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42 浏览量:7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也是在新征程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命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第二个结合”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与冲突。体现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需要面对两种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体现为文化”全盘西化”与坚持文化本位主义之争,本质上还是解决中国出路的问题。
“古今中西之争”反映在政治思想领域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在面对此问题时提出不同方案,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改革运动最终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出社会美好愿景却无法避免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终因其软弱性无法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以失败告终。最终,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重任,并在实践中产生出新文化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这种破解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跳出以西方为目的和方法还是以中方为目的和方法的二元对立的局限,以人类为目的和方法实现中国道路的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性文明。
二、“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因者两种来源不同的观念体系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从而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在本质上都在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消除人的异化,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同样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辩证法思想上存在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反者道之动也”,儒家主张“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批判的革命的辩证精神。两者都在揭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特质上都具有开放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种理论本身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批判性、建构性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的,吐故纳新的品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合和共生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开放性发展性有利于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上存在较大张力,但是两者都表达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内在诉求。
三、“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演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根据中国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拆,不能本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概括,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支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擅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如根据“和而不同”的多元共治理念,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学说,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要义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二者从儒家经典中提炼“小康”“和谐” 的概念,在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景。
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并赋予时代意蕴,包括“天下为公”的胸怀担当、“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等,在实践中形成并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等治国理念,对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人类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付桢惠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