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元、清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而非外来统治?

发布时间:2025-04-06 09:52  浏览量:3

元朝和清朝并非外来统治,而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起源看,蒙古人和满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说:“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也记载说,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所谓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都是从中原王朝迁出的华夏人,只是因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别,慢慢才与中原王朝有了华夏与夷狄之分,活动在中原王朝西方和北方的戎狄,长期以游牧为生,因此被称为游牧民族。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是分散小国,一直是秦晋等国的附庸,为秦晋出力争霸中原。

据有关史料考证,蒙古人最早的祖先是先秦时期的东胡人,后被匈奴人兼并。匈奴帝国衰落后,东胡人独立出来,分成了乌桓和鲜卑,乌桓在曹魏时被击垮,鲜卑人则在南北朝时期成了兴盛民族,建立了前燕、北魏等强大政权,与汉人建的南朝长时间相对峙。南北朝末期到隋唐,鲜卑逐渐分化成契丹和室韦,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就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因此说蒙古族自古与中原政权互动,生活在祖国的疆域内,受隋唐等王朝的管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蒙古部落已与辽、金政权有密切联系;忽必烈定都的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而非草原故地,对外自称“中国”,表明了它的中华根基。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人,他们是满族最早的祖先。肃慎人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以渔猎为生。汉代时,肃慎的后裔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唐时期则被称为靺鞨。靺鞨分为黑水靺鞨、粟末靺鞨等多个部落,都接受隋唐管辖。其中的粟末靺鞨于公元698年建立了渤海国,成为“海东盛国”。宋辽时期发展成女真人,后建立的金国,曾灭辽和北宋,一度统治中原地区一百多年。

从蒙满两族的起源看,无论蒙古人还是满人,他们都是长期生活在中国疆域中的游牧民族,一直与中原王朝互动密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语,他们建立的元朝和清朝,也应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从政治制度看,元朝和清朝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王朝政治结构和制度。

在国号和年号上,忽必烈于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定国号为“大元”,明确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元朝官方文献《元史》记载,忽必烈称帝时以“中华正统”自居。元朝还采用“中统”“至元”等汉式年号,忽必烈强调“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表明其继承中原王朝的正统性,同时还沿用中原王朝的正统礼仪祭天、祭祖。

据《元史•日本传》等史料记载,元朝皇帝在外交文书中以“中国”名义要求高丽、日本等国臣服,并称“中国之姓虽更,外邦之贡不阙”。元朝退守漠北后的北元政权持续至15世纪,仍以“中国正统”自居,直至1635年归附清朝前身的后金,从未脱离中国历史脉络。明太祖朱元璋在《祖训录》中称元朝为“北元”,并承认其继承宋朝的合法性,称元朝灭亡为“天命更革”而非“外族入侵”。

而满清在政治结构上更是复制中原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女真人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满清以代明朝驱逐“流寇”为名入关,顺治帝于1644年发布《定鼎燕京告成功表》,称“奉天承运”,定都北京,并沿用明朝年号“顺治”,还为崇祯帝举丧,表明其为继承中原正统。康熙帝在《抚谕蒙古王众》中称“我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1689年在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清朝使用的是“中国”名义,明确东北为“中国”领土。光绪年间《大清历朝实录》中“中国”一词被广泛使用。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后,都继承并发展了中原王朝的封建集权制。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中书省,这一制度被明清沿用,成为后世行政管理的基础。元朝中央保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延续了唐宋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框架。在边疆治理上,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比照汉唐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纳入中央行政体系。在民族政策上,元朝虽划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但实际治理中逐渐淡化民族界限,在中央像张养浩、许有壬等汉人官僚均占据重要职位。元朝还大规模将人口从内地迁到边疆进行屯田,以加强边疆治理。元朝沿用宋朝纸币体系,发行“交钞”,并完善常平仓储等制度,以备荒年。

清朝入关后,明制清随,《大清会典》继承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六部制、科举制及法律体系,像《大清律例》就源于《大明律》。在边疆治理上,清朝延续明朝“宗藩体系”,对朝鲜、越南、琉球等国行使册封权;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行“改土归流”制;设立理藩院,对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对新疆推行伯克制。在民族政策上,推行满蒙汉三元一体政策,允许满汉满蒙通婚,通过联姻封爵制度巩固统治,如多尔衮与汉族将领合葬于清陵。虽然八旗制有尊满贬汉之嫌,但满清开基之始,就有范文程等汉人官僚参与满清核心政治,满清晚期,汉人更是成了中坚力量。

其三,从文化语言认同看,元朝和清朝都很好继承和并发展了中原文化。

元朝皇帝推崇儒家思想,忽必烈在《中统建元诏》中称“儒教为先”,设立国子学,以儒家经典为治国根本。元朝虽曾废除科举近百年,但1313年重启科举,沿用汉文考试,并设立“译经科”。元朝还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虽然它以蒙古语为官方语言之一,但行政文书、科举考试均以汉字为主,八思巴文仅用于辅助。在继承前代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元朝元曲兴盛,文学以杂剧、散曲等元曲为代表的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等文人创作的《窦娥冤》《天净沙·秋思》等经典,推动了世俗文化的繁荣,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朝很好沿用了明朝的科举体系,以汉文考试选拔官员,不少汉族士大夫占据重要职位。顺治帝即位后恢复科举,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均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根本,多次祭孔并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虽然强力推行了文字狱,强化思想统一,但客观上也推动了文化整理。清朝还推进满汉文化融合,推行“满汉一体”政策,鼓励满汉通婚,满族贵族学习汉语,汉语汉字是满清最主要的官方通用语言之一。清朝时期,除诗词歌赋文章有了很大发展,清朝小说文学也创下辉煌,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了近代文学中文学艺术的一个高峰,成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了近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其四,从历史连续性看,元朝和清朝都以中原正统王朝修史,也为后世认可。

元朝通过灭南宋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延续了中原王朝的统一传统。元朝还整理前朝历史,设立史馆,编修《宋史》《辽史》《金史》,突出《宋史》的地位,以表明其对中原历史的继承的正统性。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平叛活动,成了我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现代疆域的堪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清朝也组织编修《明史》《宋史》等,以延续中原正统史观。

今天《元史》和《清史稿》成了我国二十五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后世普遍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清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其历史贡献被纳入中国历史框架。2014年《国务院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强调:“元、清等朝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国际史学界不少人也肯定了元清两朝是中国朝代历史的延续,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元、清政权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一部分”,而非“征服王朝”。中国学者更是持肯定观点,如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元、清两朝通过制度创新和民族融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疆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元朝和清朝的统治性质,需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理解:它们通过制度继承、文化认同、疆域整合等手段,将自身融入中国历史的正统序列。若以单一民族视角否定其合法性,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割裂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多项史料表明,元、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简单的“外来统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