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清明节张其成带你走进春天的生命轮回
发布时间:2025-04-05 09:28 浏览量:3
在建筑在古老传统之上的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而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无疑占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逐渐来临,清明节气的意义也愈加深远。跟随著名教授张其成的脚步,我们在CCTV-10的《说文解字话节气》节目中,深入探讨这个连接生命与死亡、古今的独特节气,感受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生命智慧。
清明的起源与象征
清明,字面意思就是“清澈明亮”,它反映了自然界在这一时节的状态。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清明时节,空气变得清新,阳光明媚,草木开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给人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的,清明风的到来让一切“洁齐而清明”,不仅是对自然的描述,更象征着人们对生命与希望的渴望。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不仅是农耕活动的指引,在文化上,它也承载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与敬重。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成为家家户户的重要活动,这是维系家庭文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清明与养蚕的千丝万缕
提到清明,很多人或许会联想到春蚕的养殖。在传统农业中,清明是春蚕生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农民会在此期间开始蚕的育养。《四民月令》早已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清明与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以蚕桑著称的杭嘉湖地区,清明的“蚕花习俗”更是突显了这一节气的重要性。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含山轧蚕花”和“扫蚕花地”就是该地区传统习俗的典型代表。参与传统活动的人们不仅会背着蚕种包上山踏青,还会买卖蚕花,祭祀蚕神,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哲学。
清字与明字的文化演变
进一步来看清明的字义,"清"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文字,作为一个形声字,其义符“水”象征着水的清澈,而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音读。它的本义本身就代表着清澈明亮的水面。在日益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字义提醒着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光明。
而“明”字作为会意字,最初的形象由“日”和“夕”组成,并象征着日月交辉,光明的意象。这样的构造不仅牢牢吸引着每一位观察者,更为清明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背景。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
当清明来临,气温逐渐上升,阳光明媚,草木的萌发展现了自然的生机。而这时牛羊出草、燕子归来,以及各种花卉争相开放,千万种可能在清明扑面而来。中国南方地区清明时的气候特征尤为明显,万物互济的景象让人们心头泛起春的涟漪。
在古代农耕文化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农事季节,农民们要在此时抓住种植的最佳时机,确保丰收。民谚有云:“清明种瓜,船装车拉”,说明清明节是种植瓜类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在此期间种植其他作物也能够提高产量,这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
传统民俗:清明插柳
说到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插柳习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话说:“清明插新柳,子孙福不走”,这不仅是对生命与生长的渴望,也体现了人们寻求健康与平安的祈愿。清明插柳的习俗源于古人“改火”的思想,重燃的新火寓意着对新一年的希望与生机。
扫墓与祭祖:传承与纪念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祭祀活动,逐渐扩展到民间。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表达对已逝先人的追思,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许多人们在进行扫墓时,体会的不仅是对祖先的追念,更是家庭亲密关系的体现。
结语:清明的生命哲学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更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与生生不息的理念。在阳光灿烂的春日里,张其成教授在CCTV-10《说文解字话节气》中,带领我们走近清明的智慧与美好,让我们在缅怀与感激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清清明明的节气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年华。
- 上一篇:苏韵流芳——2025青年手工艺展暨大赛
- 下一篇:《易经》的智慧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