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一一伏萍老师新作《星空•脊梁》朗诵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04-07 09:17  浏览量:3

四月的春天是诗歌的季节,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仿佛都 写满了诗意;星空里的每一颗星星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唱响了脊梁的歌谣。4月3日,我们齐聚航天四院社区“同德书屋”,举办航天四院文学协会会长伏萍老师的新作《星空•脊梁》朗诵分享会,与具有生命力的文字邂逅,奏响一曲春天的交响乐。

参会人员有时任航天四院办公室技术秘书、编审、曾在杨南生副院长身边工作17年的91岁高寿的廉茂林老师;著名军旅作家、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韩怀仁教授;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灞桥区作协常务理事、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李胜利老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安楹联学会会员、灞桥区作协理事杨红利老师;陕西省作协会员、灞桥区作协副主席、入选“西安市百青人才”的金步摇老师。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李健、笔名无忧方人;洪庆文学协会创始人、老会长刘炳南先生;曾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东方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陕西诗词书画音乐研究会副会长、季庆书画艺术馆馆长王季庆先生。

秦始皇坑儒遗址保护开发第一人高建强先生;蓝田王维四吕文研会理事、尧柳文化协会名誉顾问刘向东老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蓝田县尧柳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主席沈巩利老师;西安蓝田尧柳文协监事、蓝田县玉山喜洋洋幼儿园园长沈卫侠老师;微雕艺术家、书法家、歌唱家沈琳国老师;蓝田县洩湖镇政府工会干部、喜欢看书、写作、唱歌的王彦老师及文学爱好者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朗诵分享会。

会启,伏萍老师为我们分享《星空•脊梁》诗集背后的创作故事,在浩瀚宇宙中,星空是神秘的诗篇;于漫漫人生里,脊梁是坚韧的象征。当“星空”与“脊梁”相遇,就诞生了这本独特的诗集。伏萍老师用灵动的笔触,将对宇宙的遐想、对人生的感悟、对精神力量的歌颂,都融入了这一首首动人的诗中。伏萍老师从灵感的萌芽,到字句的雕琢,我们感受到了这本诗集满满的深情和直抵人心灵动的文字。

分享会在气质优雅、声音甜美的实力派主持人韦兰女士的精彩主持下,参会者都有序地诵读。最惊喜的是每一首诗诵读之后,还有名家老师的精彩点评,诵读为诗行插上了翅膀,点评让诗行飞上了太空,是对《星空•脊梁》的完美诠释,真是锦上添花。

“天蓝蓝,水清清,灞上月,分外明。白鹿踏雪寻仙踪,灞柳风雪寄深情”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灞桥画卷。

本次朗诵分享会在优秀朗诵者张镇安老师激情朗诵的《我的灞桥》中拉开了帷幕。

文化底蕴深厚的李胜利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一、核心亮点

文化符号凝练:以“灞柳风雪”“白鹿原”等意象浓缩关中历史文脉,融合半坡遗址、大秦腔等符号,形成“古今对话”张力。

生态叙事:用“灞河清如剑”“青山绿水燕呢喃”呼应现代生态治理成果,衔接“和谐安康幸福桥”的当代愿景。

二、结构特色

民歌韵律:采用“三三七”句式(如“天蓝蓝,水清清”),增强节奏感与传唱性。强化主题:“有桥又有水”“有国就有家”等排比句,形成情感递进,突出家国情怀。

三、优化空间

意象密度:部分段落(如“半坡姑娘”与“洪庆山”)可增加过渡性词句,避免跳跃感。

方言融合:“吼一段大秦腔”与“不忘初心焕新颜”语言风格稍显割裂,建议副歌强化关中方言韵律。

总结:全词以灞桥为精神原乡,用质朴语言串联生态、历史与时代发展,兼具民歌活力与文化厚度。

七绝·赞《我的灞桥》朗诵者

李胜利

清音绕柳入云霞

灞水潋滟声动涯

半坡新韵连今古

一嗓长安万树花

航天四院文学协会副会长佟丽萍饱含深情地朗诵《爱的滋味》,并深深地感慨:“伏姐的这首小诗不长,却用简短朴素语言表达出爱的真谛,爱不只是风花雪月和花前月下。长久真挚的爱就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就在柴米油盐中,在酸甜苦辣中,在争执争吵中在,磕磕绊绊中,但却不离不弃,相伴一生,让我们领悟到人间烟火中爱的温暖与浪漫。”

实力派朗诵者马小玲老师莺声燕语地诵读了《胡杨林》。

实力派资深女作家杨红利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根系里的史诗:伏萍《胡杨林》中的生命图腾与母性神话。

在伏萍的《胡杨林》中,荒漠的守望者被赋予了双重神格——既是与天地抗争的勇士,又是风干泪眼的母亲。诗人以考古学家般的耐心剥离胡杨的年轮,发现那些隐藏在木质部里的生命密码,最终完成的不仅是对植物的礼赞,更是对东方生存哲学的深度开掘。

"扭动的顽强骨骼"这个超现实意象,将植物生长痛转化为可视的雕塑语言。胡杨的"扭曲"不再是自然选择的被动结果,而成为主动的生存姿态,如同敦煌飞天在风沙中凝固的舞姿,如同远古青铜器上姿态万千的字符。

诗人将胡杨喻为"盼儿归来的老母亲",完成了自然物象到文化符号的惊险一跃。风干的泪眼与不朽的树干构成物质转换的隐喻——体液升华为树脂,情感结晶为年轮。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性并非传统歌颂中的奉献型,而是"载满生命供给"的能量体,其弯曲的脊梁实则是蓄势待发的弓弦。这种对母性力量的重新诠释,与当代女性主义主张的生成性理论不谋而合。

游人与飞鸟构成的短暂喧闹,反衬出胡杨的永恒孤独。诗人用"一茬一茬"这个农事量词形容人类,暗含物种层面的平等观。最富哲学意味的是结尾处"不惊扰那一地的思念",这里的"思念"既是落叶的转喻,又暗示人类终究无法完全破译植物的情感密码。这种认知的谦卑,与亚马逊部落的"植物意识"观念形成跨文明呼应。

伏萍的非凡之处,在于她将植物学事实转化为神话叙事的能力。当胡杨的眼泪风干成琥珀色的晨露,当扭曲的枝干演变为青铜时代的锺鼎纹,我们突然理解——这片荒漠真正的奇迹,不是树木对抗时间的耐力,而是诗人将木质纤维编织成永恒诗句的魔法。在这个意义上,《胡杨林》恰似它的描写对象:以语言的年轮抵抗遗忘的流沙,成为汉语诗林中一株倔强的象形文字---胡杨。

83岁高龄,大家眼里“38岁小伙子”的刘向东老师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地诵读了他自己的书评《心血铸丰碑,汗水研成墨》。刘老师将伏萍老师心中有光,笔下有爱的创作境界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位心怀家国的美女作家,以脚步丈量人间大爱,用翰墨镌刻时代印记,《星空•脊梁》宛若璀璨星辰照亮文学苍穹。

“同德书屋"社团副团长伏玲深情款款朗诵了《父亲的军大衣》,

李健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父亲的军大衣》是一首以物寄情的抒情诗,通过一件军大衣的意象,串联起个人记忆与家国叙事,展现了航天人的奉献精神与时代印记。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时空的折叠术

诗歌采用蒙太奇式时空跳跃:从泸州到内蒙的地理迁徙,从破旧日子到新潮装饰的时代更迭,最终在“写满航天的故事”处完成时空收束。这种折叠不仅构建出叙事的纵深感,更通过“那时共和国还年轻”的温柔笔触,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编织成命运共同体。

二、意象的穿透力

军大衣这一核心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既是父亲职业生涯的见证者,也是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史,军大衣更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三、情感的克制表达

全诗避免直抒胸臆,而是让情感在细节中流淌。"心疼地把他们送入梦乡"中拟人化处理,让军大衣成为沉默的守护者;"几沓厚的数据"与"几个通宵"形成量化对照,数字的冰冷反衬热忱的炽烈。这种克制的抒情反而增强了情感的重量。

四:史诗的私人书写

诗人巧妙地将宏大叙事私人化,用"父亲的军大衣"替代传统史诗的恢弘架构。结尾"中国走向世界的秘密"看似夸张,实则通过"任何文物换不来"的断言,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琥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让航天精神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总之,《父亲的军大衣》是一首饱含深情与历史厚重感的诗歌,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朗诵新秀齐萍神态自如又充满童真地朗诵了《雪地里的小鸟》。

李胜利老师又一次精彩点评:

这首诗《雪地里的小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想象力的作品,它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关于生命、死亡与希望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触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点评:

优点:

1. 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诗中通过小女孩与小鸟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纯真的童心和对生命的怜惜。小女孩的悲伤、希望和憧憬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给读者,让人感同身受。

例如,“小女孩的眼里滚落一颗晶莹的泪珠/融化在小鸟的羽毛上”,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还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读者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悲痛与不舍。

2. 意象丰富,富有画面感:

诗人运用了“雪地”“小鸟”“雪花”“春天”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比如,“白雪覆盖的旷野,孤零零”,简洁的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空旷而寂静的雪地场景,突出了小鸟的孤独与无助。

3.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诗中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赋予了简单的意象更深层的意义。例如,“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雪花”则象征着纯洁与消逝。

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4. 情感的转折与升华:

诗的前半部分以悲伤为主,后半部分则转向希望与慰藉。这种情感的转折让诗歌的层次更加丰富,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小女孩通过想象“春天”的地方,让小鸟在她心中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这种情感的升华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希望的力量。

总体评价:这首诗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富有画面感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希望的美好。虽然在主题拓展、语言表达和逻辑连贯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佳作。它不仅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还能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温暖的作品。

苟芝娟、张慧玲 、何京娟合诵的《西安故事》,尤其是苟芝娟老师用地地道道的西安方言诵读,实感亲切自如,说到陕西的biangbiang面,满满的画面感,让人垂涎三尺。

幽默风趣的沈巩利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这首题为《西安故事》的诗歌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与新时代的蓬勃气象。

这首诗的亮点:首先,作者用了很多具体的地标和元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西安的历史和现代交融。比如钟楼、鼓楼这些古建筑,和现代街道的瓜果摊形成对比。然后,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如秦岭、曲江池,增加了画面感。美食部分也很有生活气息,容易引起共鸣。

结构方面,诗歌从历史到现代,从自然到人文,层次分明。可能作者是想全方位展示西安的魅力。语言风格上,用了很多生动的词汇,比如“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还有比喻,如“映照出西北汉子血性豪迈”,增强了感染力。押韵和节奏感也不错,读起来朗朗上口。

《西安故事》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诵的非常好,非常美,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谢谢!

中国诗歌报总编办主任熊兰香宛转悠扬地朗诵了《星空•脊梁》。

美女作家金步摇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伏萍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航二代”,她是航天四院高级政工师,在发展航天事业中是有贡献的人,荣立过三等功。她写的国际宇航院院士《杨南生传》,荣获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我作为红旗出版社全国“书香三八”的特约作家,曾经采访过伏萍老师,并且为她写过专题报道,在采访开篇,我也用一首诗作为引子:

属于她的那片生命之叶

在这一季枯黄飘落

又于那一季冒芽吐绿

她的梦想在高高的天际

她的事业带着明亮的尾焰

书写一代人的风骨

栽种信念之树

带给暖冬温暖阳光

捧给早春清冽山泉

抬眼远望

小小的她,一直在那座院子里,耕作

她是伏萍

是航天四院里,翩翩起舞的红叶

听到大家朗诵这首《星空·脊梁》,捧着这么优美的一本诗集,再次被航天精神打动,真的是感慨万千。

这又是一首写给航天人的诗,都在表达同一个核心——国家强大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坚守。航天人写航天人,航天人赞航天人,首先在情感上,这首诗就更为珍贵,更显真挚。

语言艺术性自然不用说,整首诗都在用朴实的语言传递温暖的力量。

一些比喻呀,意象呀,使用得都比较接地气,既有文学的美感,又不是那么的生涩,就像诗里科研人员“用干打垒的温度取暖”“把国家利益揣在心上”一个“揣”的动作,比直接说“牢记”就更生动传神。结构有巧思,用时间线层层推进,让诗歌的主题更有历史厚重感。

很欣慰,能有伏萍老师这样为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写赞歌的诗人,这也体现出诗歌里“他们是寻找星空的航天人”那句情怀,航天人既有令人敬佩的探索宇宙的气魄,也有叫人感叹的星辰般的浪漫情怀。航天事业是一首诗,伏萍老师的诗,是它优美抒情的配乐。

军旅作家、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会长韩怀仁先生,与夫人李雅静共同演唱秦腔《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掌声雷动,将节目推向高潮。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衡量着世间的真善美;老百姓心中有面镜,映照出人心的清浊明暗。伏萍老师的诗无不抒发着真善美,像一盏心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星空的美好。

我们的老朋友微雕艺术家、书法家、歌唱家沈琳国老师,为伏萍老师赠送精美的书法《同德雅韵》,并高歌原生态的《东方红》赢得满堂彩。

青春活力的工会干部王彦老师,深情满怀朗诵了《海子,是诗的火柴》。

年轻美丽的园长沈卫侠老师悦耳动听地朗诵了伏萍老师的《树》,我们都是一棵平凡的树,需要阳光雨露,在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树扎根于大地,伸出的枝叶拥抱蓝天。树代表着绿色能量和坚韧不拔的力量。

“同德书屋"社团副团长、金话筒主持人韦兰绘声绘色地朗诵了《北极熊》。

老会长刘炳南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伏老师最新出版的《星空・脊梁》是她继《夏天的微笑》的第二部诗集。从书名看就大气、深邃。我前几天拿到手后,仅仅只看完了第一辑“生命的摇篮”就感到与众不同。诗的内容积极向上、格局宽广、格调高雅、意境高远,视觉独特、包罗万象。其中有几首诗写到海狮、海豹、海豚、海鸥、企鹅等海边动物,让人读来耳目一新、妙趣横生。其中那首《北极熊》写的更是惟妙惟肖,激发出人的情趣和联想。

北极熊又名白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分布在北极周边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及美国总统特朗普想侵占的格陵兰岛上, 在中国除动物园外是没有的。北极熊是熊科最大物种,成年北极熊体重约300∽800公斤,体长约1.8∽2.5米,体形高大,异常凶猛,耐严寒能游泳,嗅觉灵敏善奔跑,多以海豹为食。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北极浮冰融化,也面临生存危机。

伏萍这首诗站在解读适者生存及海洋动物生命密码的高度,短短十七句写出了北极熊的体态特征、生息繁衍、生活环境及冰天雪地“挖洞、囤粮”等求存方式。其可读性、感悟性深厚,知识性、趣味性浓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浮想联翩,宛若“萌萌地做着一个梦”。

优秀朗诵者、主持人樊慧敏泪眼盈眶地朗诵了《牺牲》。

韩教授做了精彩点评: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听到"牺牲”这个词。它代表着为了更高的目标和理想,有人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首诗写了一次爆炸事故造成的一场牺牲。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之前不久,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这个令人痛心的数字上。

痛失爱女的母亲,在经历了撕心裂肺的悲痛之后,擦干了眼泪,选择了坚强。她决定将儿子送往航天第一线,完成女儿未尽的事业。这份坚强背后,是母亲对女儿牺牲的深刻理解和对科学探索事业的尊重。

牺牲是沉重的,但牺牲背后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们应当铭记牺牲者的贡献,同时也要不断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让科学探索的道路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

在未来的探索中,让我们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尊重生命,珍惜每一个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人。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既能够推动科学进步,又能够保护每一个探索者安全的环境。这或许是对那些牺牲者最好的纪念。

诗人、作家路光勋激情昂扬地诵读了《西藏蓝》,并做了精彩点评:

《西藏蓝》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修辞——将地理概念与色彩学并置,暗示着这首诗要书写的不仅是视觉经验,更是灵魂的地理学。伏萍老师以西藏特有的湛蓝天空为入口,却意外地发现这种美带来的不仅是愉悦,还是“千万只麦芒”般的刺痛。这种痛觉构成了全诗的核心:奇迹般地成为“心灵的救赎”。

在视觉描写上,伏萍老师展现了精湛的意象控制能力。雄鹰“渐行渐远/缩成飞翔的点”的渐变过程,不仅是对景物的记录,更是将广袤空间压缩为精神符号。特别精彩的是“大团的云朵”到“堆积成牛羊”的变形记,这里既有超现实主义的想象飞跃,又扎根于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云与牛羊的意象转换,暗示着物质与精神的可渗透性,为后文“造物主的精灵/与我对视”的灵性体验埋下伏笔。

这首诗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将西藏的自然景观转化为精神分析的场域。湛蓝的天空不再只是旅游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成为照见现代人灵魂匮乏的镜子。

朗诵爱好者贺晓明声情并茂地诵读了美丽神圣的《南迦巴瓦》。

金步摇老师又一次精彩点评:

这首诗巧妙运用了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生动地勾勒出西藏的壮丽风光和独特风情,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神秘的氛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西藏南迦巴瓦山和雅鲁藏布江的向往与敬畏之情。

伏萍老师秉持着其语言的一贯风格: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没有过多华丽的雕琢,却能直抵人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有些人会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人说,AI一秒钟就能写一首水平很高的诗歌,诗人要失业了,再也不会有人读诗了。

AI能精准调用千万诗句,但它永远无法理解伏萍老师在写到“纵然是生死无回路,南迦巴瓦,我也不回头 ”那种坚定、执着的情感,那份对圣地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AI可以替我们写诗,但能感受到“金碧辉煌你的真容颜”一句,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吗?能领略到伏萍姐看到南迦巴瓦山神秘面纱后的震撼吗?

人工智能能代替我们人类独特的灵魂,感受到读诗的那种震撼、共鸣,那种向往和敬畏吗?那种马上就想去西藏的冲动吗?

所以,我们还需要伏萍姐这样真挚的诗人,需要大家这样,为自己读诗的朗诵者。

朗诵分享会期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周飏到会并做了精彩发言。

伏萍老师心怀大爱,用真情抒写的诗,字字句句直抵人心,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王晓萍对伏萍老师的《夜之声》情有独钟,流畅地背诵了《夜之声》,这首诗特别的唯美,每一个字都特别的灵动,赋有生命力,满满的画面感,满满的欢喜。

(左王季庆老师 右廉茂林老师)

德高望重的王季庆老师做了精彩点评:

总算和春天有个约会了,在航天四院社区(同德书屋)约会了,参加了,在这书香门第、琼林书海的感染下,有了点体会和感想。

首先热烈祝贺美女作家伏萍新诗集《星空 . 脊梁》出版发行,祝贺朗诵分享会圆满成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巅峰,是人类灵魂的精妙震颤。伏萍的诗《夜之声》用丰富的想像、浪漫的笔触,描写秋风的原野,雾影的拂动,幻化成能动的神韵,从而影响着万物的舞动。细致入微的刻画出,在妙音的伴奏中各展舞姿,蟋蟀的颤音,青蛙的歌声,蚯蚓的舞动……最终会合成群舞,正是这个大世界的缩影,社会的千姿百态,强音下社会大舞台的欢歌群动和展现。

现代诗人阿多尼斯曾说:诗歌不是表达而是创造。这种创造将平凡词汇点化为神奇,让沉默发出声响,使不可见为可见。在数字时代,诗歌依然保持着最古老也最先锋的语言魔力,既是文明的胎记,也是未来的密码。

这个春天的约会真有意义!

伏萍老师的新作《星空•脊梁》的字里行间激荡着航天强国的赤子丹心。那些凝结于篇章中的家国情怀,恰似穿越时空的航天火炬,照亮了星空与脊梁,为迷途者指引方向,予彷徨者以力量。

本次朗诵分享点评会精彩至极,我们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饕餮盛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朗诵为诗歌插上了翅膀,点评是诗歌的升华,是心灵的呐喊,给人美的享受,不同凡响的力量!

伏萍老师德艺双馨的文人风骨,以其精神高度引领着我们攀登人生的新高度,向着诗和远方迈进。她的新作《星空•脊梁》不仅是对航天精神的颂扬,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心灵的一次洗礼和激励。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在朗诵的声音里沉醉,在点评的智慧中启迪,共同追寻那属于诗和远方的梦想。(王晓萍 韦兰报道)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