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系病的先兆
发布时间:2024-08-17 06:05 浏览量:32
脾,作为后天之本,其主导职能在于运化,宛如天地间精细的调度师,主司水谷精微的微妙敷布与转化。这一过程,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将食物中的精华细化为身体各部所需的养分与能量,滋养周身,维系生命之树的常青。因此,脾系之病,核心在于水谷精微运化机制的失衡与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病理表现。
在这些脾系疾患中,痰饮犹如体内潜藏的浊流,因脾运失职,水液不化,聚而成痰,流窜经络脏腑,引发咳喘、眩晕、胸闷等诸多不适;消渴之症,则是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尿液排出,患者多饮、多食、多尿而形体渐削,犹如烈火烹油,内耗日甚;噎膈,更似食道受阻,食物难以下咽,如同江河受阻,水不得流,令人苦不堪言,此皆因脾之运化失职,胃气上逆所致。
此外,呕吐、反胃、反酸之症,犹如胃海翻涌,酸水逆上,令人苦不堪言;泄泻、便秘,则似肠道失序,或水液直下,或干结难通,皆为脾运不畅之兆。胃痛、腹痛、痞满,如同腹部战场,气血瘀滞,疼痛难耐,孤惑病(古代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泛称)更是脾肾两虚,全身机能衰退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脾系疾病纷繁复杂,但皆与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息息相关,需医者细心辨证,精准施治,方能恢复脾之健运,使人体重归和谐平衡之境。
脾系病先兆潜证与土型体质的关系
病理土型质人之体,犹如沃土蒙湿,湿气深蕴,直通脾土,故此类人群易陷脾系疾患之渊薮,尤以脾虚湿盛为潜隐之兆。面呈黄滞之色,宛如秋日落叶,预示生机之不扬;体态矮胖,四肢仿佛背负千斤,行动迟缓,步履维艰,尽显湿困之象。大便不畅,如泥泞之路,难以通行,脉象迟缓,似冬日溪流,缓缓而行;舌体胖大,苔白腻如霜,皆为湿浊内蕴之征。痰饮之疾,犹如洪水泛滥,虽始于脾土,却泛滥至肺肾之域,四脏皆受其累。《内经》之论,犹如天籁之音,道出水气侵肠之状,疾行则肠鸣如鼓,濯濯有声,实乃水患之警。《素问》又云,土气不及,则民病泄泻霍乱,体重腹痛,风木过旺,则脾土受克,民多飧泄食减,此皆自然之理,人体亦同。痰饮为患,症状纷繁,喘咳呕利,眩晕心悸,乃至胸胁间辘辘有声,皆其恶果。楼英《医学纲目》精妙洞察,谓有痰者,眼目之下必有烟灰之迹,一望便知,无需繁复切脉。平素间,此类人群多显脾肾阳虚之态,面色苍白无华,畏寒肢冷,腹凉作痛,尿清便溏,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一派虚寒之象。治疗之法,当以温肾健脾为要,金匮肾气丸或桂附理中丸,犹如冬日暖阳,温煦脾肾,驱散阴霾。痰饮在胃脘,则见头眩心悸,欲呕清涎;饮停胃肠,则形体骤减,肠鸣泄泻,水声潺潺。此等病象,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幽门不全梗阻等相类。治痰饮之总纲,在于“以温药和之”,温肾健脾、化痰除湿,双管齐下。脾虚偏重者,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湿;肾虚为甚者,金匮肾气丸或真武汤以温阳利水。至于支饮、溢饮、悬饮等复杂病候,则需细辨虚实,驱邪与扶正并重,方能收全功。美尼尔氏病,这一古老医学术语下的眩晕之症,实则深蕴痰饮之患,其治则精妙,旨在化痰除湿,犹如春日里细雨润物,无声中消解病根。温胆汤合泽泻汤,双剑合璧,枳实破滞,竹茹清胃,茯苓渗湿,陈皮理气,泽泻利水,白术健脾,更添天麻息风定眩,钩藤舒筋解痉,荷叶轻扬升清,共奏化痰除湿、平眩宁心之乐章。谈及痰饮之凶兆,首当其冲者乃“痰饮凌心”,犹如暗夜中汹涌的波涛侵袭宁静的港湾,患者心悸如鼓,胸闷似石压,气短难续,唇绀喘促,脉微欲绝,此象不啻为现代医学中心包炎、心包腔积液之预警,预示病情之沉重。再者,“痰饮射肺”,犹如阴霾蔽日,侵扰清虚之府,患者喘咳连连,心悸胸闷,此症与现代医学胸腔积液相呼应,常由血行播散之结核所酿,积液盈满,乃至端坐呼吸,紫绀显现,生命之舟风雨飘摇,情势危急。至于“痰饮干脑”,更是凶险异常,痰饮逆上,蒙蔽清窍,患者眩晕欲仆,昏蒙不省,头胀痛如裂,呕吐频作,此症与现代医学脑积水、蛛网膜下腔积液等相类,皆因颅内疾患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盛,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积液积聚,颅内压骤升,病势凶险,犹如悬崖勒马,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消渴之疾,其根虽植于脾土,然其枝叶繁茂,实系于肺金与肾水之调和。三多之症——多饮、多食、多尿,犹如秋风扫落叶,预示着病已非浅尝辄止之态。消渴,实乃胰腺之恙,而胰腺又掌味觉之权,故口中滋味之微妙变化,往往成为此病初露端倪之信号。《古今录验》对消渴细分为三:其一,如饮鸩止渴,饮水量剧增,伴小便频数,尿色清亮且略带甜意,麸片之喻,形象描绘其质;其二,食量大增而渴感不显,小便量少却油腻且频,此乃消中之象;其三,渴欲饮水而量不多,下肢渐肿而双足消瘦,阴器痿弱,小便频数,肾消之症昭然若揭。论及消渴之源,胰源性者,源自先天,家族血脉中暗藏遗传密码,遵循孟德尔隐性法则悄然传递;而内分泌性,则多为后天所累,继发于他疾,隐性糖尿为其隐忧。再者,肾之疾患,如肾炎、肾病,侵扰肾功能,致使肾小管回收之力减弱,肾糖阈防线失守,即便血糖正常,亦能引发糖尿之虞。另有时光短暂之血糖飙升,如中枢神经性病变、饥饿或暴食甜食后,皆能诱发一时之糖尿,如浮云掠过,却也需警惕。至于消渴之深层机理,精神因素与先天体质,犹如双轮驱车,共赴病途。《灵枢》有云:“刚愎之人易怒,怒则气逆,血气淤积,化热伤肤,终成消瘅。”又言五脏柔弱,易感消渴,道出体质差异之重要。分型而论,肺燥热者,饮水即尿,如江河之水,一去不返;胃燥热者,胃火燎原,消谷善饥,心悬难安;而消渴迁延,终至肾虚,金匮肾气,温补肾阳,方为治本之策。更有古籍记载,脾胃受热,热中善饥;心火移肺,传为膈消;心脉微小,亦为消瘅之兆。诸此种种,皆为消渴之病理精要,需医者细心辨治,方能药到病除。(一)
肺燥先兆潜证之患者,犹似秋日落叶前之林木,饱受燥邪侵袭,咳痰之间,津液悄然流逝,或胃火炽盛,如烈焰焚林,直逼肺脏;又或心火亢盛,犹如烈火烹油,间接灼伤肺阴。此般境遇下,肺之阴液受损,犹如江河枯竭,难以滋养周身,故而机体失于濡润,燥象横生,“燥”之极致,便是万物干涸之兆。患者常感口干舌燥,犹如久旱之田,渴望甘霖;干咳频频,痰少而黏,如同秋风扫叶,空留寂寥;大便干燥,如沙砾难行,舌苔薄而少津,脉象细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预示着上消之疾正悄然酝酿。阻截此症,犹如筑堤防洪,首要之务在于养阴润肺,固守津液之堤。养阴清肺汤,犹如甘露洒心田,大生地滋阴养血,麦冬清心除烦,生草调和诸药,玄参润燥解毒,贝母化痰止咳,丹皮凉血活血,薄荷轻扬宣肺,炒白芍柔肝养血,共奏养阴润肺、生津止渴之功。若忽视此症,任由其发展,则肺之治节失司,犹如朝廷失控,上不能布施甘霖于四方,下不能约束水液之乱流,终致水液下趋,泛滥成灾。此时,口干舌燥,成为上消之先声,犹如警报初响,提醒世人警惕。继而口渴难耐,饮水如泉涌,伴以尿多频急,此乃上消典型之征。皮肤干瘪,咽喉干涩,更是上消特征之写照。治疗当以人参白虎汤力挽狂澜,人参补气生津,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犹如天降甘霖,熄灭体内熊熊之火,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共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宏愿,以解患者燃眉之急。(二)
胃热先兆潜证,实乃源于日常饮食之偏嗜,尤爱肥甘厚味与辛香燥热之物,久之则阳明胃府热积如山,犹烈焰焚林,津液渐次干涸,精气亦随之耗散,脾胃如同焦土之上无力耕耘之农夫,运化功能颓然失司。患者往往自感腹内空虚,饥饿难耐,食不知饱,然所食之物难以顺畅转化为精华,反致大便秘涩难行,小便量少而炽热,舌苔黄燥如砂,脉象洪大且数,此皆中消之症悄然潜伏之兆。阻截此症,首要在于泻胃中炽热,护存残余之津液,犹若烈火烹油之际,急泼清泉以灭火势。调胃承气汤,以其大黄如猛将破敌,直捣热源;芒硝似寒冰化热,软坚润燥;甘草则调和诸药,护胃和中,三者协同,共奏泻热保津之功。若胃热之势愈演愈烈,犹如野火燎原,上蒸于口则烦渴引饮,无物不吞,下灼于肠则消谷善饥,然形体反见消瘦,力乏神疲,此乃《灵枢》所言“热气留胃,胃热消谷”之中消典型。患者肌肉渐削,腹部如炉火中烤,能食易饿之症尤为显著,报标于世。此时,治疗更需精细,既要泻火以救其急,又须增液以润其燥,增液承气汤应运而生,玄参滋阴降火,麦冬清心除烦,细生地凉血生津,辅以大黄、芒硝峻下热结,共成泻火增液、润燥救阴之良剂,以缓病情之急,固生命之本。(二)
肾精之树若遭思虑劳神之斧砍,或情志不节之风摇,其根基肾阴便悄然耗损;加之房劳纵欲之火焚,肾精之库渐显空虚。此二者,共谋肾阴亏虚、肾精匮乏之局,身体遂现腰酸如折、膝软难行,遗精滑泄、带下频仍之兆,伴以耳聋如蝉鸣、头目眩晕,口干欲裂、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如丝,一切皆为下消之症潜行之初象。纠正之道,在于益肾填精,犹如春雨润物,滋养根本。六味地黄汤,古方新用,生熟地并施,滋阴养血;山萸肉、山药共舞,固肾涩精;茯苓、泽泻相辅,利水渗湿,去浊留清。此汤剂,恰似甘露洒心田,滋养肾阴,填补精髓。然病情若迁延,肾阴更虚,相火不安分于位,扰动精关,脂液随之下泄,尿面浮脂,报标之症显矣。此时,尿如脂膏,频数而甜,口渴难耐,引水自救,下消之症已昭然若揭。耳轮焦枯,舌中裂纹,皆为阴虚火旺之烙印。阻截之策,需滋阴固肾并重,六味地黄汤中添黄芪益气固表,花粉、玉竹生津润燥,共筑防线。若相火妄动,愈演愈烈,则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可投。前者知母、黄柏苦寒降火,龟板、生牡蛎重镇潜阳;后者熟地滋阴,知母、黄柏降火,龟板、猪脊髓填精补髓,共降火潜阳,固本培元。至若尿量激增,饮一溲二,面色黧黑,阳痿耳焦,此乃阴损及阳,肾气大伤之危象。此时,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滋补肾精,犹如冬日暖阳,融化寒冰,重振肾气,以挽生命之舟于狂澜之中。消渴病先兆信号
(一)糖尿病早期十大先兆症
1.口甘、口粘、口甜为中消先兆,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即已有糖尿病口甜先兆的记载,并指出了产生口甜的机制。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口甜为脾胃湿热,热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虚不能摄精致脏精外漏,为中消先兆。口粘为脾胃湿热的象征,湿热型消渴病人往往以口粘为先兆。
2.口干口干为上消先兆,亦即为肺消的先躯症状,燥热伤肺致肺津不布或阴虚灼津,皆可致津不上承而口干,口干常为肺消的最早信号。
3.性欲亢进下消多为肾消,性欲亢进可为下消的最早信号,且常出现“强中症”,为燥热伤肾,扰动相火之故,到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时则反易发展为阳痿,而且是十分顽固的阳痿。
4.屡发疮疖屡发疮疖,此起彼伏,为糖尿病的较早信号,大多发生在作渴之前,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其病变多发痈疽”,糖尿病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不少病人多先有顽固的此起彼落的疮疖史,
5.肥胖逐渐肥胖,体重递增,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但糖尿病一经典型发作即逐渐转为消瘦。
6.不明原因的乏力乏力是糖尿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尤其是身体健康,饮食好的人更要引起警惕。
7.尿浊小便浑浊,尿常规正常,多为肾消的前躯症状,如张洁古说:“肾消者,初发为膏淋”。
8.早发白内障白内障一般为老年性,如中年白内障视力明显减退,而且经治疗无效的,应警惕隐性糖尿病的潜在。眼底检查,视网膜上有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微细血管病变的结果。
9.高血脂及动脉硬化、冠心病的进行性进展糖尿病人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动脉硬化,而且发展速度较快。故中年以上,凡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动脉硬化、速度发展较快的冠心病,都应警惕糖尿病的潜在。这是由于糖尿病人脂肪代谢失常,累及心血管系的缘故,对较大血管有广泛的侵犯,故糖尿病人的中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得多。
10.易感染性征兆糖尿病人容易发生感染,如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外阴感染等,尤其是患有肺结核的,则旧病复发和进展迅速,治疗无效。
(二)三大先兆症辨析
1.口渴辨析。与消渴病一样大渴的如阳明经证,但必伴有大热大汗、脉洪大等特征,阳明腑证则必有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小便黄赤,甚至高热、烦躁等症。此外,水饮内停的渴(渴不欲饮、饮入即吐),热入营血口渴(午后热升、舌质红绛),以及湿热郁阻口渴(脘痞、泛恶、苔腻、纳呆、大便不爽、肢体困重)等,则口虽渴皆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
其他,外感风热的口渴(恶风、头痛、口干、脉浮数、苔薄黄),厥阴病消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夜尤甚、五心烦热、盗汗骨蒸、脉细数、舌质红),及肺燥津伤口渴(鼻干咳嗽、肌肤干燥、大便秘结)等,口渴仅为中等度渴,且饮水渴即缓解,不同于消渴病之渴饮无度。至于阴盛格阳的口渴则为口虽渴反不欲饮或欲饮滚饮,症必见畏寒肢冷、面颧嫩红如妆,脉微欲绝。
2.多食鉴别。多食善饥主要见于阳明胃腑热盛,然消渴病则必然具见消渴征兆。其余瘿病虽然也有消谷善饥、消瘦症状,但并无烦渴引饮,且渐见眼球突出、颈项肿大及伴有出汗、手颤、心悸等特征,故并不难鉴别。此外,虫疳也常见多食善饥、消瘦,但无烦渴,且大多有面部虫斑、腹痛、便虫等症。另外,某些精神病,如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即有多食狂饮的病证,但必然兼有精神病的症状。
3.多尿鉴别。多尿指尿频及尿量多,多尿的疾患虽然不少,但鉴别并不困难,如膀胱湿热尿频有尿急和尿痛,小便短赤等特征。脾肾阳虚尿频则有形寒神疲,腰酸肢冷,肠鸣便溏,小便清长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脏疾病。肾虚失约尿频则必兼见尿清而长,头晕神疲,气短乏力,腰酸膝软,脉沉而弱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精神性多尿则往往与烦渴并见,且有精神反常的症状,与消渴的鉴别并不困难。消渴病的多尿则必有多食、多饮等征兆,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先兆意义
糖尿病无症状期较长,以及隐性糖尿病较多,一旦症状出现,疾病已经较重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无症状期一般试验,包括糖耐量试验均呈阴性,唯用葡萄糖刺激后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反应延迟,高峰较低,以后逐渐出现应激性糖耐量减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迄糖耐量试验阳性时(空腹血糖增高)已至症状前期。
隐性糖尿病则可长期无症状,但必然有并发症的先兆出现:
1.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有并发症,以眼底微血管病变为特征,因视力模糊而就诊,常常因此而发现糖尿病。糖尿病眼病主要为晶状体浑浊(白内障)及眼底视网膜病变(眼底静脉曲张、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水肿),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因此,临床上发现上述进行性眼底改变,视力退化者,应高度警惕糖尿病的隐潜。
2.皮肤疖疮。反复发生皮肤化脓、感染、疮癣、疖痈,是糖尿病的主要兼见症之一。如感染了结核则难以控制,发展迅速。泌尿系感染经常发作的都应高度怀疑糖尿病潜在的可能。
3.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糖尿病发生率比普通体重者高出三倍),糖尿病有家族史(遗传率达30%以上)。
4.动脉硬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伴发病,而且往往掩盖了糖尿病的病情,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隐患,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尤其心脑血管硬化死亡率较高,而眼、肾动脉硬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近代已注意到微血管病变对心肌的危害,因此血管硬化常是糖尿病的潜在警号。
5.神经病变。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却为糖尿病的特有征兆。主要为肌神经,坐骨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所支配的部位出现麻木、灼热、刺痛等异常感觉。严重者,运动神经也可受累,如腰大肌、臀肌、胸锁乳头肌等而常觉肢体软弱无力。
消渴病危兆:
(一)气尿。消渴病人小便有气泡为病重标志,戴思恭《证治要诀》曰:“三消人而小便不臭,在溺桶中滚湧,其病为重”。
(二)口出烂苹果臭、嗜睡为消渴病凶兆。说明浊毒内蕴,阴浊犯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酮症酸中毒。
(三)痈疽凶兆。后期出现痈疽,势凶险而难愈,因消渴病易感性强,故痈疽常难治愈,且易疮毒内陷引起邪毒攻心而亡。
(四)肿胀凶兆。消渴病后期,肺脾肾长期负荷过重,日久力尽致土气弱不能制水,肾气衰不能约固,肺气虚失于治节,则水无所制而泛滥肌肤,聚而肿胀,预后亦多不良。
噎膈先兆:
噎膈虽然包括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胃神经官能症,但以食道癌为主。噎膈日久,因水饮难入,下无以出,状如关格。由于化源告竭,故呈羸瘦干枯,肌肤甲错,面色灰晦,为阴阳离竭绝证。
...因本病多由肝郁血瘀、痰瘀交阻而成,故平素潜证多呈肝郁痰瘀型。即见忧郁善愁,喜食肥甘烟酒,舌质暗、苔腻,便于脉涩,咽干食易梗,食急常发噎等症。
阻截治则。疏肝解郁,豁痰化瘀。方宜启膈散:丹参、郁金、砂仁壳、沙参、川贝、茯苓、荷叶蒂、杵头糠,或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陈皮、枳壳、川芎、香附、甘草,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归身、地黄、杞子、川楝子,化裁均可。
食管癌先兆:
...吞咽不畅是食管癌的最早预兆,尤其在吞咽干燥、刺激性食品或进食较急时,于胸骨后或心窝部出现不适感(滞留感、异物感、烧灼感、紧缩感、或常发生梗噎),应引起高度警惕。...《古今医镜》曰:“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又如朱丹溪曰:“噎膈反胃年高者不治”(《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十一》)。
腹泻先兆。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而广泛,五脏皆能致泻,故其先兆也决非限于脾胃。预兆的发现必然应立足于五脏的异常……
(一)暴泻先兆。暴泄必因于湿,非兼寒即兼热。其中寒湿泄多出现于冬秋,湿热泄则常见于夏秋。...属寒湿泄泻的多呈脾胃寒湿先兆证型,症见胸闷纳呆,腹胀食少,舌苔白腻,舌质淡胖,大便时溏,感寒或伤食则易诱发暴泻。报标症为舌苔白腻,大便时溏。
...属湿热泄泻的则呈脾胃湿热先兆证型。症见口干口臭,腹胀恶心,苔黄腻,舌质偏红,脉象濡数,大便秽臭不爽,感遇夏秋湿热淫邪则易出现暴泻。报标症为舌苔黄腻,大便不爽。
阻截治则:
属寒湿先兆证型的宜温化寒湿阻截,方予理中汤加二陈汤: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茯苓、法半夏、陈皮。如出现暴泻,属感寒诱因的用理中汤加胃苓汤化裁: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苍术、厚朴。
风寒甚者,用藿香正气汤:藿香、苏叶、半夏、白术、厚朴、白芷、神曲、茯苓、干姜、大枣、甘草)。伤食者用保和丸导滞:神曲、山楂、茯苓、法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属湿热先兆证型的,宜清热利湿阻截,方予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滑石。出现暴泄则以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黄连、香薷、鲜扁豆花、厚朴、甘草。
(二)缓泄先兆
1.癌泻先兆。由于肠癌的刺激使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加,因此常发生腹泻,中年以上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排稀便次数增多皆应引起警惕。早期仅大便表面附有条状粘液,见血便则提示肠癌已非早期。酌予肠癌汤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牡蛎、夏枯草、蜂房、八月札、甘草酌加活蜗牛、壁虎、全蝎、蜈蚣等阻截(用于体质壮实者)。
2.痨泻先兆。指肠结核,由于肠部发生结核,尤其是溃疡型结核,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原有肺结核史。以后逐渐出现腹泻以及结核毒性反应:低热、盗汗、颜红、消瘦、乏力等,应予痨泻方草、白芨、百部阻截,并辅以月华丸:天冬、麦冬、熟地、山药、百部、沙参、川贝、茯苓、阿胶、三七、獭肝。
3.郁泻先兆。七情失调,肝气不舒致肝脾失调,也易导致大便次数增加,多见于青年女性,属西医神经官能性腹泻。忧郁、焦虑为腹泄的先驱症状,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因此常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方予逍遥散加味: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薄荷、生姜、甘草、郁金阻截。
4.痰泻先兆。多因于肠胃变态反应,或慢性肠炎,肠胃功能紊乱所致,信号为“肠中漉漉”、“素盛今瘦”,由于肠蠕动加快,肠分泌物增多,故多为水浊稀便。阻截治疗以健脾豁痰为原则,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或四逆四君子汤: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以温阳化湿。
5.瘀泻先兆。为慢性肠病,肠系膜血管病,肠息肉,肠畸形,肠部肿瘤所致,前驱症为腹部隐痛,痛区固定,舌质偏暗或有瘀点。阻截方予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干姜、延胡索、小茴。
6.餐泻先兆。为脾虚久泄,由于脾受损不能健运升清阳而致。特征为乏力下坠,常伴脱肛。食少腹胀是其信号,常有完谷不化特征,方宜桂附理中汤加味:上肉桂、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炒二芽,脱肛用补中益气汤升提。
7.洞泄先兆。为肾阳不足,命火衰微,脾土失煦所致。信号为五更泄,并伴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软,面白头晕等症。方宜桂附理中汤加天生黄,或合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8.虫泻先兆。由于肠寄生虫对肠粘膜的刺激导致腹泻,以小儿多见。此外,血吸虫病,绦虫病也常有腹泻,小儿常以面部虫斑,怪癖嗜食和脾气干怪为信号。血吸虫病则以疫水接触史,绦虫病则有食生肉、生鱼史可参。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