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青峰去,中天见月明”彭炳三首巅峰诗作,风格清新自然

发布时间:2025-04-06 03:27  浏览量:7

彭炳,字元亮,元代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他潜心研究经学,诗歌创作效法陶渊明和柳宗元,风格清新自然。

本文彭炳的三首诗作:《小桥》里,诗人骑马踏过落花,听见黄鹂啼叫略带感伤,行至桥边,最终沉浸在小桥流水、绿柳晴波的宁静优美之中。

《楼上》抓住清晨登楼远眺的瞬间。由辘轳声、远山明暗的写实景象,突然转入“一片伤心无处著”的深沉感慨,最后借渭水流过汉家故城,寄托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绝句四首 其三》则表现了一种高洁的意境。诗人在夜晚酒醒后,闻桂香、听泉声如筝鸣,进而独自登上青峰,在中天皓月下获得内心的澄明与宁静,充满了脱俗的雅趣。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开头写“落花如雪马蹄香”。地上落花多,白茫茫一片,像是刚下过雪。这花或许是梨花,或许是别的春花。诗人骑着马走过,马蹄踩在花瓣上。花瓣被踩破了,香气就散发出来。这句写了视觉的雪白,也写了嗅觉的清香。一个“香”字,让这落花场景不全是伤感,反而添了点特别的意趣。马蹄踏香,这是走路才能体会到的细节。

接着说“几树黄鹂欲断肠”。路边有几棵树,树上有黄鹂鸟在叫。黄鹂鸟的叫声一般是清脆好听的。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是明快的春景。但彭炳这里的黄鹂,却叫得“欲断肠”。是鸟儿真的伤心,还是诗人自己心里有事,觉得鸟叫也带着愁绪?这很难说清。

春天景色虽美,但花会落,春天会过去。古人常有伤春的情绪。听到黄鹂叫,诗人可能联想到春光易逝,或者有别的什么心事,所以觉得这鸟鸣让人心碎。这给明媚的春光,添了一丝淡淡的忧愁。

诗人的脚步没停。他“行到小桥春影碧”。他一路走,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这时候,景色有了变化。之前的落花是白色的,现在的焦点是绿色。“春影碧”三个字很有意思。“影”可以是倒影,也可以是春光笼罩下的景象。“碧”是深绿色。

春天来了,树绿了,草绿了,也许水也映成了绿色。这绿色浓郁,是春天最主要的色彩。诗人走到桥上,或者桥边,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这绿色似乎把刚才落花的伤感、鸟鸣的愁绪都冲淡了一些。

最后一句是“一沟晴水浸垂杨”。桥下有一道沟渠,里面是满满的清水。因为是晴天,所以水显得特别清澈。水边种着垂柳,柳枝长长的,垂到水面上。这个“浸”字用得好。它不只写了柳条倒映在水里,更好像柳条真的被水浸泡着、滋润着。这画面非常安静、干净。水是清的,杨柳是绿的,天气是晴朗的。

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这片宁静的绿色和清澈里。这让人想起江南水乡常见的景色。比如元代另一位作家马致远在他的散曲里写“小桥流水人家”,也是这样平和的意境。不过彭炳这里没有写人家,只有桥、水、柳,显得更加空阔和宁静。

整首诗从动态写到静态。先是马蹄移动,落花飘坠,鸟儿鸣叫。然后走到桥边,看到的是静止的水,安静的柳。诗人好像也从刚才略带伤感的情绪里走出来,在桥边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这首诗语言简单,但画面感很强。有色彩(白、碧绿),有声音(鸟鸣),有气味(花香),还有动作(马行、人行)。它捕捉了春天里一个很普通的瞬间,但描绘得有层次,有情绪变化,读完让人觉得很舒服,心里也好像有了一片晴朗的水,映着绿色的垂杨。

辘轳鸣晓梦初醒,楼上南山暗又明。

一片伤心无处著,渭川流过汉家城。

诗歌开头很朴素。清晨,诗人被井上辘轳(lù lu)取水的声音惊醒。这个声音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也把诗人从梦中拉回现实。这是一种很生活化的场景,带着乡村或古城清晨的气息。

紧接着,诗人来到楼上。他看到了南山。山在晨光里,一会儿显得晦暗,一会儿又变得明亮。这是天刚亮时常见的光影变化。这两句写景,非常写实。声音,视觉,时间和地点都交代清楚了。诗人就在这清晨的楼上,看着远山,似乎心情平静。

但第三句,情绪突然转折。“一片伤心无处著(zhuó)”。前面两句的平静被完全打破。诗人心中涌起了一大片难以言说的伤心。这伤心如此巨大,弥漫开来,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安放。它来得有些突然,但可能正是清晨的寂静,远山的明暗变化,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某个点。

这种无来由的,却又排山倒海的悲伤,往往更显沉重。诗人没有解释伤心的原因,这种留白反而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是个人的不幸?还是家国的忧思?

最后一句给出了线索。“渭川流过汉家城”。诗人的目光从南山移开,落到了楼下的渭河。渭河流淌,经过了古老的汉朝都城长安的旧址。长安,是汉唐盛世的象征,是“汉家”的辉煌。提到“汉家城”,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往日的强盛和荣耀。

比如李白写“长相思,在长安”,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寄托了对这座都城的复杂情感。彭炳是元代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一个汉族诗人,在元代的清晨,看着象征昔日汉唐辉煌的长安故都旁,渭水东流,那种物是人非,古今对比的感慨,是很自然的。

那“一片伤心”,或许就有了更深的寄托。个人的迷茫,对故国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无奈,都可能汇入其中。渭水不断流淌,象征时间无情。汉家城池或许只剩残垣,辉煌不再。这永恒的自然和易逝的人事形成了对比。

这首诗好就好在它的克制。前面写景很冷静,中间写情很直接,但又不明说原因。最后一句把个人情感和广阔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寥寥二十个字,画面感很强,情感浓度很高。从清晨醒来到登楼望远,从个人伤心到家国之思,过渡自然,意境深远。

酒醒悦山桂,流泉夜弹筝。

独上青峰去,中天见月明。

开头两句,“酒醒悦山桂,流泉夜弹筝”,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诗人大概是喝了点酒,刚刚醒来。让他感到愉悦的,不是别的,是山中桂花的香气。

这香气,大概是若有若无,随着晚风飘来的,特别醒神,也特别让人心安。桂花自古就受文人喜爱,宋代诗人杨万里说“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带着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彭炳这里用桂香开头,奠定了一种高洁的氛围。

紧接着,“流泉夜弹筝”。夜晚的山里很静,能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这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诗人觉得,就像有人在夜晚弹奏古筝一样。这是一个很妙的比喻。泉水叮咚,清脆悦耳,确实有音乐感。

古筝的声音也是清越的,常常用来表现高雅的情趣或者自然的韵律。把泉声比作筝鸣,不仅写出了声音的美,更给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人文的雅致。唐代诗人王维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是写泉,但彭炳这里用“弹筝”来形容,更添了一层动态和主观感受,仿佛这泉水是有生命的,在为这宁静的夜晚伴奏。

诗人闻着桂香,听着泉声,似乎还不满足。于是,“独上青峰去”。他一个人,朝着青翠的山峰走去。这个“独”字很重要,点明了诗人的状态是独自一人。没有同伴,没有喧嚣,只有自己和这片山林。

登山,自古以来就常被赋予追求更高境界的含义。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望远,能让人心胸开阔。诗人选择独自登山,或许是想摆脱尘世的纷扰,或许是想寻求内心的平静,或许就是单纯地想看得更高、更远。

最后,“中天见月明”。经过一番攀登,他到达了山顶。这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一轮皎洁的明月,正高悬在天空中央。没有云彩遮挡,月光分外明亮。这景象,既是登山的收获,也是诗人内心状态的写照。

月亮在传统文化里意象丰富,象征着圆满、高洁、宁静。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牵动思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带来哲思。彭炳在这里,看到中天明月,感受到的大概是一种豁然开朗、心境澄明的境界。所有的烦恼,似乎都在这清辉下、在这高处被荡涤干净了。

整首诗从嗅觉、听觉写到行动、视觉,层次分明。语言非常简练干净,几乎没有多余的字。它描绘了一个从微醺到清醒,从山脚到山顶,从感官享受到心灵净化的过程。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的山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开阔。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