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撷英④|《左传》:“春秋三传”之一,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发布时间:2025-04-04 07:32  浏览量:5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叙事性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史书《春秋》而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更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之间的历史,以《春秋》为“蓝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补充、解释、说明《春秋》的纲目,涵盖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长于记事,尤其是纪录战争的前因后果及其过程非常精彩,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一、《左传》的主要内容

《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涵盖政治、军事、外交、宗法、礼仪、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间政治斗争激烈。《左传》详细记载了各国之间的权力更迭,如晋国的六卿之争、田氏代齐、吴越争霸等事件。其中,《左传》开篇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写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之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春秋》的记载仅“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字,而《左传》讲述这个故事用了700多字,不仅厘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更为后人理解何为“春秋笔法”提供了范例。

2.军事战争与谋略

《左传》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争,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桂陵之战等。这些战役不仅展现了各国的军事战略,也突出了军事家的智慧。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详细描述了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晋国采取“退避三舍”之计,引诱楚军深入,最终大胜楚国。这些战争记载,不仅展现了当时军事战术的高超,也成为后世军事思想的重要借鉴。

3.外交活动与合纵连横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合纵连横策略层出不穷。《左传》中大量记录了诸侯间的盟会、外交辞令和政治博弈。如郑国的子产在晋楚等“列强”之间巧妙平衡,软硬兼施,使郑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此类记载生动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

4.伦理道德与礼仪制度

《左传》不仅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反映春秋时期伦理道德和礼仪制度的重要典籍。它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通过大量历史故事来阐释“礼”的作用,揭示了礼崩乐坏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此外,《左传》家国一体,写家事实写国事、天下事,写国事又对家事回顾钩沉,这样就把一个国家的命运与一个或者几个家族的命运等量齐观,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指出家国的终极走向和根本原因。它树起以“德”为本的大旗,由“德”寻“道”,由人“德”寻人“道”,究天“道”,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告诉人们“天道有常,或因人势而异,然终不误”。

二、《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展现出极高的文学成就。

1.叙事生动、结构严谨

《左传》的叙事手法灵活多样,既有宏观的历史叙述,也有微观的细节描写。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固守仁义,不愿在楚军未列阵时进攻,最终战败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宋襄公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仁义”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语言凝练,富于表现力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用对话、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而且出现了大量沿用至今的成语,如相敬如宾、处心积虑、大义灭亲、一鼓作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无立锥之地,等等。

3.人物塑造鲜明

《左传》在描写历史人物时,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例如,晋文公重耳的隐忍与智慧、齐桓公的雄才大略、子产的机智与远见等,都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得到了生动展现,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和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左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史学的影响

《左传》首开中国编年体史书的先河,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方式,使历史记录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此外,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延续了《左传》的编年体结构。

2.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左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也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儒家学者如董仲舒、朱熹等人,都高度评价《左传》对道德伦理的阐释,使其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3.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左传》以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刻画,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基础。后来的小说、戏曲、诗歌等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历史叙述和语言运用方面,均受到《左传》的影响。例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小说,均借鉴了《左传》的历史书写风格。

正因如此,《左传》历经千年,仍被后人所研读和推崇,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