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三郭的历史变迁——童谣中的河源记忆

发布时间:2025-04-05 01:05  浏览量:5

童谣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通过传唱,人们能够铭记并传承城市的独特历史与文化底蕴。地名作为童谣中的关键元素,不仅能够标识地理位置,更承载着民俗、文化、政治及日常生活等丰富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些地名紧密关联当时的城市风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城市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地的孩子们接触到的儿歌、童谣,大多已失去了当地的特色。流传至今仍具一些生命力的童谣,显得尤为珍贵。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

同治《河源县志》中标注的双城、三郭。

承载城市记忆的童谣

在今河源老城区,依旧还流传着这样一句童谣:

“上城下城我较赢!上角下角我较恶!上街下街我较乖。”

说到前面两句时,那得憋着一股子精气神来说,最好横眉竖眼,添点凶巴巴的神色。说到第三句时,一般就换成微笑的脸,扮出各种乖巧可爱相。

童谣中的地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激发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市民听到与自己家乡相关的童谣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童谣也承载着城市记忆,更承载着市民的儿时记忆。对这句童谣,网友秀子说:“这句话耳熟了好几十年了,那个年代,身为下城人很自豪也很自信的。”

网友“七种颜色”表示:“以前就住在下城酒饼巷,经常这样说的。”网友何伟强也表示认同:“今年70多岁了,从前在河源上城北直街马屋居住,现在居住广州增城,这童谣我们从牙牙学语就传唱到如今。”

网友叶世雄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河源人就是唱着这个去“打交”(打架)的。

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唱童谣,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城市。同时,童谣中的地名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那么,这句童谣承载了怎样的一种城市记忆呢?

上城下城谁更古老?

别看河源1988年才建市,河源可是一座有1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河源县城,有两座城:一座是上城,一个座下城。上城地势较高,所以叫上城;下城地势较低,因此叫下城。

上城是南齐建县以来的县城,虽然隶属的州郡府时有变化,但上城是将近1000年的河源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宋代以前,河源的城是土垒而成的,城很矮,普通人都可腾跃而上。到了元末改朝换代之时,大军往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上城的城墙也塌了,房子也烧了。

明朝初立,从战乱中恢复生息的河源人,开始战后建设。可是上城没有完好、坚固、高大的城墙,许多强盗跑到相对富裕的上城来抢劫,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钟镒建筑下城,以避盗扰,上城为河源守御军堡,成了专门的军事用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始建下城城墙,于是,河源县的县治,在洪武年间就迁到了下城。

迁到下城就好吗?并不是。下城地势低,差不多年年水浸街,房子被淹,也时常淹死人。最严重那次是在明隆庆五年的五月初一,100多人死于这场洪水中,洪水退后,城里又发生了瘟疫,死了100多人。一场洪水,就让下城死了200多人,在人口甚少的明代河源,这个损失太惨重了。要不要搬回上城去?人们正在犹豫时,河源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所以,封建时代河源城官阶最高的李焘和他的父亲,就一直为县城迁回上城的事忙碌,他们率先建起房子,搬回上城,人们看到了,也陆续跟着迁回了上城。李家这座房子,现在叫石狮李屋,已成为老城的一个景点。

因此,上城远比下城古老。

网友黎玉华说:“以前我那90多岁的奶奶经常跟我说‘黎强马弱(烂)邝糊涂’,这几个大姓的祠堂都是在上城。”

历尽沧桑的古城墙

河源老城的人们还有这么一句俗语:“面皮厚过城墙砖”,形象地比喻别人脸皮厚。城中尚有些老人,仍传承着自己祖辈看到的景象:城墙与砖。

城池、城墙、城门,都是古时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必要设施。在河源县,直到日寇入侵的时候,河源还有城墙和城门。白天城门有人守,晚上城门就关闭起来,坏人和野兽都不能进城。

下城又称旧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也有四个城门:东门,乾隆年间改名正东门,有城楼一座。南门,复建城楼一座。西门,乾隆年间改名鼓楼,有鼓楼一座。北门,亦有楼。据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考证,下城的四个城门地址为:东门在河源县老港务所,南门在源城区政府招待所背后,西门在区二中侧旁小巷,北门在区财政局附件。

下城做了河源县城200多年后,因水患频发,于万历年间复迁入上城。

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陈张翼,见河源有上、下两座城,而城枕桂山,面向两江,是形胜之地,主张两城并治,不废旧城(下城),而以上城为堂奥,下城为门户,双城对峙,因而,在完善新城(上楼)城楼建设的同时,修建旧城(下城)。

新建下城正东门城楼,高1.9丈,宽1.5丈,深3丈;复建南门城楼;西门城楼修建成鼓楼,高1.5丈,宽2.1丈,深2.3丈。上城东门至下城西门鼓楼间,经鳄湖有一条九曲堤路,堤路中建迎秀桥(后改为鸣凤桥),双城一气贯通,两城并治,统称“槎城”。

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陈张翼进行双城并治后,城池建设逐渐趋于完善。新城(上城)重建县署、署宅、主簿衙、典史衙、鼓书斋、关帝庙、城隍庙、书房、典史署、察院行台、土地祠、迎宾馆、班房、火神庙等。县署内建有大堂、思敬堂、上房、后衙、签押、官厅、三堂、仓储、捕署、榕神庙、快班、申明亭、三官堂、大厨房等。下城(旧城)城内建有崇报寺、织女池、文昌宫、文昌楼、大士阁、节孝祠、后天庙和学宫等。学宫内建有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孝义祠、忠义祠、土地祠、孝悌祠、教谕署、训导署、左庑、右庑、泮池、棂星门、戟门以及教谕住宅。

鼓楼是乾隆九年(1744年)知县陈张翼捐俸创建。鼓楼门前有二副对联:“大开新气象、默契旧山川”;“民安物阜,人寿年丰”。横匾原有“鼓楼”两字,后又题字“双城一气”。

乾隆年间,上城有四门,东门,乾隆年间改作城楼;南门、西门、北门。这几个门,俱有城楼。城的东南隅旧有门,乾隆年间就已封住了。(乾隆《河源县志》)

这些城门,大多有题匾和对联,但时至今日,能保存下来的不多。2000年出版的《河源县志》记载的下城东正门对联内容为:“右臂如城,正绕翠环霞,门户喜看排燕石;西流似带,宜拖青纡紫,人情欣指汇槎江。”

城中文士,多喜欢到城楼上远眺、作诗。清代诗人廖鸣球就在新城东楼上,把河源八景咏叹了一番:“岸横三角千家回,水抱双城一气浮。”

直到如今,城中老人们还记得,当年上城有5个城门:西门井、老东门(在鸣凤桥头,已于近年复建了东门)、新东门(白马庙附近)、城南的南门、北门。上城东门在东直街口,南门在南直街口,西门在西直街口,北门在北直街口,新东门在白马庙附近。上城东门外的鳄湖,即城东濠也。濠,指护城河。上城还设有公署、仓库、监狱及义学等重要办公和公共场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28日,在上城的河源县政府(原称县署)被日本飞机炸毁,县政府迁往下城崇报寺办公,直至1987年,县治中心一直在下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为方便城内居民在日本飞机空袭时进行紧急疏散,拆除上城城墙,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环城公路,沿古城墙基改建成环城东路(东南面)和环城西路(西北面)。下城城墙、城楼毁于何时不详,民国期间只剩墙垣遗迹,今下城公园东路北端中山码头,至8号码头,是下城原来的城墙旧基。(2000年版《河源县志》)

至今,在上城环城西路李氏怀仁堂处,仍保留有一小段旧城墙。

建市之前的河源,即今之源城区上城、新江两个办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河源城区范围大幅度扩大,新丰江以南,也就是河源县城所在地,如今人们称之为“老城区”;新丰江以北,人们称之为“新市区”。

上角下角原来叫什么?

曾有市民对上角、下角的地名有疑问:上角、下角地势平坦,更不在偏僻角落,为什么偏偏叫“角”?

其实,此“角”非彼“角”,实是河源话“郭”字之谐音字。郭,外城也(《说文》);城外为之郭(《管子·度地》)。河源的上城、下城城垣之外,便是三郭:上郭、中郭、下郭。

同治年间修纂《河源县志》的诸公也搞不清楚这三郭之名始于何时,那都是附城之地,民所聚居者也。“两城之地,三郭周环,人烟辐辏,山川融结,亦岭东之会也”。那时的河源城,颇有些人烟,交通四通八达,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上郭在上城西门外太平巷一带,自北至南为正街;西街有四巷,为潘屋巷、危屋巷、江屋巷、赖屋巷(昔名仁寿街,俗呼大石磨);东街有所前街、县背巷、曾屋巷、县前街。南门内近东横街为“还金里”。北门外化龙桥。西门外向北而东,有红花书院(即湖山书院)、社子前、司仓前、青石柱、象宿楼、榕树下、老洪圣王庙、义荣坊等。民国时曾称义荣乡。上郭至今仍变化不大。

中郭在上城北门外义和坊一带,有邝屋巷、邱屋巷、酒饼巷、灯笼巷、黄屋巷等;下郭在旧城南门外北帝庙一带,有关帝庙、大士阁、文昌宫、学宫、崇报寺、北帝庙等,环绕两城,惟西南隅空缺。城内自北至南为正街,至东门者为东街,至西门者为西街,正街右边察院行台旧学,其左边四房井,西城内有四巷,为潘屋巷、危屋巷、江屋巷、赖屋巷。今下城一带即为当时的中郭,民国时曾称下城乡。

往前为石狗巷(今改为石苟巷),对面有赖屋塘、邹屋园、都市巷、十字街、钉屐巷、酒饼巷、灯笼巷、黄屋巷、义和坊、科第坊、邝屋巷、邱屋巷、聚货亭,皆中郭界也。入旧城北门亦为正街,左侧有天后庙,向南右侧有关帝庙、大士阁、文昌宫,东隅为学宫右为学序。出青云路西隅为崇报寺。出南门为北帝庙、曹屋围,直至塔下,俱为下郭。民国时曾称三社乡,即今市中医院以南一带。

旧城正东门外滨河则有天后宫、魁星阁、宝江驿等地,沿河则有头塘街、沙边街、漫水潭等。

以上形势,即同治年间上、下两城内外之大致布局。

三郭之地,原为村落,多见菜畦,人烟较少,一望无际,因此称“平畦”。清乾隆年间的知县陈张翼有诗描述这一带为“茅舍竹篱人学圃,板桥流水鸟投林”。清人萧文藻更是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将这一带描摹了个明明白白:平原衍沃孰堪寻,环绕双城自古今。云拥绿畴滋宿润,溪流清响漾春林。参差庐舍人烟庶,疏密桑麻地利深。最爱市农相绣错,累累麦穗映黄金。

从中可以看出,粤东北山区很难找到广袤平坦、肥沃丰饶的平原之地,但上城、下城这两座古城,自古以来就依傍着这样的平原。云朵簇拥着绿色的田野,滋润着夜晚的露水;清澈的溪流潺潺作响,荡漾在春天的树林间。错落有致的房屋,显示出人口稠密;桑麻种植得或疏或密,充分利用了土地的优势。这边的农民走不远就是上城、下城,城市景象与农田交织在一起,如同精美的刺绣;成熟的麦穗金黄一片,映衬着丰收的喜悦。

这一带三郭平畦的景象仍延续了很久。改革开放之后,中郭早已成了人烟稠密、商贸繁荣之处,上郭、下郭也日趋繁华兴旺,建有明珠华庭等大型楼盘、翔丰商业广场等大中型商场。上、下郭后分别改名叫上角、下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