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经略关中一败涂地、大树将军如何逆转乾坤?东汉帝国那些事19

发布时间:2025-04-05 09:48  浏览量:8

19.经略关中

得关中者得天下。

关中地处秦岭以北,北山以南,陇山以东,黄河以西。

秦朝的嬴政,西汉的刘邦,入住关中,定都长安,一统天下。

王莽建新朝,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此后关中地区历经战乱,暂失国都地位,至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军阀董卓挟汉献帝回迁长安故都。

东汉末至隋统一前,陕西成为天下大乱的中心。

更始政权攻入长安,王莽的新朝灭亡!

后来赤眉军来了,更始政权灭亡!

这时的长安,还是赤眉军的天下。

趁着赤眉和更始混战,刘秀派他的张良,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人-邓禹经略关中,以观事变。

刘秀对老同学可谓是邓禹寄以厚望。

他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二万前往,并令其自选偏裨以下的人与其同去。

邓禹以韩歆为军师。

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

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初入关中的邓禹,不负众望,一路顺风顺水!

首战夺下河东,围困安邑,大破更始政权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在关中一战成名。

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封为酂侯(西汉萧何的封侯号),食邑万户。

这时的邓禹,只有二十四岁。

大家24岁在干嘛,我好像才毕业!

对比一下,就知道他有多虎!!

河东既定,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

看到邓禹如此凶猛,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拒邓禹于衙县,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

更始政权的主力在防赤眉军,邓禹可以在关中坐观成败。

这时三辅更始政权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所归。

听说邓禹每每乘胜独克,而部队纪律严明,这不就是王者之师!

于是都望风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军队,归从的日以千数,很快人众号称百万。

邓禹每到之处,常停车住节,慰劳问好,父老童稚,白发垂髻,挤满在他车下,莫不感激欢乐。

于是邓禹名震关西。

作为战略家,邓禹很清楚赤眉军上百万人,必将会因缺粮而溃败,退出长安。

于是,他定下了“饥杀赤眉”的战略,尽量不与赤眉发生冲突,减少无谓的损失。

应该来说,前期的邓禹经略关中,定下的战略是正确的。

邓禹部众皆劝入关,直接进攻长安。

但邓禹却取持重态度,不欲速进,便对众将说:

不然,现在我部众虽多,但能打仗的却少,前面没有可依赖的积蓄,后面也没有可供转运的资财。

赤眉军刚刚攻取长安,财富充实,士气锐不可挡。

然而盗贼群居,无整天的打算,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哪能坚守下去呢?

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谷米牲畜多,我们暂时整军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察赤眉军的弱点,才可以设法进攻他们哩!

于是,邓禹引军北至縌邑县。

邓禹所到之处,击破赤眉军,郡县都开门归附。

刘秀因关中未定,邓禹又久不进兵,遂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

邓禹仍坚持北上攻占三郡,派军攻取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诸县,留将军冯愔、宗歆守枸邑。

自统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吴忠一带)。

邓禹不顾刘秀的命令,北上攻城略地,集聚钱粮,作为进攻赤眉,进入长安的根据。

这个战略是没错的,只是错在他选人的眼光。

他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邓禹是刘秀麾下的“组织部长”,拥有伯乐之眼的他,帮老大推荐了吴汉、寇恂等一大批人才,而自己选的将领,却看走了眼。

当时,邓禹公然违抗刘秀的军令。

这个做法却带来了一个恶果:他的下属公然反叛。

一个团队要想有凝聚力,领导的权威性和下属的执行力。

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邓禹屡屡不执行刘秀的命令,为他的下属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守枸邑的冯愔、宗歆,原本就不对付,双方资历相当,互相不服,争权相攻,居然发生了火并。

冯愔一怒之下,居然杀了宗歆,还带兵反击邓禹。

在冯愔看来:你邓禹能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我也能不听命于你。

冯愔叛变时,曾领兵向西攻打天水,想以此作为割据的根基。

只可惜,他遇到一个狠角色。

当地的地头蛇隗嚣,不甘心根据地被夺走,带兵迎击,在高平打败冯愔,夺得全部辎重。

于是,邓禹代表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能够全权处理凉州、朔方的事务。

手下大将反水,邓禹似乎慌了手脚,束手无策。

邓禹遣使问计于刘秀。

刘秀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

刘秀猜冯愔、黄防不能久和。

回报邓禹说:“逮捕冯愔的人,一定是黄防。”

于是,派遣尚书宗广,拿着符节,招降黄防。

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住冯愔,率领其部众归罪。

当时,更始诸将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广处投降,与宗广一起东归。

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广把他们都杀了。

冯愔到洛阳,刘秀居然直接赦免不杀。

冯愔叛乱,还是极大影响了邓禹的威信,由此也开启了邓禹事业的下坡路。

果然,邓禹判断是正确的,赤眉军没有粮食,真的退出长安。

这时,缺粮的赤眉军,西走扶风。

长安空悬,邓禹才带兵往南,进至长安,驻军昆明池,用酒食大宴士卒。

儒生出身的他,没有第一时间研究长安防守,反而在搞宗庙。

他率领诸将军沐浴更衣斋戒,选择吉日,演习礼仪祭祀高祖庙,收了十一帝的神主。

他派使者捧到洛阳,因而巡视园陵,特安置官吏士卒奉祀守陵。

然而,这时的关中还有两大巨头:

一个是“打不死的小强”之称的延岑。

另一个是曾经的汉中王刘嘉。

延岑曾两次打败赤眉军,作战能力,在西汉末年各大割据势力中,是首屈一指。

刘嘉则是是舂陵侯刘敞的胞弟。

刘嘉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宪就去世了。

刘秀的父亲刘钦,把他收养在身边,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刘嘉性情温厚仁爱,与刘縯、刘秀兄弟亲如手足。

刘钦死后,他们都被刘钦的弟弟刘良收养。

长大之后,刘嘉曾与刘縯一起到长安去上学,学习过《尚书》、《春秋》。

刘縯、刘秀兄弟也在舂陵起兵,刘嘉随他们参加了起义。

更始政权建立后刘嘉被立为汉中王,后被手下的延岑夺了汉中。

后刘嘉与更始政权大将李宝会合,收拢几万被赤眉军打败的溃军,东山再起,进攻延岑夺回汉中。

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中被割据巴蜀的公孙述,派手下大将侯丹夺走。

刘嘉进攻不成,只好转兵西向,驻扎在河池、下辨二地,又去与延岑连续交战。

延岑大败后再次投降。

赤眉军派遣廖湛(原更始政权的穰王)率领十八万大军,进犯陈仓谷口,前来清剿刘嘉等更始残军。

刘嘉率领李宝、延岑与赤眉军死战,刘嘉亲手在阵前斩杀了廖湛。

击败廖湛之后,刘嘉命令李宝、延岑率部进驻右扶风,屯扎在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伺机觊觎长安。

刘嘉则率领嫡系部队,到云阳去筹粮就食。

公元26年九月,赤眉军又派左大司马逄安,带领十余万人来攻打刘嘉等更始残军,被延岑与李宝合兵在杜陵击败。

但连胜之后,恢复了元气的延岑,又叛离了刘嘉。

李宝独自率军到云阳去找刘嘉。

延岑这真是反复无常,刘嘉不愧是忠厚的君子。

延岑能力出众,邓禹居然落下风!

邓禹率兵与延岑战于蓝田,不胜,也就食云阳。

云阳看来是粮仓!

刚好刘嘉、李宝在云阳时,正遇到刘秀派来西征的邓禹。

刘嘉想要投奔刘秀的西征军,但李宝反对。

他对刘嘉说:“天下事未可知,大王应拥兵自守,坐观成败。”

邓禹见刘嘉没有来投奔自己,就将此情况上报在河北的刘秀。

刘秀命邓禹设法招降刘嘉等人。

刘秀知道后,派使者告诉邓禹:“刘孝孙为人,素来谨慎善良,是朕少年时期亲如手足之人。他现在这样做,必定是长安轻薄之人,误导他造成的。”

邓禹得到刘秀的旨意,立即派人与刘嘉联络,向他传达了刘秀的旨意。

刘嘉也马上派李宝、来歙(刘嘉娶了来歙妹妹)为代表,到云阳拜谒邓禹。

双方会见时,因为李宝说话之时,显得有些傲慢,被邓禹下令斩杀。

这下捅了马蜂窝!

这时的邓禹失去了一个战略家的胸怀!因为几句话,居然把倒手的朋友逼成仇敌!

李宝被邓禹杀死后,李宝之弟纠集部队反攻西征汉军,将邓禹打得大败,斩杀了邓禹的大将耿欣。

这一突发事件,无疑阻断了刘嘉的归顺之路。

直到一年后,在来歙的劝说,刘嘉带领残部,从关中赶到洛阳主动归附。

在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嘉虽然没有跟在刘秀身边效力,但也有很大贡献。

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中的贾复、陈俊,都是刘嘉推荐到刘秀军中的。

刘嘉在汉中的时候,贾复是他手下的校尉,陈俊是他手下的安集掾,二人都勇猛无比。

贾复看到长安的更始朝廷腐败淫乱,就想与陈俊去投刘秀。

贾复对刘嘉说 :“大王,如今天下未定,四海无主,而大王居于汉中封地一隅,却想保住爵位富贵。请大王想想看,您想要保住的东西最终能够保住吗?”

现在汉室中兴,大王您以刘氏宗亲的身份而为皇帝的藩屏辅佐,但天下未定而您安守所保,难道您不知道所想保全的往往保不住啊?”

刘嘉听了之后,对贾复说:“你所想的事情太大了,不是我担任得起的。大司马刘秀正在宣抚河北,只要你持我的手书前去投奔他,他必定能重用你。”

就这样,贾复、陈俊拿着刘嘉的荐书,渡河到河北去投奔刘秀,追随他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贾复、陈俊成为云台28将成员。

而来歙更是在此后大放异彩,以后我还好单独讲。

邓禹先后遭受冯愔叛乱、刘嘉难归的打击,很快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至。

因为,外出抢粮食的赤眉军,居然卷土重来。

赤眉军再次还入长安,邓禹与之战,邓禹的大军败走。

汉军也没有粮食,退到高陵,军士饥饿,只能靠吃枣菜度日。

屡战屡败的邓禹,此后昏招连连。

刘秀于是让邓禹回来。

诏令说:“赤眉缺粮,自然会向东而来,我只要折断策马的杖,去鞭打他就可把他打败。不是诸将值得忧虑的,不要再妄动进兵。”

刘秀让邓禹立刻将大军撤回来,并再三叮嘱不可妄自出战。

然而,邓禹再次抗命。

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他出击的原因也很简单:这样灰头土脸的回去,如何面对刘秀,如何面对自己提拔起来的一众文臣武将。

然而,此时的西征大军饥肠辘辘,毫无战斗力可言。

最终的命运:自然就是全军覆没。

邓禹以受任而功不成为惭愧,几次驱饥饿之兵去征战,常不利。

邓禹屡次抗命,屡次战败,让刘秀失去了耐心。

见邓禹的西征军不利,刘秀遣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指挥西征大军,主持关陇地区军事。

刘秀亲自送到河南,赐以七尺宝剑,告诫他说:

“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愿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冯异受命西行,布施威信,一路投顺者无数。

赤眉军自长安东归,与冯异所部相遇于华阴。

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冯异收降五千余人。

看到冯异在关中风生水起。

公元27年春刘秀派使者,正式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可是邓禹又来搅屎棍了,差点断送了关中!

这时,大司徒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引兵东归,也到达华阴,并要求与冯异合兵进攻赤眉军。

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

邓禹估计是杀红了眼,冯异怎么劝都不听。

见冯异不为所动,于是派邓弘领兵攻赤眉。

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

赤眉军打仗还是很有才华,他们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

邓弘军士卒,饿得半死,见到粮食,两眼放光,争相取食。

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

邓禹、冯异合兵救之,才把赤眉军逼退。

邓禹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

当年,刘秀给邓禹的两万精兵,如今只有25人回来。

邓禹啊!

邓禹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数月后降职为右将军。

邓禹是走了,把关中这副烂摊子,丢给了冯异。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关中的乱局,最终成就了他的威名。

冯异亦被击败,与麾下数人弃马步行,逃回溪阪(今河南渑池县南)。

很快他收集溃卒并纠集附近地主武装数万人,坚壁自守,整军复战。

赤眉军逃出长安,走到崤底。

冯异早就算到他们必然经过崤底!

一方要跑,一方要守!

双方在崤底,爆发生死大战。

冯异先以精兵伏道旁。

他令其身着赤眉军服装,假扮赤眉军,然后纵兵会战。

俟赤眉军疲劳时,伏兵尽起。

赤眉军不别真假,惊惶失措,大败于崤底。

被冯异迫降者八万余人。

崤底之战使赤眉军再遭重创,加之粮草已尽,不得已再次转向东南方,力图补充粮草和人马,摆脱困境。

余众十余万东奔宜阳,陷入重围之中,被迫投降。

于是,刘秀赐书褒奖冯异,令其入关平定关中。

这时赤眉虽已投降,豪强地主武装分据各郡县,自称将军,拥兵多的有万余人,少的也有数千人,互相攻击。

冯异边战边走,屯兵于上林苑中。

延岑击破赤眉,自称武安王,设置州牧郡守,想占据汉中,并率张邯、任良,共同攻打冯异。

冯异将他击破,斩首千余级,诸营保守附于延岑的,都来向冯异归降。

延岑走攻析县,冯异派遣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邀击延岑。

大破延岑,其将苏臣等八千余人,向汉军投降。

延岑就从武关逃到南阳。

这时百姓饥饿,人吃人,一斤黄金只能换到五升豆子。

而道路断绝隔离,运输不到,军士都以果实为粮。

刘秀命南阳赵匡为右扶风,率领军队援助冯异,并且送去绢和谷子,军中齐呼万岁。

冯异兵士粮食逐渐增多,就有了底气。

她就对不听从命令的豪杰们,渐渐加以诛灭打击,而对那些降附后有功劳的人,加以表彰赏赐。

凡是大帅都遣往京师,凡是部众都散归本业,威德盛行于关中。

只有吕鲔、张邯、蒋震派遣使者投降了蜀,其余全部平定。

第二年,公孙述派遣将领程焉随从吕鲔出驻陈仓。

冯异与赵匡迎击,大破程焉。

程焉退走汉川。

冯异追战于箕谷,再破程焉,回军攻击又破吕鲔。

后来蜀又多次派遣将领乘间而出,冯异常给予摧垮挫败。

在立足关中后,他招来百姓,申理冤屈,前后只三年工夫,来上林归附的人很多。

冯异自己以久率兵在外,心不自安,上书说思慕朝廷,愿意相亲于宫室,刘秀不许。

后来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杀了长安县令,威望权力很重,百姓心中归服,称他为“咸阳王。”

刘秀派人把奏章给冯异观看。

冯异惶恐害怕,上书谢罪。

刘秀以诏书回答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如父子。有什么嫌疑,而感到害怕呢?”

30年(建武六年)春天,冯异到京朝帝,刘秀中黄门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并道:“仓卒困筝时无蒌亭送我的豆粥,滹沱河送我的麦饭,深情厚意很久没有报答。”

冯异叩头谢道:“我听说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过:‘愿君王不要忘了射钩的事,我也不要忘了槛车的事。’齐国赖此而强。我今也愿皇上莫忘了河北的灾难,我也不会忘了你赦我于巾车的恩德。”

后来几次赐宴引见,商议讨伐公孙述问题,留了十多天,就令冯异的妻室儿女,跟随冯异回到西边去。

冯异不仅军事能力强,还懂得谦让,人称“大树将军”。

当时,跟随刘秀的开国的将领们,征战间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自述战功,胡吹乱侃。

每当众将争功论能之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

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士兵也愿意跟着大树将军。

冯异在崤底的渑池大破赤眉后,光武帝刘秀下诏表扬冯异先败后胜,并道:“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到洛阳朝见时,刘秀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说:他为我劈开多刺丛生的荆棘,平定了关中。

这就是“披荆斩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的由来。

笔者个人觉得,冯异应该是刘秀集团中综合能力最强的:

大败朱鲔下洛阳要,顶替邓禹得关中,顶替吴汉打隗嚣。

只可惜后来英年早逝。

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东汉时期的大臣只有邓禹、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