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丨游必有方:一位唐代中年男子的北向奋斗史

发布时间:2025-04-07 09:53  浏览量:8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交州(今越南北部)人廖有方作出了一项重大抉择: 举家搬迁到长安去!不为别的,只为增加科考及第的希望。

这一决定绝非寻常之举。彼时,廖有方已经42岁,他的家族在岭南也算有头有脸: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为仕宦,官至刺史(正四品下)。

按理说,廖有方本可坐拥家族荣耀,安享岭南山水之乐。 但他却偏要逆流而上,在不惑之年积极入世。这份理想的炽热源自何处?他的北迁之路,又将书写怎样的传奇?

(一)弃“南选”捷径 北赴求功名

廖有方读书考试起步较晚,弱冠之年才跟随同宗的廖从正学习,但凭借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很快脱颖而出。

而立之年前后,廖有方面临两条道路: 一是参加“南选”,二是到中原博取功名。

以廖有方的情况,通过南选应当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的心中另有一番广阔天地——那里有长江、黄河,有巨大的长安城和恢宏的宫阙,更有名垂青史的可能。 为了梦想,廖有方毅然选择到长安博取功名。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廖有方的“有方”之名和他“游卿”的字,也在昭示着他积极入世的 儒家理想。

个人才学之外,家族背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父亲廖伯元的严州刺史官职使廖有方能够以“文武五品以上子孙”的身份报考太学。 成功考取太学生后,廖有方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在太学就读期间,廖有方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迎娶妻子支氏

这位支氏,是 三朝宰相杜黄裳的亲戚。不知何种因缘,杜黄裳注意到了来自遥远交州的太学生廖有方,对他非常欣赏,促成了这桩联姻。有了杜黄裳这层亲戚关系,廖有方算是在长安城站稳了脚跟。

婚后,廖有方萌生了举家定居长安并更换籍贯的想法。这倒不是受妻子的影响,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长安籍考生比交州籍有录取优势。这对落第多年且年届不惑的廖有方来说,极具诱惑力。

▲改变命运的科举。(资料图)

元和八九年(813—814年)之间,廖有方返回交州,说服了父母和家人迁居长安。一家人迁徙到长安后,又在长安杜陵一带置田一顷——这或许是为了满足入籍的硬性要求。

元和九年,廖家北上途中,拜访了正贬谪永州的柳宗元。柳宗元在五岭南北声名显赫,许多进士都以他为师,廖有方也在求教之列。

柳宗元器重廖有方,曾赠给廖有方一篇热情洋溢的《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还称赞他为人、为文勤恳宏雅:“ 然观秀才勤恳,意甚久远,不为顷刻私利,欲以就文雅,则吾曷敢以让。”

此前,柳宗元还写过《送诗人廖有方序》,夸赞他“ 刚健重厚,孝悌信让,以质乎中而文乎外”,把他比作“纷葩瑰丽”的奇花异草。

元和十年(815年),得到柳宗元的赞誉并入籍长安的廖有方又一次参加了进士考试,但遗憾再次落第。屡次名落孙山后,廖有方决定去巴蜀游玩散心。这一去,就有了一场留名文坛的奇遇。

(二)善举成佳话 终看长安花

途经宝鸡以西,廖有方投宿一间旅舍。入夜,他仰望月色如洗,却心绪烦乱,踌躇着居家北迁、押注科举的重大抉择是否正确。

辗转反侧之际,廖有方隐隐听见微弱的呻吟,出门察看竟在一间屋子里发现了一个贫病交加的少年。一问, 原来也是一位屡试落第的举子。廖有方急切地要去请医,可惜为时已晚,少年还是病逝了。

虽然自己的仕途不得意,廖有方还是见不得他人的不幸。盘缠有限,他便狠心出售马匹和鞍具,筹措资金给这位素昧平生的无名少年安排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同为天涯沦落人,转眼阴阳两隔,廖有方的内心被一根利矛刺中,饱蘸哀愁为病殁少年写下挽诗 《题旅榇》

因为对少年的信息一无所知,廖有方就将这首诗镌刻在了少年的墓碑上,充作墓志铭。他的无意善举,为自己在《全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是 廖有方传世的唯一作品

廖有方从蜀地旅行归来,路过东川灵龛驿,管理驿站的官员 戴克勤热情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并款待半月,“掇熊虎之珍,极宾主之分”。廖有方觉得莫名其妙,以至于心生警觉,坚决要告辞。

临别,戴妻悲啼不已,赠送缯锦一驮,价值数百贯。赠礼太过厚重,廖有方谢绝不纳,戴克勤这才如实相告, 原来廖有方安葬的少年正是戴克勤的妻兄,名叫“胡绾”。

戴克勤发现了廖有方所立的墓碑,便时刻留意他的消息。如今有了当面酬谢的机会,廖有方却坚辞不受: “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戴克勤带着礼物送了一程又一程,廖有方始终不肯接受,无奈只得与其道别,各奔南北。

东川有此佳话,民间口耳相传,州县层层上报,直达朝廷。文武宰寮都想认识这位“廖有方”,且有意提携这位义士。

第二年(816年),廖有方一举及第,终于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 中第后,他以字为名,改名“廖游卿”,另取表字“秦都”。秦都就是唐代的长安,廖游卿这是要以长安为乡,安心在北方发展了。

(三)宦游十六载 北方亦故乡

廖游卿中举的元和年间,正是唐宪宗励精图治、重振皇权的年代。元和十一年(816年),朝廷正陈兵淮西,全力征讨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场关系到唐宪宗政治生命和朝廷未来的战争,僵持了数年之久。

廖游卿中举的第二年就参加了朝廷平叛行动,入幕供应军需。年底,朝廷平定淮西,论功行赏。廖游卿也在封赏之列,不过他将这份荣誉推让给了父亲。

或许是参与淮西之役积累了从政的筹码, 此后十多年,廖游卿都游离在各个藩镇幕府之间,并在夏州(西夏政权的发祥地之一,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境内)幕府得到重用,朝衔也升为大理评事。

▲夏州古城遗址。(图片来源: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元和十五年(820年),朝廷派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安抚党项部众。谙熟党项事务的廖游卿奉诏参与了此次重大活动,事后获赐绯衣。后又参加吏部铨选,获得了第一个正式的职事官—— 太子文学,品秩正六品下。此时距离他考中进士10年左右,获此官职,也算是波澜不惊。

太子文学是东宫的闲职,不过廖游卿担任的时间不长。不久,廖游卿就以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的头衔到沧州工作,进入 义昌节度使幕府,而后又获得 云阳(在今陕西泾阳县北云阳镇)县令的委任。

遗憾的是,廖游卿到任不久便病逝了,时年大和六年,虚岁60,归葬长安。他的仕途和人生故事戛然而止。

2006年1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西安东郊征集到了 廖游卿墓志《唐故京兆府云阳县令廖君墓铭并序》——这是西安地区发现的第一方唐代交州人墓志。

▲廖有方墓志。(图片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

从元和十一年考中进士到大和六年卒于官,廖有方(廖游卿)宦游十六载、历经七八个职位,虽并未达到多显要的地位,但和进士同年相比也并不算屈滞。之所以没能更上一层楼,主要是入仕太晚、卒年过早导致的。

廖有方的一生是北向奋斗的一生。其家族有着强烈的中原认同,廖有方和父亲廖伯元,都选择将长安作为埋骨之地,廖氏已经自视为京兆人了。

纵观廖有方的仕宦履历,他频繁出入的藩镇幕府,都是忠于朝廷的西北藩镇,或者朝廷制衡跋扈藩镇的河北、山东等“楔子”藩镇。 他把政治前途与大唐朝廷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了一起。除了籍贯,几乎与北方士人无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廖有方之前,来自安南都护府爱州(今越南清化省)日南县的寒门士人 姜公辅,早于建中元年(780年)进士及第,更在建中四年的奉天之役中超擢为宰相,成为 唐朝籍贯最南的宰辅之臣

这些来自岭南的忠诚与才俊,不仅印证了唐代交州文教之昌明,更彰显了大一统王朝强大的向心力—— 即便最遥远的边陲,也深深浸润着对中央王朝的认同与归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