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能成功离不开5人,李世民即位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发布时间:2025-01-08 13:31 浏览量:10
玄武门之变能成功离不开5人,李世民即位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世人常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用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可谓再恰当不过。
贞观元年的那个夏日,玄武门外血光冲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毙命,秦王李世民一举夺得皇位。这场轰动朝野的宫廷政变,让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政变的背后,还有五位功臣的鼎力相助。他们或运筹帷幄,或亲临战阵,为李世民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五个人究竟是谁?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而当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功高震主"的老臣呢?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一、玄武门前的风云际会
武德九年的长安城,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这一年的初春,秦王府上灯火通明,几个身影正在密室中低声商议。
"太子近来又在朝堂上弹劾秦王殿下,说殿下结交朝中重臣,有不臣之心。"长孙无忌沉声说道。作为秦王府的首席谋士,他对太子府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就在前一日,太子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又一次借军需物资短缺之事,指责秦王府贪污军饷。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三次弹劾了。
而在城外,秦王府的探子传来消息,太子府的人马正在秘密调动。据说,太子李建成已经派人在长安城四周布防,意图将秦王府围困。
这时的长安城内,三股势力明争暗斗。太子李建成拥有嫡长子的名分,朝中不少大臣都是他的心腹。齐王李元吉虽为幼弟,却与太子联手,处处与秦王作对。而秦王李世民虽然战功赫赫,但在朝中势单力薄。
"太子已经掌控了城中禁军,齐王又负责京畿防务,若再这样下去,我等恐怕难以自保。"房玄龄忧心忡忡地说道。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突然带来一个重要消息:他发现太子府的人马每日清晨都要经过玄武门,护送太子李建成上朝。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眼前一亮。玄武门地势险要,是进出皇城的要道。若能在此设伏,或许能打太子一个措手不及。
当晚,侯君集带着一支精锐悄悄潜入玄武门附近,暗中勘察地形。这位曾在隋末战乱中纵横沙场的宿将,对打伏击再熟悉不过。
与此同时,杜如晦已经开始联络可靠的将领。他深知,要在京师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没有足够的人手是万万不行的。
就这样,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初春,一场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计划正在秘密酝酿。五个人,在这个风雨欲来的夜晚,各自分工,为即将到来的惊天一役做着准备。
没人知道,就在他们密谋的时候,太子府也没闲着。李建成已经在暗中部署,准备一举铲除这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弟弟。这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安城的春夜,依旧歌舞升平。街头的更夫还在打更,酒楼里还在谈笑。然而,这座古城的上空,却笼罩着一层看不见的阴云。谁能想到,几个月后的那个夏日清晨,玄武门外将会血流成河。
二、运筹帷幄的智囊团
在大唐的权力之争中,三位谋士的智慧为这场政变奠定了成功的基石。这三人便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
长孙无忌出身名门,是关中望族长孙氏的后人。他年少时便以才学著称,对军事、政治都有独到见解。武德五年,他主动投靠秦王李世民,成为秦王府的首席谋士。
据《旧唐书》记载,有一次长孙无忌在秦王府议事,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他说:"太子府近来在长安四处布防,表面上说是为了防备外敌,实则是在监视秦王府。我们不妨先发制人,在每个城门都安插自己的眼线,既可了解敌情,又能打消太子的疑虑。"
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果然,太子府见秦王府如此谨慎,反而放松了警惕。这正是长孙无忌"以退为进"的高明之处。
房玄龄则负责筹划政变的具体细节。他曾在江都任职,深谙官场规则。他提出,要在政变前制造混乱,让太子府的注意力分散。
于是在玄武门事变前夕,长安城内突然传出了一连串谣言:说边关告急,说宫中有刺客,说太子府有人通敌。这些消息搅得朝野不安,太子府疲于应付,正中了房玄龄的下怀。
杜如晦则专门负责联络朝中官员。他曾在太子府任职,对朝中大臣的立场了如指掌。他暗中拜访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官员,许以重利,为政变后的朝局布局。
据史料记载,在政变前的半个月里,这三位谋士几乎每晚都聚在秦王府的密室中商议。他们分工明确:长孙无忌负责全局谋划,房玄龄安排具体行动,杜如晦则负责疏通关系。
他们甚至想到了政变失败的后路。在城外,已经准备好了快马和盘缠,一旦事败可以立即逃往山东。但这些准备最终都没派上用场。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三人还设计了一个"打草惊蛇"的计策。他们故意让一些消息走漏,说秦王府要在端午节那天动手。太子府闻讯,立即加强了端午节的防备。但实际上,玄武门之变发生在端午节后的第三天,打了太子一个措手不及。
就这样,在这三位谋士的精心布局下,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政变计划,正在悄然成形。而此时的太子府,还沉浸在他们自以为完美的布防中,浑然不知危机已经来临。
天将明未明时,长安城的街道上已经布满了秦王府的眼线。他们打着买菜、运货的幌子,将太子府的一举一动都暗中记下。而在秦王府的密室中,三位谋士正在等待那个破晓时分的到来。
三、不为人知的秘密布防
武德九年六月初二,天气闷热异常。清晨四更时分,长安城外的乌云密布,一场雷雨就要来临。正是这样的天气,为玄武门外的秘密行动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在玄武门外的一处废弃庙宇里,五位功臣正在进行最后的部署。长孙无忌手持地图,指着玄武门周围的几个关键位置:"尉迟将军负责北门,侯将军守住南门,一旦行动开始,立即切断太子府与外界的联系。"
尉迟敬德早已将他的亲信布置在玄武门外的各个角落。有人假扮商贩,有人装作清扫街道的百姓,还有人躲在屋顶上严阵以待。据《贞观政要》记载,光是玄武门外的埋伏人马就有三百余人。
而侯君集则在玄武门内外设置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在门外五十步,由他的心腹将领带领轻骑兵把守;第二道就在门内,全是能征善战的老兵;第三道则在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上,一旦有变,可以立即控制局面。
五更时分,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太子李建成改变了常规路线,打算从承天门入朝。这个变故让在场的人都紧张起来。但房玄龄早有准备,他立即派人去通知埋伏在承天门的暗哨。
"今日天气阴沉,若有雷雨,太子必从玄武门入朝。"杜如晦根据多年的观察作出判断。果然,没过多久,天空中传来隆隆雷声,一场及时的雷雨帮了他们大忙。
就在此时,长孙无忌收到密报:太子府的护卫队果然改道玄武门。五人立即分头行动:尉迟敬德带领精锐藏在门楼两侧,侯君集的人马则隐藏在附近的巷道中,房玄龄和杜如晦各自带领心腹,守住了逃生的通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布防的方位极为精妙:东面是皇城,无处可逃;南面有秦王府的铁骑,随时可以包抄;北面是尉迟敬德的人马,形成合围之势;西面则是侯君集的封锁线,确保万无一失。
天色渐亮,雷雨依旧。太子的仪仗队伍正从远处缓缓而来。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一个送菜的小贩不小心撞翻了太子府的护卫。这个"不起眼"的小插曲,其实是秦王府精心安排的调虎离山之计。
当太子的护卫去追那个"莽撞"的小贩时,整个队伍的防御出现了空档。这正是五位功臣期待的破绽。一声惊雷过后,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的人马同时出动,玄武门外顿时陷入混战。
这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最终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陨落而告终。而这背后,是五位功臣日以继夜的筹划,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密谋,更是一场堪称完美的军事部署。
雷雨过后,玄武门外重回平静。但这个早晨发生的一切,却永远地改变了大唐的命运。
四、政变成功后的权力分配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的第三天,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朝堂之上,新皇帝第一道诏令便是论功行赏。
那一日的朝会上,群臣云集,金殿生辉。新皇帝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今日之功,实乃五位功臣之力。"
长孙无忌第一个被点名。按《贞观政要》记载,他被封为齐国公,加授中书令,位居百官之首。这个任命在朝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要知道,中书令这个位置,在隋朝时都是由皇室宗亲担任的。
房玄龄被任命为侍中,加封申国公。一个月后,又升任中书令,与长孙无忌并列为朝廷最高官员。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有大臣上书反对,说房玄龄资历尚浅。李世民却说:"此人足智多谋,正是国之栋梁。"
杜如晦也没有被冷落。他被封为郑国公,任尚书左仆射。这个任命颇有深意:尚书省掌管朝廷六部,左仆射相当于六部之首。这样一来,新朝廷的文官系统就由这三人把持。
武将方面,尉迟敬德被封为卫国公,统领京师禁军。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意味着他将掌控首都的军事力量。当时有人说尉迟敬德性格直爽,不适合担任如此要职。李世民却说:"正直忠诚,方可托付重任。"
侯君集则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封鄂国公。右武卫是禁军中的精锐,驻扎在长安城南,专门负责保护皇宫安全。
然而,这些任命背后另有玄机。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还下了一道密令:这五位功臣的府邸,都要分散在长安城的不同位置,互不相邻。不仅如此,他们的亲信部下也被巧妙地调往各处,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更有意思的是,这五人的职责被安排得相互牵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虽同为中书令,但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杜如晦虽执掌六部,但重要决策需要与中书省商议。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的军队则被分置城南城北,互不统属。
就这样,新朝廷的权力架构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重组。当年九月,李世民在太极宫举行大朝会,文官武将各居其位,一派新气象。这时的朝廷上,五位功臣虽然位居要职,却又被巧妙地分散开来,既不能结党,也不能专权。
而在这场权力分配的背后,是新皇帝对"功高盖主"的深谋远虑。这些任命表面上是赏功,实则暗藏玄机。正所谓:"赐爵赐田皆有名,分权制衡暗中行。"
五、功臣们的最终命运
贞观十年,长安城内传出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立下赫赫战功的侯君集,因谋反罪被赐死。这位曾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功臣,最终没能逃过"功高震主"的宿命。
据《资治通鉴》记载,事情的起因是一场酒宴。那日,侯君集在府中设宴,席间有人提起当年玄武门之变。侯君集酒后失言,说道:"若非我等,今日之大唐,岂是这般光景?"这番话传到宫中,成了他的催命符。
一个月后,有人告发侯君集密谋造反。朝廷立即派人查抄其府邸,果然搜出大量兵器。李世民下令将其收押,三天后赐死。临死前,侯君集叹道:"功高震主,古今皆然。"
长孙无忌的结局则更为微妙。贞观十五年,他突然告病致仕,辞去所有职务。表面上是因病隐退,实则是被李世民软禁在家。据说是因为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树立私人势力。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这对"房谋杜断",命运却大不相同。房玄龄一直深受李世民信任,直到贞观十二年去世,都保持着宰相之位。李世民甚至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称他为"社稷之臣"。
杜如晦则在贞观八年就辞官归乡。表面上看是因病请辞,但据《旧唐书》记载,其实是因为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人。虽然李世民挽留再三,他依然坚持告老还乡。
最特别的是尉迟敬德。这位粗豪的武将,反而活得最久、最逍遥。他性格耿直,不懂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常常在朝堂上大声直谏。李世民不但不怪罪,反而说:"忠臣之言,虽逆耳却利于行。"
贞观二十年,长安城外的一个农庄里,年迈的尉迟敬德正在与老友对饮。他举起酒杯,望着远处的长安城,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当年立下的功劳,如今成了戴在头上的三尺白绫。"
这五位功臣的结局,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功高震主"的历史规律。有的人像侯君集一样锋芒毕露,最终身首异处;有的人如长孙无忌般韬光养晦,却依然难逃软禁;也有人似房玄龄那样谨小慎微,得以善终;更有人如尉迟敬德一般直来直去,反而平安度日。
贞观二十三年,当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们,只剩下尉迟敬德一人还在朝中任职。每当他走过玄武门,总要驻足远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雷雨交加的清晨。
那些年轻气盛的身影,如今只剩下一个苍老的将军,独自在长安的街头踽踽而行。玄武门外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刷殆尽,但那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了史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