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独有的浪漫,尽在《人间词话》
发布时间:2025-04-04 11:41 浏览量:6
大概是在语文课上学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境界”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此深感佩服,并将此当作自己反思和复盘自己的基本原则使用。毕竟,在生活中或工作中,我们总是需要对自己的任何的行为负责。而“三境界”刚好可以用来理解我们的人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境界”,就是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现在手里这本《中华传统文化国粹 经典文库 :人间词话》刚好可以拿来读一读,不仅适合喜欢国学的大人,也适合孩子们,感受什么是文学中的美。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著作,最早是在《国粹学报》发表,是作者融合中西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进行系统总结与创新的理论成果。它以“境界说”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词学观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词学北斗"
开篇便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一观点直接让人清醒,对于诗词鉴赏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这一句直接能让你不断地点头。什么是境界呢?在作者看来,境界并非仅仅是景物描写,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同样是境界的体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方为有境界,否则便是无境界。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或者读书的时候,边看边联想甚至还阅读的时候意犹未尽,那都是因为书籍作者的真实流露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当然,这王国维先生一理念也让我们发现,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华丽的辞藻,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内心世界。
书中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划分,更是精妙绝伦。“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词人将自己的哀愁融入景物之中,花仿佛也有了情感,与词人一同伤春悲秋。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沉浸于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两种境界并无高下之分,各有其独特的美感。有我之境情感浓烈,直抒胸臆;无我之境则超脱空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通过这一划分,让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感受到诗词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蕴。
说了这些,一定不能少说的必须是“三境界”,可能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包括我在内。我对于这三种境界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与认识。
第一境界,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或其他的方式寻找自己的最初的理想与目标,但这个目标或理想又不是那么的容易发现,需要不断地试错去寻找,直到在某一天,登上了高楼,看到了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整个的过程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一定找到想要的。
第二境界,是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继续成长,有了目标和理想并不是万事大吉,还要想一想如何去真正的落地实施,这其中可能有坎坷有遗憾有各种的困境,甚至还可能让你自己痛不欲生,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放松,持续的追逐和执着中。
第三境界,是最终收获的成果,这个成果不一定是你前面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实现的效果,还有可能是在追逐中发现的不一样的感悟、体悟,进而让自己茅塞顿开。这是一场升华之旅。
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做学问、成大事,也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它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在历经风雨后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充分体现了他将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结合,更加浪漫且富有诗意,同时接受智慧的传承。
你读过《人间词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