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历尽千帆苦读,终成一代鸿儒
发布时间:2025-04-07 19:58 浏览量:9
梁启超曾言:“学问之海,以勤为舟;思想之峰,以恒为梯。”
钱钟书一生辗转于书斋与乱世,尝遍人间冷暖,却始终以笔墨为剑,以智慧为盾。
他笔下的人性百态,既是镜鉴,亦是救赎。
钱钟书自幼被誉为“神童”,却不屑虚名。
少年时,父亲钱基博教导他:“学问如积沙,虚浮者终溃。”他铭记于心,终日闭门苦读。
1933年,清华园内,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震动全校。
教授吴宓赞他:“中西贯通,百年罕见。”
然而,盛誉之下,钱钟书却淡然道:“学问如深海,浅尝者见浪,深潜者见鲸。”
抗战爆发后,他携妻杨绛辗转西南联大,在炮火中坚持授课。
学生回忆:“钱先生讲课,常以油灯为伴,烟灰落满长衫,却字字如金石。”
彼时,他写下《谈艺录》,书中引经据典,从柏拉图到庄子,从但丁到陶渊明,纵横万里时空。
友人劝他“莫耽于冷僻学问”,他答:“学问无冷热,惟真知灼心。”
1950年,他拒绝赴台,选择留守大陆。
面对亲友不解,他提笔写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学问无国界,然文脉有根。”
此后数十年,他蜗居斗室,潜心编纂《管锥编》。
书成之日,学界哗然——全书以文言写就,引用典籍逾万种,涵盖十种语言。
季羡林叹道:“此书一出,天下无书。”
钱钟书曾说:“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而他,始终立于城墙之上,以冷眼观世,以热肠治学。
1966年,风暴骤至。
钱钟书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藏书尽毁,手稿散佚。
有人逼他批判《围城》,他昂首道:“书如儿女,岂有父母嫌子丑?”
杨绛在《干校六记》中回忆:
“默存(钱钟书字)白日挑粪,夜间借月光抄录《毛泽东选集》英译稿,只为‘不废笔墨’。”
其他人撕毁他的笔记,他默然拾起残页,笑道:“字在心头,撕不完的。”
1972年,他受命参与《毛泽东诗词》英译工作。
某日,上级要求将“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译为“chrysanthemum”(菊花)。
钱钟书摇头:“‘黄花’特指野菊,英文当用‘goldenflower’。”
旁人冷汗涔涔,他却提笔注曰:“译事三难:信、达、雅。屈膝改义,非译者所为。”
晚年,日本学者欲重金购《管锥编》手稿,他婉拒:
“学问是公器,非匣中珠玉。”
转而将稿费悉数捐予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学生致谢,他摆手道:“我不过是个裁缝,替古今才子缝了件百家衣。”
陈寅恪曾评钱钟书:“读其书,如入宝山,空手而归者,必是盲瞽。”
在混沌年代,他以笔为舟,载国人渡向精神彼岸。
钱钟书一生厌弃浮名,常言:“学问是素心的修行,非沽名钓誉之器。”
1947年,《围城》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出版商提议加印宣传,他拒道:“书若好,自会有人读;若不好,吹嘘亦枉然。”
1950年代,某官员登门拜访,邀他担任文化要职。
钱钟书以“不善逢迎”为由婉拒,笑称:“我若做官,必成‘围城’中困兽。”
此后,他蜗居清华园,终日与古籍为伴。杨绛曾调侃:“默存的‘书房’实为‘书巢’,人入其中,须拨书而行。”
特殊年代,海外学者慕名来访,见他家中陈设简陋,惊问:“先生著作等身,何以清贫至此?”
钱钟书指案头《庄子》,答:“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学问之道,本不在外物。”
晚年获誉“国学泰斗”,他致信友人自嘲:
“泰斗之称,犹如将夜明珠挂于驴耳,珠光愈盛,驴相愈陋。”
某电视台欲拍摄专题片,他闭门谢客,留言:“生平不喜照相,留些空白,后人或能少些误解。”
胡适曾感叹:“有些人做学问为立身,钱钟书做学问为安心。”
在名利漩涡中,他始终如孤舟泊岸,守住了知识分子的纯粹与尊严。
钱钟书晚年常对弟子言:“学问如种树,前人栽根,后人乘凉。”
1979年,他受邀赴美讲学,哈佛教授以“中国为何无史诗”发难。
钱钟书从容道:“《诗经》三百篇,皆为先民史诗。若以荷马标准量中国,犹以尺量海,徒见其短。”满座哑然,继而掌声雷动。
1982年,《管锥编》获国家图书奖,他未出席颁奖礼,只托人带话:
“此书非我独撰,乃与周秦诸子、唐宋文豪共著。若颁奖金,请分与古籍整理处。”
后辈学者受其感召,自发组建“钱学研究会”,他得知后叹道:
“研究我,不如研究书中那些真正永恒的灵魂。”
临终前,他将毕生藏书捐予国家图书馆,仅留一册《庄子》在枕边。
杨绛问其故,他笑答:“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留此一卷,好与古人梦中论道。”
1998年冬,钱钟书安然离世。
遵其遗嘱,葬礼极简,未设追悼会,骨灰撒入太湖。
弟子含泪诵其遗作:“人生虽如露如电,然书中光阴可驻千年。”
国学大师饶宗颐评钱钟书:“其学如海,其志如岳,潮退方知岸阔,云散始见峰高。”
从无锡钱家走出的少年,终以笔墨凿穿时代壁垒,为后世留下一座精神的丰碑。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 上一篇:“镇宁故事”惊艳亮相 安顺古城再添打卡新地标
- 下一篇:七律~莫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