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谋鑫||闲时与书谈心事,醉里同诗去远方
发布时间:2025-04-06 21:44 浏览量:7
前几天,山东理工大学张玉霞教授携霞门书院一行来渭头河大缸博物馆调研指导工作,有幸参与座谈。事后张教授签名赠书《经典古诗文诵读摘要》,潜心拜读之余,想起了2023年王秉忠先生应张教授之邀,参加此书发布会后写下的随感。文章篇幅不长,行文却字字珠玑、句句见性,意味悠长。其广博的思路旁搜远绍,精辟地阐述了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气质高雅。文中古今中外的智者金句信手拈来,诗者名篇的赏析解读引人入胜。与张玉霞教授的读书倡导不谋而合,确实令人感佩,颇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者风范。
龙泉地域美丽富饶,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一处托起梦想的地方。秉忠先生与龙泉有缘。在最富创造力的年纪,他出任龙泉镇政务党务十年。用一位青年才俊的满腔热忱和前瞻之明,为龙泉的政通人和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谈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感悟时,先生在文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欧阳修就说范仲淹‘慨然有志于天下’,这种旷达胸襟在当下也是令许多人难以企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范仲淹一生的座右铭,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志向、崇尚、情怀跃然纸上,先生的为官之道和人格修养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基层,主官的思想境界、言行举止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启迪着百姓们心灵上的共鸣。在干成一件事或几件事的诸多因素中,决策者的人格感召力是主要因素,而这种特质,并非每一位基层官员都能具备。
在《般河诗韵·渭头河专刊》序言,秉忠先生曾深情地写道:“殷殷耕耘地,切切怀思情。阅读这些诗词,我好像回到了已离开近二十年的龙泉,在绿水青山、市井乡风之中神游了一番,重新把袂了许多久违的熟人,认识了许多闻名而未谋面的乡贤,还有不少新起的一代俊彦,深感温暖亲切。这里的社会风貌、百姓生活、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经济常态在诗人的吟唱中,都有强烈的表现和汇映。只有丰富真实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命运得以保存,才能给后人提供发掘复盘历史真相的可能性,我想这种真实才是我们最可信的社会史。”烟火暖心,书香润智。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告白,表达了先生对龙泉这方热土的眷恋和对龙泉人的友善与热爱。“歌未竟,东方白。”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
秉忠先生在龙泉镇工作时,我作为镇办企业负责人,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彼此的尊重与真诚拉近了思想感情上的距离。高山景行,良师益友,岁月铭记。每每与先生一同出差招商引资、洽谈业务,在先生的能谋善断之下,往往事半功倍。有闲暇时,先生总爱光顾当地书店,或寻觅欲求宝典,或浏览中意专著,绝不空手而归。继而挑灯夜读,一目十行,精华尽收脑库。次日再议所读之本,画龙点睛、滔滔不绝,那记忆力令人折服。一趟差事下来,别人的拉杆箱里是购买的土特产,先生的箱子里全是书。且行且读,且读且行。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也应了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话:“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书与秉忠先生有不解之缘。
“文学是文明的诠释和表达,也是文明的肌理与血肉。一切真正意义的经典散发着永恒的不朽的艺术魅力,向当代人昭示生命的本真和终极意义,提供丰沛的精神滋养。”先生如是说。
“书不负人,人亦不负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阕词中现天地,两首诗中见人生。这《经典古诗文诵读摘要》很值得‘老朽’如我者竭诚学习一番了。”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倘如此,秉忠先生的力行和倡导,会赋予我们怎样的启迪和感悟呢!
澄怀以观道。张玉霞教授和秉忠先生的启智忠告,以及与书为伍的言传身教,犹如书海里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寻觅真善美的小舟,驶向理想的彼岸。“闲时与书谈心事,醉里同诗去远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