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45期|黄立华:如此夜空 不负山水

发布时间:2025-04-05 22:39  浏览量:8

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如此夜空 不负山水

——读《新安夜空》

2021年3月,我曾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新安大好山水呼唤秀美文学篇章》的文学短论,期盼有更多更好描绘新安山水的作品出现,我在文章里面说:“秀美的风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宜人的生态如同往日一样为文学的写作和繁荣提供了滋长的沃土和丰富的原料。”我的这种期待其实也正是诸多热爱这片山水和文学写作的同仁共同的愿望,眼下我正在逐篇重读的黄山日报社编辑出品的“新安夜空”专栏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大约是在五六年前,《黄山日报》推出在线版的文学栏目“新安夜空”,以“用文学唤醒人生,让艺术点缀梦想”为组稿宗旨,为广大文学写作者提供全新的文学创作平台,也让热心文学阅读的爱好者通过手机得偿欣赏作品的心愿。从此,每个周六的夜晚,人们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段,收到这个栏目推送的新文章。这样算下来,竟然几乎未间断地持续编发了240多期,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创作品牌,它不只是为众多作者和读者带来了创作和阅读的喜悦,更是为新安的夜空增添了光彩与亮丽。

二百多篇作品,以散文居多,也有部分诗歌,黄山的雄奇、白岳的神秀、渐江的轻灵、太平湖的静谧一一展现眼前,还有徽州历史的昨天跟今天以及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情感与期盼,都在一片片轻盈和锦绣的文字里娓娓铺展。我一直认为,钟灵毓秀的新安山水和底蕴丰厚的徽州文化历来不吝啬给文人墨客以写作的灵气和才情,它们不仅向作家们馈赠丰富的素材,更为他们提供飘逸的灵感,使他们得以在美丽的“夜空”中吐纳芬芳。

“新安夜空”栏目中的文章,大都是来自本地作家,也有少量省内名家的作品,其中有叶兆言、陈先发、许春樵、赵焰、程鹰、洪放这样的名家赐稿,自是为栏目增光添色,而本地有如此之多的作者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颇让我感到既惊异又惊喜,是“夜空”这个平台让他们得到比较完整展示的机会。其中一篇《看水》出自一位当时还在校读书的学生,这可能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公开发表,可见这个栏目所自觉承担的培养文学新人的使命。在这里,我虽不能对每篇作品一一评述,但一些印象深刻的佳作还是值得我们回味。

项丽敏的《在静中流动的湖》可以看作她的文集《临湖》的“创作谈”,她要强调的是“太平湖的风景就是流动,而这流动又在静中”。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湖长期厮守、相互融入才获得的认识和体验,她说:“太平湖的风景之美如同中国山水画的禅意之美,极简,又极丰富,内蕴深厚,是一个人性灵的写照。这湖如同一面镜子,观看者有着怎样的性灵,内心有着怎样的深度,就能在湖中看到什么。”这不完全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吗?异曲同工的是许春樵的《倾听湖水的声音》也在湖水的静穆中进入了“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间诗画”的境界,进而产生“太平湖的山与水带给你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神圣的家园”的领悟。两位作者都把自己与湖相融,努力寻求其中灵气的相通,为我们面对灵山秀水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因为这种物我交融、主客互渗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在描绘黄山、齐云山风光的文字中,程亚星的《黄山五绝》、黄良顺的《黄山——始信峰的秋》、汪远定的《不负天地与江南》不同笔墨,各有特色。程亚星在景区工作几十年,山上的一草一木几乎都了然于心,她对松、石、云、泉和雪的礼赞绝非浮光掠影,而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解,不然写不出“黄山云妙在似海非海,云雾的飘荡,使黄山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动静结合,造化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泉是黄山的乳汁,也是黄山的灵魂”这样的文字。而黄良顺这位出身农家的子弟,此前“对植物的认知大部分是感观的,物质的,比如绿色、黄色和红色,或者是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可卖钱的和当火烧的”,有幸到黄山工作,打开了他新的认知世界,一个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和美艳斑斓的天地,他持续地用文字去捕捉这种新颖的感受,从而也帮助他成为了一个很有文字特色的散文作家。齐云山的魅力据说向来是被低估的,读了汪远定的文章,颇觉得有些替这座山可惜。它曾拥有的“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声誉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其现有的清静、淡泊和冷寂似乎不相匹配,莫非真正的仙山与人也一样,陪伴它们的都只能是寂寞?

吴顺辉的《黄山,“黄帝之山”》和方鹤影的《屯溪入海流》是两篇写得颇为大气的文章,前者梳理黄山与黄帝之间的历史渊源与传说,此不仅为以往关于黄山之名的来历做一辨析,也为此后黄山的文学想象和书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后者向读者讲述屯溪的风景、屯溪的声音,风景源于大自然的造化,声音则来自历史的深处,而“茶务都会”的盛名更是小小山城吸引天下宾客的亮丽名片,屯溪应当感激新安江一路向东直通大海的地利。

读过“夜空”里的文章,仿佛又一次在徽州的灵山秀水之间悠悠穿行,刘菁兰笔下的黟县桃源、舒敬东笔下的屏山、吴孙民笔下的呈坎、方锦华笔下的洪星、吴静笔下的篁墩、周太生笔下的尚书里、叶荣荣笔下的状元古城、汪红兴笔下的桃花汛放排……山水、景致、建筑、人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令人驻足遐想,最后不妨归结到洪振秋《江南忆,最忆是徽州》里所说的:“徽州千山万壑是说不完的风情”,“忆徽州,古今多少人和事,尽在江南烟雨中!”

烟雨徽州自然也少不了徽州的人间烟火,日常生活、亲情友情、职业谋生在不同的作者笔下都显得那么精细不苟又情趣盎然。许若齐的《乡村小酒店》一如他平日散文的朴实流畅,轻快的语言道出在小酒店的随意和自如,那种享受生活的自在着实让人羡慕。王妃是诗人,她的散文《中年的月亮》也处处透出诗意,她用精致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在描述自己的成长中更重视整个家庭对自己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最宝贵的一切将作为财富在家族的绵延中传承。高莉莉是报社资深的副刊编辑,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她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编辑文章,几十年敬待职业、善待作者,这使得她的《副刊生涯琐记》看似低调平实,却有着一份不一样的厚重,此外,吴晓雪《杉木关初冬》、孙婉君《好的……》、王建屯《岁月如“哥”》、汪燕燕《蓝墙》、伍劲标《卷珠帘》等也都写得细腻温润,饱含感人的魅力。蒙编者厚爱,笔者也有一篇《南街的同学》忝列其中,也颇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有趣的是,文章中的主人翁,也就是我那位“南街的同学”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向拙作提供“补充”和“辨析”。

文章最后,我再来说说两篇很有分量的作品。一篇是著名作家赵焰的《缘起黄山》,这是一篇创作谈。赵焰在不止一处的文字里,把他的创作与徽州——黄山相联系,他一再重申:“我身心灵之后的点亮与通透,跟早期去黄山的经历有关。黄山的霞光,贯通了我身体中的黑暗隧道,打开了我对美好事物孜孜追求的愿望。”此外从小生活在徽州的小镇,也让他视为一种财富,因为“生于小镇,就是上苍赐予你丰富生活的机会,让你充分体味人世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赵焰于徽州——黄山是正如我在文章前面所提到的,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相融和合一,这正是他写黄山、写徽州能够那么入味、那么既能进去又能出来的奥秘。另外一篇是著名诗人陈先发的诗论《黑池坝笔记(节选)》。陈先发虽是对诗而发的议论,但其中不少对小说和散文写作也有深刻的警示。比如“诗是从观看进入凝视,好诗中往往都包含一种长久的凝视”,“禅宗讲不立文字,也讲不离文字,不立文字的部分犹如林中空地,但空地不意味着没有”,“诗是以言知默、以言知止,以言而勘探不言之境”,“任何一首诗本质上都是无法完成的”,“写作的要义之一,是训练出一套自我抑制机制,一种‘知止’和‘能止’的能力”。

这些论述中不仅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而且体现出了追求文学高境界的探索,他告诉我们,好的文学创作是异常艰辛的,它不仅要征服对象,同时更要不断地与自我周旋。我之所以要把这两篇文章放到最后来说,其实也正体现了我的一种期待,就是我希望此后不断出现在“夜空”的文章能够从他们二位的写作心得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面对新安山水的写作中,作者们真正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方式,正如作家陈忠实所说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通过“凝视”,通过“知止”和“能止”来打造艺术上的精品,不枉身在黄山——徽州这样的灵秀之地。就目前整体的文章而言,我感到重复和雷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的“不走心”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我所读到的,是报社2023年所选的作品合集《掬水月在手》,那之后虽然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栏目延续到今天,上述情况很难避免。如何让如此不负山水的“夜空”更加绚丽,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对编者和作者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

黄立华(1960-),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教授。做过中学教师、机关干部、报社编辑,后入黄山学院工作。黄山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评论家协会理事。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摄影作品|谢辉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