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八”与“捌”的姓氏有别

发布时间:2025-04-04 16:40  浏览量:3

八通/捌姓/捌忠·捌忠 1.八 bā。1)含义。(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2)多次;多数。如:七老八十;祖宗八辈。数字“八”用词如:八比(八股文的别称)、八表(八方外的极远之地;有八极)、八宝(即“景天”)、八岔(京剧曲牌)、八采(八色;不作“八彩”)、八番(元代对贵州省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统称)、八分(奴隶别称)、八卦、八还(há:佛教语。谓8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八极(边远之地)、八恺(古指8位德才者)、八魁(星官名,为室宿)、八识(佛教用语)、八裔(八方边缘)、八石(这里音“dān”,炼丹的8种矿石)、八邪(中医穴位名)、八音(音乐用词)、八腊〔腊:·1.là。腊月,农历十二月。2.xī。 干肉。3.八腊。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八腊(là)镇。2)腊(zhà。古时腊月祭祀名称〕、八元(相传古代8个才德者;“八”,不作“捌”)、八政(8种政事)、八证(中国兽医名)。易误词有:八紘(hóng。八方,极远的地方。紘:1.原指野外,引申为“宏”“大”。2.泛指天下)、八鸿(犹八方。鸿,“大”。如:鸿福、鸿运、鸿篇巨制)、九鸿(犹九方,即:中央与八方的总称。《鹖冠子·泰录》:“天有九鸿,地有九州。”陆佃注:“《拾遗记》曰,望三壶如聚米,视八鸿若萦带。’说者以为八鸿,八方之名。鸿,大也。然则九鸿,盖九方欤。”注意:“八紘”不作“八闳:hóng。A.宏大。B.巷门。C. 姓。”“八抬大轿”不作“八台(高台、台面、台子、后台、台柱子)大轿”。八佾 古代天子专用之乐舞。佾:yì,为其行列,一行8人是1佾,共64人。“八佾(yì。古代天子专用之乐舞。一行8人是1佾,共64人)”不作“八侑(yòu。A..劝;陪衬,如:侑食,陪侍进食。2.报答)”。八秩(秩:这里作‘十年’)翁(80岁的老翁)不作“八秋翁”。秋:春秋,指“岁月”,指一年。黄梅戏里有“一十六春”,豫剧里有“二八妙春”“又一春”“又一冬”之说。“八秋”即8岁或8年;8岁小孩不能称“翁”。“八字胡(形似“八”字的上唇胡须。又称‘八字须’‘两撇胡’,粤语叫‘二撇鸡’)”不作“8字胡”。

2)姓。八姓:(1)上古八姓,即:源于母系社会的姜、姬、姚、嬴、姒、妘、妫、姞。(2)祝融之後的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3)古今姓氏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出自姜姓的古羌族分支党项族捌氏部族,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为氏。《明史》注云:“四川打冲河右所土千户姓八,纳西族姓。”《姓氏考略》:“《后汉书·西域传》注云,‘西域姓。(东汉和帝时的西域长史)班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车师国后部大臣,随班勇有功,上书封为后部亲汉侯)。”明代有礼部主事、江宁人八通。今汉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主要有分布于山西的太原、运城、临汾、绎县,广东的新会、封开,云南通海、宁蒗等地。参见“捌姓”。3)地名:缅甸与我国相临之地八莫(旧称新街);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有八宿(sù)县;广西贺州市党政军机构所在地在八步区;重庆巴县人和镇有八桥乡;天津津南区有八里台;北京延庆区长城的八达岭。安徽淮南市西部的八公山,以及日本九州八幡区、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大盈江八莫(旧称新街)等,这些“八”,都不作“捌”。

2.捌 bā。1)含义。(1)“八”的大写。多用于票证、账目等。(2)古同“扒”,破裂;(用手)分开。2)姓。“八”与“捌”的姓氏、人名和地名,是不能混用的。《续通志·氏族略》收载,《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万姓统谱》注云:“捌,羌人以己为捌”。《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云:“羌姓。”陈明远《中国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注云:“又写为‘仈’‘叭’或‘捌’。”与“八”同源。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南北朝时有羌校尉捌忠今;明宣德时利港巡检、石屏州人捌忠。今云南之红河、泸水、江川等地有分布。

举例:

①辨例:古今所有工具书称,“捌”是“八”的繁体字,《中国姓氏大全》还称:姓氏可写为“仈、叭、捌”。其实,只是古时相通。在当今汉语实践中,“捌”与“八”有大、小写之分。作为今姓,“仈”“叭”,已被淘汰。“八”“捌”已是两姓,“八”姓比“捌”姓人要多得多,互补通用。须知,〔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已作为两姓收入。还有,地名也只是使用小写“八”字。

②误例:1. 央视201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3场,现场参赛红方选手将“八紘”写为“八鸿”,媒体竞赛团不少人写成“八鸿”或“八闳”。裁判判定均为误。这里把“八闳”认定为错误应肯定。但认为“八鸿”为误,值得商榷。

2.“八抬大轿”误为“八台大轿”:1)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第198页),写道:“将八台平轿 落在背街……”2)杨德合在《华商报》(2016年7月10日第A4版)载文《八抬花轿娶回洋媳妇》,文中还两次出现“八抬大轿”。

3.“八佾”误为“八侑”:1)央视综合文艺频道“文化视点”(2012年11月22日)嘉宾说的正确,发音是“八yì”,打出的字幕是却是“八侑”。2)《福建日报》(2014年9月29日第6版)列举误例:《两岸同胞文庙祭孔携手传承中华文明》一文,称:“来自海峡东岸的近400位礼生、乐生现场演奏祭祀音乐,并首次带来文八侑舞与武八侑舞等祭祀乐舞的表演。”上述两例均将“八佾”写成了“八侑”。

4.“八字胡”误为“8字胡”:1)程三快在《西安晚报》(2003年6月3日,第23版)载文《几个常见的错字》,说:“有些常识性的文字错误,如‘八字胡’写成‘8字胡’;‘八字胡同’写成‘8字胡同’。”2)刀巍子在《应用写作》杂志(2008年第4期)载文《注意数字的规范性》,写道:“有人将‘八字胡’写作‘8字胡’……”

5.“八秩翁”“八秋翁”董寿岳在《咬文嚼字》(2013年第10期)载文《应为“八秩翁”》,称:“《扬子晚报》(2013年2月20日B8版)刊载《诗书秋色里的交响乐章》,文中说:‘八秋翁的银发,在秋天的夕阳下,愈加灿烂’。”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