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AI 生成百万首诗,却输给司马迁刻在竹简上的字
发布时间:2025-04-04 20:17 浏览量:9
有人说:“当人工智能学会吟诗作赋之日,才是人类真正触摸神性的开始”。事实上,我们现在让知乎直答用“AI时代”为题目写一首诗,它可以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之内,用七律、楚辞、五言、朦胧、汉乐府、梨花体,每样都来一套。
如果要求的再变态一点,它甚至可以给你搞出意大利诗体(彼特拉克体)、英国诗体(莎士比亚体)、波斯诗体(鲁拜体)、日式俳句。
庄子在《天地篇》中曾说过“机械必有机心”,在2025年居然竟成一则神预言。AI能够写出工整的悼亡诗,却学不会苏轼在《江城子》里“纵使相逢应不识”的缠绵与纠结的修辞。
那是对亡妻样貌逐渐模糊的恐惧,更是对时间冲刷记忆的抵抗。当我们在知乎直答中输入“思念”,它反馈的情感模型永远解释不了:为什么徐霞客在母亲去世后,走得越远,思念越深?
也许AI永远也无法理解先贤们著书、传书的动机。
老白很喜欢的一档节目叫做《典籍里的中国》,这些先贤的故事用舞台的形式演绎,表现出以作者人生经验的讲述。
在《史记》那一期节目中,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嘱托,承担起司马家作为一名史官“世代为天官,掌管历史”的责任。
在横遭“李陵之祸”后,他忍辱负重,在逆境中升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故而有了“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的生命怒放。
公元前99年的寒夜里,囚室透风的窗棂洒落星光,遭遇宫刑之后的司马迁在竹简上颤抖着刻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节目组的镜头,此时给了竹简一个特写。
上面每一道刀痕,都是司马迁对“青史不可废”的执念具象化。“太史公” 不是司马迁为自己贴上的职业标签,而是将残缺的肉身与历史长河之间,榫头卯眼间精密咬合的关节。
在这期节目中,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体现出一种生命激情的“浓烈度”。
这既是《史记》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是AI永远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这档节目话剧般的自我吟诵中,观众可以无限接近先贤的自我精神世界。这个节目在引导观众思考自身存在性的问题,这种对人生本体性的思考常常在节目中表现出生命的热烈,“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节目情感联结的最基本的认知元素。
AI用0与1编织的数据在云端流淌,司马迁残缺的竹简正在历史深处呼吸。
AI能够精准地辨别竹简上每个文字的形制,却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受刑后的司马迁会以用“太史公”自称?
在这期节目中,有一个巧思设计的非常出众。当穿越而来的司马迁看见国家图书馆的《史记》刻本,他抚摸的不只是纸张,更是二十代人传抄时留下的汗渍、指温和泪痕。
这种层层叠加,带着传承体温的历史,岂是AI所能承载?
人类文明价值的终极密码,是为冰冷的器物注入滚烫的生命经验。
伏生护书时竹简上的霉味,徐霞客跋涉千山万水的汗臭,屈原投江时衣带裹挟的江风,这些老戏骨们为我们带来的“五感交织”体会,是AI永远无法达到的认知维度。
在《徐霞客游记》那一期中节目,徐母最开心的就是徐霞客游历归来为她讲述一路所见所闻的时候。
当早已离世的徐母梦中归来对徐霞客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你可没有牵绊了。”
对母亲思念已久的徐霞客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母亲,我想你了。”
这样的场面令人动容,是为母子之情。
这些古老的故事在穿透时空之后被再度演绎,依然在刺激观众的泪腺。数字可以精准地计算出泪水的盐分,却测不准儿子对母亲思念入骨的灼痛。
因为人类的情感不是AI处理过的“信息”,而是用生命凿刻的痕迹。
AI能用算法瞬间生成千万个“孝子故事”,却永远无法理解徐霞客跋涉的每一步,都带着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
在《屈原楚辞》的那一期中,王洛勇饰演的屈原,满脸风霜,发丝凌乱,他为辅佐楚怀王而鞠躬尽痒,至死不离楚国,是为君臣之义。
在他吟诵《离骚》时,“兮”字明显带着撕裂声带的震颤。
算法能解构"知、乎、者、兮"的语法规则,却永远也无法理解屈原因忠谏而被流放时,看到四处调敞的民生。
当老者问他:“听说你要让楚国强大,你做到了吗?”。
屈原一时为之语塞,颤动的喉结,仿佛正在吞咽一枚苦果。
想到自己守护楚国的无力,他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伤嗟叹,让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眼眶湿润。
AI告诉我,“兮”字这个虚词,不过是它庞大的答语料库中,出现概率仅为0.73%的字符。但对中国人而言,它是滔滔江水拍打郢都城墙的混响,是屈子投江前衣襟浸透“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的爱国情怀。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曾经三次求父亲学医。
儿童时,他求父亲学医,父亲让他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少年时,他考上了秀才,重提旧事。父亲说,好好好,继续考。
青年时,他屡试不中,学医就成了现实碰壁之后的无奈。
父亲问他,难道你一辈子就要做那“逆行之舟”吗?
此时,身处三个时空的李时珍同时吟诵:
身处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愿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这种对于经典的撕裂与重构,恰似文明生长的阵痛。这种AI永远无法模拟的人伦情感,是古今连接的共同价值所在。
如今,AI查阅古籍比我们用搜索引擎,快了不知几何。AI甚至能够模拟出青铜器绿锈的每个分 子,却复刻不出工匠锤炼器物时的灼伤;
那些在竹简上蜿蜒的虫蛀痕迹,与服务器云端不停跳动的绿色光点,都是文明与数据矩阵存在过的证明。
当我们用数字技术扫描《史记》残卷时,真正需要传承的不是隶书字体的排列组合,而是司马迁刻史记时,指间里渗出的血性与执着。
也许在未来的某天,AI按照人类的习性和文明,为人类推演出地球文明的走向。它会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总结出九个汉字: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