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飞花令‖筍柱秋千游女并

发布时间:2025-04-06 16:34  浏览量:8

龙头舴艋吴儿竞,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题解】

这首词写寒食节的见闻和感受。上片写人,下片写己;上片写昼,下片写夜;上片写闹,下片写静;上片全是骈句,下片全是散句: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前半是一幅欢快的风俗写生,后半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作此词时,词人已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闲居养老。白天,他以乡人春游之乐为乐;夜来,游乐活动已告结束,老人不免有些感到孤独。但总的来说,词的基调还是爽朗的,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词人善用“影”字,自称生平所得意者有三:《天仙子》之“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之“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之“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见宋人李颀《古今诗话》)。一说其脍炙人口之“三影”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华州西溪》诗之“浮萍断处见山影”,《青门引》之“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见宋人曾慥《高斋诗话》)。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则认为本篇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在世所传“三影”之上。合此三者,就有“六影”了。其它诸“影”的好处姑置之不论,本篇末二句确实极有神韵,朱氏特为拈出,可谓独具慧眼。

【注释】

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吴兴:吴兴郡,湖州的别称。 寒食:古代节令,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节日期间禁火,吃冷食,故名。

龙头舴艋(zéměng责猛):首部作龙头造型的狭长小船。吴儿:湖州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因此称这里的男青年为“吴儿”。

筍(sǔn损)柱秋千:用粗竹竿为立柱架设而成的秋千。筍,即“笋”。游女:出游的女子。并:指两个女子站在同一块板上荡秋千。以上两句写“龙舟竞渡”和“荡秋千”,是寒食节盛行的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于男、女青年。

芳洲:长有香草和花的水边洲渚。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是古代女子春游中的一项内容。

秀野:美丽的郊外原野。踏青:春日郊游。来不定:指游人络绎不绝。

行云:流动的云彩,也暗喻美人(指春游的女子)。暝(mìng命):天黑下来。

放:解散。笙歌:泛指音乐歌舞。笙,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池院:有池塘的园林院落。

中庭:庭院中央。

无数杨花过无影:这句是说,无数柳絮飘过庭院,却没有在月光中留下它们的倩影。本篇押用同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竞”、“并”、“定”、“暝”、“静”、“影”。

舴艋舟

龙头舴艋吴儿竞,筍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筍柱秋千游女并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

“并”字在此不知是清声母的仄声,还是浊声母的平声。所以这一上下对偶的骈文句子,无法确认是不是一副合格的对联,暂列入“带竹的词句”。——陈记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已并入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知吴江县(今属江苏,知县为县长)、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判官、通判京兆府(今西安一带,通判是州、府的次官)、知渝州(今重庆一带)、知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等差遣。晚年致仕(退休)家居,渔钓自适,往来于湖、杭、苏诸州间。卒年八十九岁。工诗词,尤以词著称,与柳永齐名。有《张子野词》。今存词一百六十余首。所作清出生脆,韵味隽永。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处不似晏殊、欧阳修,发越处不似柳永、苏轼,词风介于其中。

《林庚推荐唐诗》,广陵书社。钟振振注释,《名家解读经典》丛书。开本:32开,定价:46.00元,版次:201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