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天下之中的洛阳为啥叫洛阳?考古惊现3000多年前神秘大脚印
发布时间:2025-04-05 17:31 浏览量:7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揭秘中国地理
中华古族与中国地理系列(22)
01
中国,是世界之中。
河南,是中国之中。
洛阳,是河南之中。
因此,洛阳便是这世界中心的中心的中心!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周朝初年,周公旦营建洛邑,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就是称洛阳这一带为“中国”。
在历史上,先后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甚至,就连日本的京都竟然都叫“洛阳”!
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写的特别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行文至此,姬元我也突然想到两句话: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洛阳不知汉。
你若对华夏文化感兴趣,对汉文化感兴趣,怎么能不来洛阳?
然而,遗憾的是,就是这么重要的洛阳,就是这么美丽的洛阳,有一个问题数千年来却一直没有答案。
那就是:
洛阳为什么叫洛阳?
这个“洛”到底从何而来?
现在,根据“中华姓氏体系”,以及考古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神秘大脚印图腾,再结合文献记载,终于彻底破解了这个千古谜团!
原来,在这一切的背后竟然隐藏着那么多被遗忘的古老秘密!
原来,这一切竟然与华胥氏踩大脚印生伏羲,姜源踩大脚印生后稷有关!
真的,
太震撼了!
太炸裂了!
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02
我相信一定有人会说:
洛阳为什么叫洛阳?
因为它在洛水之阳!
这问题太简单了!
但别忘了,洛阳原本叫洛邑。
洛邑为什么叫洛邑?
洛水为什么叫洛水?
很明显,这些问题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
而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多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搞清真相。
但在我的“中华姓氏体系”之前,却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甚至都没有人问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
那么,
洛邑到底为什么叫洛邑?
洛水到底为什么叫洛水?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第二定律,洛邑之所以叫洛邑,洛水之所以叫洛水,是因为这一带曾经是洛族的居地。
秦朝以前,特别是周朝以前,一个什么族(氏族、部落)生活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会以这个族的图腾(族铭)命名,乃至在这附近的山丘啊、河流啊等等的名称也是如此。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金文里大量出现。
这就完了?
就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这只是刚开个头而已。
因为,“洛”这个图腾,并不是一个“原初图腾”,也就是说它最初的样子不是这样的,而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演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下面我们就来一点一点的对这个图腾进行拆解。
你看,“洛”是由“水+各”构成。
什么意思?
“洛”其实就是水边的各族。
正是因为各族生活在这条水边,这条水才叫洛水。
然而,“各”也不是“原初图腾”,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加口图腾”,这里的“口”代表人口的意思。
商、周、高都是这样的“加口图腾”。
所以,还需要把“各”下面的“口”去掉。
现在,它就变成了“夂”。
没错,“夂”才是那个最开始的图腾。
关键在于,这个“夂”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我的多年研究,我终于在去年彻底破解了“夂”这个无比神秘的图腾。
它就是脚印。
没错,就是脚趾踩在地上留下的脚印。
为什么这么说?
“夂”和“止”在甲骨文、金文里,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上下镜像的关系。
“夂”倒过来就是“止”。
“止”倒过来就是“夂”。
而且,“止”也是一个图腾,止族的图腾,还有一条河流就叫沚。
什么是“止”呢?
“止”在甲骨文、金文里指的就是脚,引申为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就写作“趾”。“止”的最常用义反而变成了“停止”。
而“夂”偏偏就是和“止”、和脚是上下相反,互为镜像的关系。
所以,“夂”就只可能是脚印。
这一点,我们还能从“各”作为一个文字使用的含义找到佐证。
“各”,一般指的是各自、各个,强调的是个体,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分。
“各”为什么会有这种含义,又是如何区分的呢?
原始社会人类进行狩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通过动物留下的脚印判断附近有哪些动物出没。
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捕获动物,以及防范一些比较风险的动物。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草地上,在泥地上,在灰尘比较多的田地里,经常会留下一些小动物的脚印,往往根据这些脚印就能判断到底是什么动物。
在电影《指环王》里,经常在野外游荡的人皇阿拉贡就拥有这项技能。
姬元我小时候就经常通过辨别脚印来抓小兔子、小松鼠、刺猬啊、野鸡啊之类的。当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时的这种经历竟然会对我今天的研究有所帮助。
如果你对此无法理解,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
小学语文有一篇《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文,内容是这样的: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你看,讲的就是通过脚印来辨别不同的动物。
还有“路”,“路”是“足+各”,即足留下的脚印。
要知道,原始的路就是人走出来的,就是人的脚无数次留下印迹形成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综上,基本可以证明“夂”就是脚印。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夂族(各族、洛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部落。
所以,这个部落才会以这种极其古老的狩猎方式为图腾。
并且,洛神的原型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洛族的部落首领,而他们很明显还处在母系氏族阶段。这同样也可以证明夂族(各族、洛族)是多么古老!
怎么样?
是不是一下子对上了?
从甲骨文、金文以及文献记载来看,夂族不仅分支众多,而且分布广泛。
甲骨文里有洛地、洛水、洛师。
惠…于洛洀,椎。
壬午卜,争贞:令□取洛黍。
癸丑【卜在】洛,贞王【旬】亡祸。
癸丑【王卜】在洛师,贞【旬亡】祸,王【占曰】:吉。
西周金文里有格国,阴阳洛,霸国。
格国国君是伯爵,称格伯。
隹五月,淮夷伐格,晋侯搏戎…
这是金文里的阴阳洛:
这是金文里霸国的霸:
显然,“霸”字的“各”后来演化成了“月”。
还有一些与“夂族”有关的奇怪地名:
此外,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还有“潞国”。
其实,仅仅叫“洛水”的河流就有四条:
河南的洛水,
山东的洛水,
陕西的洛水,
四川的洛水,
而所有这些,都和夂族(各族、洛族)有关,都因夂族(各族、洛族)得名。
所有这一切,都源自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大脚印!
03
在历史上,有没有关于大脚印的记载和神话传说呢?
当然有!
必须有!
1、姜源踩大脚印怀孕而生后稷。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2、华胥氏踩大脚印怀孕而生伏羲。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从文献记载来看,后稷(弃)曾辅佐大禹治水,并且弃以及后裔一直在夏朝担任后稷农官。
而禹都阳城的阳城,夏启的钧台所在的阳翟,还有考古发现的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二里头遗址,要么就在洛水之畔,要么就离洛水不远。
所以,弃及其后裔在“窜于戎狄之间”之前应该也是活跃在这一带。
那么,姜源踩大脚印自然就应该是在河南洛水的某个地方才合理。
这是不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向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都城?
而华胥毫无疑问应该与华族有关。
而我们现在能查证到的最早与华族有关的就是华国,春秋时期变成了郑国的华邑,也叫华阳。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駻、历、华,君之土也” 。
这里的“华”,就是指华国。
还有华山原本也在这附近。
《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
现在的华阳故城,也就是华国故地在哪里呢?
新郑市区北20公里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
显而易见,这里离河南洛水也不是很远。
所以,华胥自然也应该活跃在这一区域。
并且,华胥踩大脚印自然也应该是在河南洛水的某个地方才合理。
然后,夂族(各族、洛族)迁徙,把姜源的故事带到了西北,把华胥的故事带到了山东……
你看看,
是不是一下子说通了?!
是不是一下子全都串起来了?!
这就是古老的夂族(各族、洛族)!
这就是洛阳为什么叫洛阳的真正原因!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