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福建省中考作文《看月与探月》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06 15:45 浏览量:5
2024福建省中考作文《看月与探月》解析
一、 真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刘峣《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九天揽月探索不止》)
材料二:
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
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字
二、真题材料深度拆解
1. 材料一(科技维度)
表层信息:
时间跨度:2004-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20年历程
核心成就:"绕、落、回"三步战略(绕月探测→月面着陆→采样返回)
标志事件:嫦娥四号首探月背、嫦娥五号取回1731克月壤
深层解读:
国家科技实力:探月工程体现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人类探索精神:20年持续攻关展现科研韧性(如玉兔二号超期服役3倍)
国际合作价值:月壤共享推动全球月球研究(已与40余国建立合作)
2. 材料二(人文维度)
表层信息:
文化意象:月亮作为古典诗词高频意象(统计显示《全唐诗》咏月诗达3146首)
双重属性:情感载体(思乡/团圆) + 科学对象(地月距离38万公里)
深层解读:
文明传承密码:从甲骨文"月"字到现代天文学符号的演变
科学与艺术对话:伽利略手绘月面图与李白"白玉盘"的认知碰撞
未来想象空间:月球基地构想(中国计划2030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三、审题核心方法论
四维审题模型
1. 时间轴对比
古代:神话想象(嫦娥奔月)→ 近代:科学观测(伽利略望远镜)→ 现代:实地探索(嫦娥工程)
示例:万户飞天传说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古今呼应
2. 空间维度解析
地面视角:苏东坡"把酒问月"的哲学思考
宇宙视角:嫦娥五号从月球回望地球的"地月同框"照片
3. 主体关系梳理
个体情感: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月意象
集体记忆:中秋赏月民俗的千年传承(《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中秋盛况)
4. 矛盾统一把握
科学理性(月壤成分分析)与人文感性("千里共婵娟")的辩证关系
探月耗资(嫦娥工程总投入约30亿美元)与文化价值(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效益平衡
常见审题误区
误区1:割裂看待材料,只写科技或只写人文
误区2:空谈"探索精神"缺乏具体论据支撑
误区3:误将"探月"等同于"登月",忽略绕月探测等前期阶段
四、五大立意方向及论证体系
方向1:文明对话——从诗意遥望到科学丈量
分论点1:文化想象催生科学萌芽
例证: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月中有桂树",现代探月发现月球玄武岩
分论点2:科技反哺人文创作
例证:嫦娥五号发射催生《月亮的孩子》等科普绘本
分论点3:古今智慧共同解码宇宙
数据:全球已有23个国家开展月球探测,命名探测器多源自神话(如印度"月船")
方向2:探索者的双重身份
科学家群像:
欧阳自远(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书房悬挂李白《把酒问月》
叶培建院士谈命名:用"嫦娥""玉兔"让尖端科技接中国地气
文化隐喻:
探月车太阳能板展开如"吴刚伐桂"
月背中继卫星"鹊桥"取自牛郎织女传说
方向3:月之美的认知革命
审美嬗变:
古代:皎洁圆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现代:陨石坑照片展现残缺之美
科学数据:
月表昼夜温差310℃(-180℃至+130℃)颠覆"广寒宫"想象
月震仪数据显示月球仍存地质活动
方向4:探索伦理的哲学思考
争议焦点:
是否保留月面原始状态(阿波罗遗址保护 vs 月球资源开发)
月壤样本分配原则(中国已向全球分发1.5克)
思辨角度:
《外层空间条约》规定"月球属于全人类"
马斯克商业探月引发的公共领域讨论
方向5:个体与文明的月光交响
微观叙事:
文昌发射场附近渔村的望远镜观测点
航天工程师日记中的月相记录
宏观视野:
探月工程带动2000余家企业发展
月球氦-3资源可供人类万年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