这一尊号。对于刚刚复位不久的皇帝而言,这些行为显然是对他权威的轻视。王府中的长史官因此受到责罚,但问题在于,称呼皇太后为“殿下”究竟是否合适?

【大明皇太后的称呼:从殿下到陛下】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位皇后。1382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离世。朱元璋此后未曾另立皇后,按照常规,他去世后本不该有皇太后存在。

事情总是出人意料,到了1392年4月,太子朱标突然离世。面对这一变故,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并未选择其他皇子继承储位,而是直接指定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一决定打破了常规,显示出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特别信任与期望。

朱标的妻子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常氏为朱标生了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朱标的另一位妻子吕氏是吕本的女儿,她为朱标生了次子朱允炆。常氏去世后,吕氏被立为正妃,之后又生了四子朱允熞和五子朱允熙。

1398年农历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随即追封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并赐庙号兴宗。同时,朱允炆尊奉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生母吕氏则被尊为皇太后。这一举措使吕氏成为明朝首位皇太后,值得注意的是,她也是明朝唯一一位未曾担任过皇后便直接晋升为皇太后的女性。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将原燕王妃徐氏册封为皇后。徐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然而,她在永乐五年七月去世,比朱棣早走一步。朱棣效仿其父朱元璋的做法,没有另立皇后。因此,朱棣去世后,宫中并无皇太后存在。

朱高炽继位后,将其妻张氏封为皇后。1425年5月,朱高炽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张氏因此成为明朝首位从皇后升为皇太后的女性。礼部尚书吕震建议,以后每逢皇太后寿辰,各王府长史司应按惯例上表祝贺。

1427年11月,明宣宗朱瞻基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当时,朱瞻基已经快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这让他手下的官员们都很着急。以张辅为首的文武大臣们赶紧给皇帝和太后写奏折,希望尽快立朱祁镇为太子。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写给张太后的奏折里,大臣们都称呼她为"殿下",而不是"太后"。

我们恭敬地向皇太后提出请求:“大地承载万物,保佑国家繁荣昌盛。您的崇高德行带来吉祥,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国家根基稳固,全赖您的仁慈支持。皇位正统传承,天下百姓都敬仰您。皇太后殿下仁慈端庄,品德高尚。您像周朝文母一样振兴国家,德行在今天闪耀光辉;又如涂山氏开启夏朝,功绩在当代显赫。如今皇宫诞下圣孙,按礼制应确立为储君。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也是国家长远之计。我们臣子衷心感到喜悦,诚恳表达愿望。希望您能听取众人意见,同意我们的请求。请批准册立储君,早日建立东宫。太子之位确立,将昭示天下太平。愿福泽绵延,庆祝万年长乐。”—《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三》

让我们再看一下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的情况。她最初是朱瞻基还是皇太孙时期的嫔妃,并不是正妻。后来朱瞻基当上皇帝,立了皇太子妃胡氏为皇后,而孙氏则被提升为贵妃。

孙氏凭借机遇或手腕,成功诞下皇长子朱祁镇。由于她身为贵妃,朱祁镇仅是庶出。胡皇后虽曾为朱瞻基育有两女,但并非不育,未来若再生下皇子,局势可能生变。为避免动摇国本,朱瞻基与张太后商议后,决定让胡皇后“主动”退位,孙贵妃则晋升为皇后。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其子朱祁镇继位,立即尊封母亲孙氏为皇太后。在正式文件中,朱祁镇对孙太后的称谓也是“殿下”。这一细节表明,当年朱棣对吕氏的称呼同样应是“皇太后殿下”。

庚戌日,皇帝举行册封仪式,尊崇圣母皇后为皇太后。册文中提到:“治理国家首先要注重教化,治国之重在于尊亲。礼仪制度所推崇的,名分最为重要。圣母皇后殿下仁德深厚,如同大地承载天意。她性格端庄诚实,行为柔顺贞静。作为六宫的表率,她的母仪风范影响了整个国家。在宫内辅佐先皇,奠定了治国的根基。她侍奉长辈,赢得了天下的敬仰。昔日任姒的美德与之相当。而我资质平庸,却深受她的恩泽。在继承大统之际,我深感对圣德的仰慕。因此,我遵循传统礼仪,正式册封圣母皇后为皇太后。愿上天保佑她长寿万年,她的教诲永远坚定,她的慈爱永远长存。”—《明英宗实录卷二》

宣宗去世时,他的母亲张太后依然健在,因此她成为了明朝历史上首位太皇太后。张氏的人生经历极为不凡,从燕世子妃一路晋升为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最终成为太皇太后,这一系列身份的转变在大明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宣德十年正月三十日,刚登基的朱祁镇向礼部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为他的祖母张太后和母亲孙皇后分别加封“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尊号,并指示礼部尽快拟定相关礼仪程序。在册封文书中,张太后的称谓被正式定为“陛下”。

戊申日,皇帝正式举行册封仪式,授予圣祖母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册文中写道:“恭惟圣祖母皇太后,德配天地,仁育万物,慈恩广被,泽及四方。朕仰承先帝遗志,尊崇懿范,特加尊号,以彰盛德。兹奉册宝,谨上尊号为太皇太后,永享尊荣,福寿绵长。”——《明英宗实录卷二》

在孙氏之前,明朝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并没有专属的徽号。最早提议为皇太后加尊号的是朱祁镇的叔祖岷王朱徽煣,但当时的皇帝以“祖制无此先例”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直到孙氏获得“圣烈慈寿”这一徽号后,朱祁镇为了进一步彰显对她的尊崇,才下令让宗室诸王以“陛下”称呼圣烈慈寿皇太后。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标志着明朝皇室礼仪的重大变化。

自从孙氏开了这个先例,后来的皇太后,无论是否有徽号,都能被尊称为“陛下”。举个例子,朱祁镇去世后,宫中有两位皇太后,一位是他的原配钱太后,另一位是继位皇帝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我们可以看看在给这两位太后上尊号时,皇帝是如何称呼她们的。

新继位的皇帝深感敬仰,认为皇太后陛下的功勋与德行并重,应被尊以崇高的称号。愿她长寿安康,普天之下共享喜悦。——《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

明代对皇太后的称呼从"殿下"变为"陛下"是逐步演变的。最初只有太皇太后能使用"陛下"这一尊称,随后扩展到获得徽号的皇太后,最后所有皇太后都享有这一称谓。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他作为旁支继承皇位时,其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张氏、生母兴国太后蒋氏以及祖母寿安皇太后劭氏均被尊称为"陛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皇室礼仪制度的逐步完善与规范。

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尊卑关系,其实很好理解。以明宣宗朱瞻基为例,他在张太后面前自称为"臣",因为皇太后代表着先帝,对皇帝而言相当于君主。再看朝臣的称呼,文武百官对宣宗要尊称"皇上",而对张太后则只需称"皇帝"。那些影视剧中让太后称呼皇帝为"皇上"的情节,简直荒谬至极。

辅及义、士奇、荣、幼孜、溥等人向皇太后禀报,表示他们随行在此,请求在行殿觐见。皇太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辅等人行完五拜三叩之礼后,皇太后说道:“皇帝多次提到你们几位在辅政上尽心尽力。如今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这固然是祖宗的庇佑,但也是你们的功劳。”辅等人叩头回应道:“皇上智慧超群,敬天法祖,仁爱百姓,才得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一切都归功于皇太后的圣德教诲,臣等实在没有多少贡献。”—《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三》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官员在皇帝面前提到皇太子时,会称呼"皇太子殿下"。但在明朝,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朱元璋在1370年就明确规定了称呼的规矩:官员在皇帝面前提到皇太子时,直接称"皇太子"就行,不能加"殿下";提到亲王时,就称"某王",比如朱棣就该叫"燕王",也不能加"殿下"。这个规定必须严格遵守,要是像那些王府长史官搞错皇太后称呼一样犯了错,可是要蹲大牢挨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