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仰天长叹:竖子不足与谋!

发布时间:2025-04-05 12:01  浏览量:8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是1934年夏的一天,毛主席攀登会昌山写下的一首名篇,同时也是伟人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首作品。

很多人都把这句名句,当作人生格言或座右铭,以勉励自己不断前行。

但大家知道,伟人词中的“这边”指的是哪里,“风景独好”又暗含了怎样的深意吗?

其实,早在1958年毛主席为《清平乐·会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作注时,就曾写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当时,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连连失利,根据地范围逐步缩小,红军无奈已开始准备长征。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饱受不公对待。

他名义上虽是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但实际上,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

图为毛主席在中央苏区。

心急如焚的毛主席多次提出改变打法,但每一次的提议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战士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其心境可想而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1934年11月,国民党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这件事就是:参加“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公开宣布抗日,在东方前线掉转枪口向蒋介石反戈一击,同时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且与苏区中央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达成了抗日反蒋的停战协议。

毛主席得到这一消息,十分兴奋,几次找到在中央主持工作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驻中央苏区的代表李德,积极进言,提出建议,要红军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出动主力部队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赣皖地区去,将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机会。

然而,博古和李德等人根本听不进毛泽东的任何建议,反而把国民党的第十九路军看成是“中间派”,认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

面对博古和李德等人,毛主席不由得仰天长叹:“若这等无知之辈继续掌握兵权,红军势必一败涂地!”并说,“竖子不足与谋!”

有人将毛泽东说的这两句话报告给了博古和李德,博古竟说:“他毛泽东是搞农民暴动出身,只懂得游击战,像流寇黄巢一样带着兵到处乱窜,懂得什么叫大兵团作战?他发牢骚,只能是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李德也嘲笑毛泽东说:“苏联红军的战术,他永远也掌握不了!”

结果,1934年1月,蒋介石集重兵打败了第十九路军后,迅速调转部队,继续向中央苏区猛扑过来,直到这时,博古和李德等人才如梦初醒般地意识到,他们失掉了一次战胜敌人的大好机会。

也就在这时候,贺子珍生下的第二个儿子毛岸军由于体质太弱,不幸夭折了。

伤痛中,贺子珍为孩子找来了几块木板,请人帮忙制作了一个小棺木,把孩子安放在了里面。即将入土时,毛主席止不住落泪说:“伢子,爸爸对不住你啊!”

1934年7月,毛主席在会昌参加会议期间,借着拂晓登上会昌山,写下了这首看似山水诗,又似咏怀诗的雄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毛主席称赞会昌山“风景这边独好”寓意深刻。

一方面,“这边”的红色根据地比“那边”国民党统治的白区风景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在第五次“围剿”的困境中,和东线、北线相比,会昌南线“风景这边独好”。

最后,伟人以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和政治家的广阔胸怀,为战士们指明方向: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纵观古今多少文人骚客,落寞失意时,或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或愤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总是离不开“小我”的抒发。

可毛主席,身处低谷而不颓败,身陷逆境而不消沉,他的诗中从不见自我遣愁的“小我”,从来都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大我”。

在他惊涛骇浪的一生中,几乎战胜了他的全部对手,不论这对手是人,是现实困难,还是社会环境。

他永远乐观,永远天不怕、地不怕,一出马便解决问题。

这种逆境中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这种绝处涌现的昂扬斗志,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赞扬、所需要的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