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分土起唐末,胡汉连营接蜀道
发布时间:2025-04-07 21:25 浏览量:11
第三章 风云土司八百年
一、“曩”义辨及人物考
“曩”(nǎng)者,文言旧称,犹“昔”也,表过往之辞。高曩阁藏为唐代镇将高卜锡之孙,后蜀时期率部归附,受封碉门六军民安抚司正使,乃天全高氏土司之始祖。其名“曩阁藏”,或取胡汉合璧之意,既承中原姓氏,又含吐蕃“阁”(藏语“官长”)之音,暗合五代时期汉羌杂处之貌。
杨夹矢(非“杨夹失朵只见”,盖传抄讹误)为杨端后裔,随高氏归附后蜀,授副使,治碉门(今天全城厢镇),开高、杨二司分治之局。二氏虽为汉人武将之后,却“因俗而治”,渐成“土官”,此天全土司异于西南诸蛮之处——非蛮酋崛起,乃汉将世守,融于边地而成独特治统。
第一节 天全土司制度
一、制度渊源:从羁縻到土官的嬗变
土司制度肇始于唐宋“羁縻”,大成于元明“土官”。其核心理念“以俗而治,天下一统”,既怀柔远人,又纳边疆于版图。唐置羁縻州,许土著首领自治;宋封“安抚司”,赐虎符、定朝贡;元设“招讨司”,置达鲁花赤(蒙古监官)与土官并治;明立“土司制”,定世袭、纳赋税、征军役,终成“土流参治”之制。
元代治蜀,于雅安设川西北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统辖碉门、黎雅诸地,首创“流土兼治”:土官掌民政、统部族,流官理军政、督贡赋。此制下,天全高、杨二司既领“安抚使”“招讨使”之职,又受行省节制,成为连接汉藏的“柔性纽带”。
明代更定制度:土司必遣质子入朝,印信由朝廷颁授,如天全六番招讨司正使秩从五品,隶兵部,掌“裨戍守、控西番”之责。清承明制,雍正朝“改土归流”前,土司须三年觐见,贡方物、输赋税,虽世袭而受中央辖制。
二、沿革考略:八百年治统的兴替
五代初肇(907—965):
唐亡后,高卜锡之孙高曩阁藏、杨端后裔杨夹矢归附后蜀,受封碉门、黎雅六军民安抚司正副使,治所分设始阳(南)、碉门(北),开“南高一杨北”分治格局。二司虽为汉将之后,却“依番俗、领番众”,奠定“汉官土化”之基。
两宋浮沉(965—1279):
北宋承后蜀旧制,置碉门寨、灵关寨,许二司世袭。南宋“沙坪事件”(1168)、“高吟师之乱”(1206)频发,宋军数退天全,土官势力坐大。蒙古南下时,高土司献岩州而降,元设碉门安抚司,授虎符、重建关城,土官始兼“蒙古军万户”,胡汉官制合流。
元明鼎盛(1279—1644):
元代分置天全招讨司(高氏,治始阳)与六番招讨司(杨氏,治碉门),隶属吐蕃宣慰司,统辖鱼通、长河西诸部,设万户府、千户所,形成“土官治部族,流官掌军防”体系。明洪武六年(1373),合二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颁一印、设正副,直隶四川都司,成“西番锁钥”——高氏控南境以通汉地,杨氏守北碉以御吐蕃,茶马互市兴盛,汉藏贸易“岁达万驮”。
清初变局(1644—1729):
张献忠入蜀时,土司高跻泰、杨之明联兵拒守,杨之明战死,碉门不失。顺治九年(1652),高、杨后裔降清,仍授原职,赐金印。至雍正七年(1729),清廷“改土归流”,废招讨司,置天全州,隶雅州府,终结795年土司统治。
三、诗赋:《天全土司行——仿杜工部秋兴八首》
其一
昔闻碉门锁苍昊,今见荒碑卧秋草。
高杨分土起唐末,胡汉连营接蜀道。
虎符旧赐千户印,茶马新通万里道。
千年治统归流后,犹有遗民说故老。
其二
始阳旧署暮云平,碉门残堞夕照横。
元明官印生铜绿,唐宋羁縻剩石铭。
土舍深居藏豹略,番童杂处习汉声。
最怜万历屯兵处,废垒萧萧啼暮莺。
注:
1. 意象营造:仿杜甫“沉郁顿挫”之风,以“荒碑”“残堞”“废垒”写历史沧桑,用“虎符”“茶马”点治统特色,末句“遗民说故老”暗合杜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兴亡之叹。
2. 史实融入:首联写高杨分治,颔联述元明官制,颈联状土汉杂居,尾联忆明代屯兵,皆紧扣天全土司“汉将世守、胡汉合流”的独特性,于苍凉中见历史厚重。
结语
天全土司八百年,非蛮酋割据,乃汉官“土化”之典范:高、杨二氏以武将之姿入边,因俗而治,渐成“番汉共主”;元明以降,既为朝廷守边,又统部族自治,茶马互市通汉藏,碉门关城控西番。其兴也,成“因俗而治”之标本;其废也,为“改土归流”之先声。杜诗有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天全土司之变,正如此浮云苍狗,终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注脚。
- 上一篇:他是彭德怀的革命领路人,是共和国第一位烈士
- 下一篇:《朱来瑞文集》“清明节”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