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因果”

发布时间:2025-04-04 16:54  浏览量:9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一般地说:因,就是你付出了什么;果,就是你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所以《涅槃经》说:“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本文加一因果:私因生私果。于是,人生就有“三因果”供我们选择。

一、善因生善果

《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涅槃经》说:“善因生善果”。这是为什么?

一是善良的人认识了天道

真正富贵的人,不但物质财富很富有,而且精神财富更富有:他们读懂了《道德经》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等金玉良言。他们“不以物喜”,而以“助人为乐”。例如,战国时代,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以后,辞去高官厚禄,在齐国经商,三聚三散千金家财,被后人誉为“商圣”而名垂千古!后人之所以敬仰范蠡,不仅仅是敬仰他“三聚千金家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仰他“三散千金家财”的善举。

二是善良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善良的人发展空间大。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社会上自私的人是绝大多数,竞争就非常激烈,发展空间很小。与人为善的人非常少,社会就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也大力提倡和鼓励人们的善行,以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而善行,既可以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又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精神生活水平;还可以实现行善者的人生价值,提升行善者的幸福指数。例如,战国时代,齐国的田氏在租借给百姓的谷物时,以“大斗出,小斗进”的善举赢得了民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田氏取代了姜子牙的后代,成为了齐国的君王。

三是善良的人容易得到别人帮助

中国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所以,当善良的人有了困难,就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过去的付出,甚至会得到加倍的回报。例如,战国时代,秦穆公的一匹宝马,被一群“野人”偷去宰杀了,刚好煮熟正准备吃,秦穆公率领卫队赶到了,有的部下建议秦穆公把这些人杀了。秦穆公不但没有杀这些人,而且派人给他们送上美酒,并且对他们说:“吃了马肉,不喝美酒,会拉肚子。”让这些“野人”感恩戴德。后来,秦穆公率军与晋军作战,即将被晋军活捉之时,这群“野人”杀入阵中,救出了秦穆公,而且帮助秦军打败了晋军。

孔子说:“仁者寿”。

四是善良的人长寿且远离了灾祸

孔子说:“仁者寿”。《了凡四训》说: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当然,真正的善行,是施勿望报的;而具有基本道德的人,是知恩图报的;如果一个人二者兼之,那就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人间就是充满了大爱的天堂!

善良的人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开鲜花供人赏,结果实供人吃!所以,善良的人是人类社会的贵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把人类社会的道德铸成一个金字塔,那么,自食其力的“私”,就是金字塔的底部;与人为善的“善”,就是金字塔的上部;“善”是人性的光辉,照亮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二、私因生私果

自食其力的私,简称“自私”,天经地义,合法合理,是人类道德金字塔的基石。人类的私行,保持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对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今中外的文化和社会制度都对其进行褒奖和保护。所以,《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告诉我们:人要生存,必然需要基本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但要“为腹不为目”,务实不务虚,不要为“五味、五色、五音”这些虚假的东西所困扰,朴实无华,才是人生的真滋味;“为腹不为目”,才是智者的正确选择。

“少私寡欲”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没有私心和欲望,但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因为老子还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多藏必厚亡。”所以,“少私寡欲”才是智者的正确选择。

纵观古今,绝大多数中国人走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成就了自己和家人的小私,过着平凡、平安的幸福生活。

善良的人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开鲜花供人赏,结果实供人吃!

三、恶因生恶果

《涅槃经》说:“恶因生恶果。”《易经》说:“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为什么?

一是行恶者一定会被报复。即使被害人人没有这个能力报复,社会也会主持公道,对行恶者绳之以法。例如,西晋时期,石崇在荆州当刺史的时候,安排手下人去抢劫来荆州经商的富商,成为了西晋的首富,后来与王恺斗富而遗臭万年!52岁被押上刑场时才清醒:“原来你们是冲着我的财富来的!”又如,现实生活中的成克杰之流,成了人民的枪下鬼!

二是行恶者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行恶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损,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窄。例如,有的刑满释放人员就不好找工作。

三是行恶者生活在地狱。行恶者的行为,即使别人和社会暂时不知道,但是无法欺骗自己的良心,他的精神生活犹如在地狱。所以,有的行恶者主动投案后,心灵就得到了解脱。

纵观古今:善因生善果,私因生私果,恶因生恶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努力种好私因,尽力种点善因,绝不去种恶因(原创作品,仅供参考)。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