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四周的墙为什么叫“女儿墙”?为什么不能称为男儿墙呢?

发布时间:2025-04-07 09:34  浏览量:2

每当人们登上古代城楼或者民居的屋顶时,经常能看到围绕着房顶边缘一圈不高不低的矮墙。这种矮墙有个特别温柔的名字,叫做“女儿墙”。可是,人们不禁会好奇,一个普通的建筑构造,为什么被冠以如此特殊的名称呢?

关于“女儿墙”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段忧伤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名技艺出众的瓦匠,妻子不幸卧病在床,家中无人照料女儿,他便每日带着年幼的女儿上屋顶干活。

一天,他专注地砌砖施工,忽略了玩耍中的女儿。年幼的女儿不慎从屋顶坠落,不幸身亡。瓦匠伤心欲绝,为了防止再有此类悲剧,他在自家屋顶四周筑起了一圈矮墙作为防护。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可怜的女童,便将屋顶四周的矮墙称作“女儿墙”。

尽管故事感人,但它并无具体的史料支撑,更像是民间对这个名称的一种浪漫化解释。那么,“女儿墙”这一名字真正的历史由来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女儿墙”这一建筑名称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存在了。东汉刘熙在他的《释名》中曾解释道:“女墙者,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也就是说,古代人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子的地位相对低下,而城墙顶端那些供士兵防守和观察敌情的小型矮墙,就像是城墙之“女”,因而被称作“女墙”。

最初,“女儿墙”并非用于普通房屋,而是建在城墙上专用于军事防御的结构。城墙上设有许多凸凹相间的小墙,每一段凸出的墙体叫做“垛口”,可以保护守城士兵安全射击,凹进去的部分则方便观察敌情。这种结构的整体,就被统称为“女墙”。

例如,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许多城池都建有这样的女墙,以保护城防士兵的安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曾描写到:“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这里的“女墙”清楚地指出了这种建筑物的军事用途。

随着时间推移,城墙上的女墙也被称作“睥睨”,意为在墙上窥探敌情之处。《古今注》中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士兵在女墙后探头观察敌人,就像是偷偷窥视一般,因此便产生了“睥睨”这一略带负面意味的名称。

唐宋时期,“女墙”广泛用于城防建筑,各地城墙上皆有此结构。到明清时期,随着城墙防御作用的减弱,女墙也逐渐应用于普通建筑,尤其是居民的屋顶上。

明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对此有过具体描述。他指出,“女墙”这个名字并非一定只能用于城墙,只要是齐肩高度的矮墙,都可以用此名称。并且,他认为用于房屋之上更合适,因为登城打仗乃男子之事,以“女”命名城墙之结构,似乎不太合适。

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期间,北京德胜门曾发生过一次有趣的事件。当时义和团中的妇女组织登上德胜门城楼,看到城墙上的女墙后,认为这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于是,她们亲自动手,将垛口全部砌平,表达了女性也能与男性并肩作战的豪情。

由此可见,“女儿墙”最初的用意并非浪漫,而是严格意义上的防御建筑。后来它逐渐延伸至普通民居的屋顶,成为了日常建筑的一部分。

在现代建筑行业的规范中,“女儿墙”通常被明确定义:屋顶周围用于防护的矮墙,厚度不少于12厘米,高度一般在1.1至1.5米之间。它的作用不仅是防止人从屋顶跌落,还能阻挡雨水流入建筑内部,并有一定的美观装饰功能。

此外,“女儿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火。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迅速蔓延。有了女儿墙的阻隔,火势可以暂时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为救援和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

纵观“女儿墙”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称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军事防御用途,到后来被赋予民间传奇色彩,再到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这种变迁正折射了社会历史与文化观念的演变。

如今,“女儿墙”早已失去了军事防御的原本意义,但它仍以古老的名字,静静地守护着我们屋顶上的安全。人们或许并不会在意它背后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当我们再看到楼顶上这道低矮却牢固的墙体时,或许都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忧伤的传说——那个不知名的瓦匠和他失足坠楼的女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