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苕”是美木还是美味

发布时间:2025-04-07 18:16  浏览量:7

《诗·陈风·防有鹊巢》是首很短的小诗。共两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邛有旨苕”之“苕”字,各家《诗经》译注解释的很杂。有的说是紫云英,有的说是小巢菜,有的只说是一种生长在低湿地上的蔓生植物,还有的多说并列:一说紫云英,一说凌霄花,一说翘摇(小巢菜),一说苇花。

造成多种解释和不能确指原因,除了因为“苕”字本身有多种解释外,还因为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不同。现今的多数《诗经》译本,都说本诗通过大量的比喻,把一些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放在一起,表现主人公担心所爱之人轻信“第三者”的花言巧语而上当受骗,因而心中忐忑不安,忧虑重重。诗中的“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和“中唐有甓,邛有旨鷊。”就是那些花言巧语或说欺骗人的诳语。既然是欺骗人的诳语,就不会是客观事实,至少不会全都为真。

要弄清“邛有旨苕”是真是假以及“苕”是何物,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诗中的几个关键字。

“防”,《说文》的解释是“隄(堤)也。”《管子·度地》:“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照此理解,“防”应是河、沟、渠等之上的拦水坝。

《毛传》解释为“邑也。”邑是指国都。如《尔雅·释宫》“邑外谓之郊。”郭璞注:“邑,国都也。”有说是指旧都,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毛传》所说的“邑”,或指陈国国都?春秋时陈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鹊,古今都解释为喜鹊。

“防有鹊巢”,有的译为“哪见过堤上筑鹊巢”,有的译为“堤上有鹊巢吗?”即都将“防”注释为堤坝。说堤坝上有鹊巢,明显是谎话。

如按《毛传》将“防”释为“邑”,“防有鹊巢”即邑都城里有鹊巢,或是邑都的树上有鹊巢。喜鹊喜欢将巢筑在农村民宅旁或路边的树上,很少筑在人稠密的城区。说邑都的树上有鹊巢,不能说是纯粹的假话。

也许说“防有鹊巢”的那个人去过周邑?

“中唐”。《毛传》: “中,中庭也;唐,堂途也。” 《尔雅·释宫》:“庙中路谓之唐,唐途谓之陈。”中庭古代指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中唐”,可以简单理解为庙堂内中庭前的大路。

“甓”,现代文字工具书都解释为“砖”。在《诗经》译释本里,有的解释为砖,有的解释为砖瓦,有的解释为瓦。《说文》、《毛传》、《尔雅》等古书解释为瓴甓。《博雅》“甓,砖也。”如,《司马相如·长門赋》“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注》江东呼甓为㼾砖。”李周翰 注:“瓴甓,砖也。言累砖石似瑇瑁之文。”《困学纪闻·考史六》引《皇览》:“(孔氏冢) 冢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可知,“瓴甓”是指砖。

“中唐有甓”,有的译为“哪见过庭院瓦铺道”,有的译为“庭院中能堆放砖瓦吗?”说“瓦铺道”不准确,因为“甓”是砖。庭中堆放砖也有可能。《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不就是屋里院内的搬砖吗?农家在院内存点儿砖也不稀奇,但一般不会堆在庭院的道路上。上述两种译释都很牵强。

如果将“中唐”理解为庙堂内的大路,那么“中唐有甓”就是庙堂里有砖铺的大道。如是,那么说“中唐有甓”就不是说谎或欺骗,只可能是那个诱惑“予美”之人的人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见识而已。

“邛有旨苕”和“邛有旨鷊”之“邛”,《说文》解释为“邛地。在济阴县”。《尔雅·释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毛诗传》注释为“邛,丘也。”《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也就是说,“邛”的本意是指自然形成的土丘。《国语词典》解释为“小土山”。《诗经》译注本有的解释为土丘,山丘;有的解释为丘陵。

“虉”是兰科的绶草。据《中国植物志》,绶草产于全国各省区。生于海拔200-3400米的于山坡林下、灌丛下、草地或河滩沼泽草甸中。我在青岛地区见到的都生于海波300左右的山坡林下或山坡草地。《中国植物图像库》里绶草的图片,多数都拍摄于山坡上,也有部分摄于湿地。

“邛有旨虉”,即说绶草生于土丘或小土山,基本符合绶草的自然生长规律。孔颖达《毛诗正义》说,“美草多生于高丘也”,可见孔颖达认为“邛有旨虉”是真的。现代的《诗经》释译,大都说绶草多生长在低湿处,将“邛有旨虉”解释为“哪见过山上长绶草”或“丘陵生长绶草吗?”即,认为“邛有旨虉”是谎言,绶草不可能长在土丘上。这有些绝对。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邛有旨苕”之“苕”。

“苕”字有甘薯(红苕)、凌霄、紫云英、小巢菜、鼠尾草、连翘、芦苇花穗、鼠尾等多种解释。

甘薯是1593年才从菲律宾引进来中国;连翘生山坡灌丛、疏林下或山坡草丛中,或山谷、山沟边中,不会自然生于低矮土丘上;鼠尾草河南、陕西、山东及安徽、浙江中部以北不产,即当时的陈国不产;芦苇花穗不是一种植物。

据《中国植物志,紫云英产长江流域各省区。地处河南省东部的陈国应该不产。据考证,现中国最集中的紫云英种植区河南信阳,其种植最早记载见于五代时期,距今1000多年。紫云英生于海拔400-3000米间的山坡、溪边及潮湿处,一般不会生于土丘。

陆玑《毛诗草木疏》注《小雅·苕之华》之“苕”:“一名䑕尾,似王刍,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陆玑所说应该是水苦荬和北水苦荬。水苦荬、北水苦荬生下湿水中,花叶、叶像紫草。但不似王刍(荩草),也没听说能染皂。

《尔雅·释草》也有“鼠尾”,但与陆玑所说不同。《尔雅·释草》“葝,鼠尾。”郭璞注:“可以染皂”《尔雅义疏》“《本草》有白华者,有赤花者,又一名长翘。陶注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木兰’是也。”

据《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图像库》,“葝,鼠尾”,即今之唇形科鼠尾草。鼠尾草别名山陵翘,乌草,水青等,产浙江,安徽南部及以南诸省。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不产,也即陈地不产。

以上几种可以排除。剩下的只有小巢菜和凌霄。

小巢菜。《毛传》:“邛,丘也;苕,草也。”陆玑《毛诗草木疏》释“邛有旨苕”:“苕,苕绕也。幽州人谓之翘。夏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靑,其茎绿色,可生食,如小豆藿。”所指即小巢菜。《中国植物志》也说小巢菜就是《诗经》中的苕。

小巢菜别称翘摇等,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攀援或蔓生草本。可作绿肥及饲料,牲畜喜食,嫩茎叶可作菜蔬。常生于山沟、河滩、田边或路旁草丛等。

另有救荒野豌豆,俗称苕子、薇、大巢菜,嫩茎叶也可食。原产欧洲南部,亚洲西部,《诗经》时代应还无引进栽培。

凌霄。《尔雅·释草》“苕,陵苕。”郭璞注:“一名陵时。”《本草纲目》:“恭曰此凌霄花也。······《诗》云︰有苕之华,云其黄矣。”《说文》解释为“苕草也。”不知所指。

凌霄别称紫葳,苕华等。木质攀援藤本,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产长江流域各地,以及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花美丽,常栽培观赏。

凌霄和小巢菜都可能长在土丘上。那么,怎么能确定这个“苕”是哪一种呢?我认为应该与“邛有旨苕”联系起来理解。

“邛有旨苕”的“旨”,有关的解释有二:

①味美或美味的食品。如《辞海》(旨):味美。《诗·小雅·頍弁》“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引申为赞美之词。《国语词典》:美味的食品。《论语·阳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这是近代的解释,查不到古籍出处。

②美。《说文》“美也。”《毛诗传》注《邶風·谷风》“我有旨蓄”:“旨,美也。”《书经·说命中》:“旨哉!说乃言惟服。”

“邛有旨鷊”里的“旨”,是“美”无疑。如果将“邛有旨苕”里的“旨”也解释为“美”,那么“苕”应该是指凌霄。小巢菜谈不上美。

如果将“旨”解释为美味,“苕”肯定是小巢菜。据《本草纲目》,小巢菜就是苏轼口中的美味元修菜。但是,《诗经》里的“旨”作为美味都是指美酒佳肴,如,“ 既饮旨酒”(《诗·鲁颂·泮水》)、“尔酒既旨,尔肴既嘉”(《诗·小雅·頍弁》)、“我有旨蓄”(《詩·邶風·谷风》)。小巢菜作为一种普通野菜,称的上是美味吗?

所以,我认为还是解释为凌霄更贴切,也更符合诗意。

全诗按古籍注释译:

邑都城里有鹊巢,土丘上面长绶草。谁在诱骗我心爱的人,心里忐忑又烦恼。

庙堂里面砖铺道;土丘上面长凌霄。谁在诱骗我心爱的人,心里惊恐又烦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