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关于清明节最著名的十首诗词浅析
发布时间:2025-04-04 06:46 浏览量:2
1. 杜牧(唐)《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行人愁苦断魂。
问一声酒家何处寻?牧童指向杏花深处。
简评: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清明阴雨的氛围和行人的愁绪,末句“牧童遥指”的转折,将哀愁与生机巧妙融合,展现中国诗歌的含蓄美。诗中“断魂”既指祭扫者的悲伤,也暗含游子的漂泊孤寂。
2.高翥〈zhù〉(南宋)《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译文:
南北山头满是坟茔,清明祭扫人潮纷乱。
纸灰如白蝶纷飞,泪水似杜鹃啼血。
日落后狐狸卧坟头,儿女夜归笑谈灯前。
人生有酒便应尽醉,一滴何曾到过黄泉。
简评:
此诗通过祭扫场景的强烈对比(白日的肃穆与夜晚的喧闹),揭示生死无常的哲理。末句的“及时行乐”看似消极,实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
3. 白居易《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风明月清明夜,碧栏红廊刺史家。
独绕回廊走走停停,遥听乐声暗赏春花。
简评:
诗人以静谧的笔触描绘清明夜景,通过“独绕”“遥听”等动作,流露孤独与对春光的留恋,展现文人雅士的闲适与惆怅。
4.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注:上巳(sì)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来历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译文:
清明上巳西湖美,满眼繁华景。
谁家车马争道行?绿柳朱轮饰金车。
游人日暮相携归,醉醒喧闹声。
路转堤斜花满径,直连城头尽芳菲。
简评:
此词以热闹的游春场景展现清明节的生机,末句“直到城头总是花”将自然与人文融合,体现宋代西湖的盛世风貌。
5.吴惟信(南宋)《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梨花风起恰清明,游子踏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渐消散,万株杨柳留莺鸣。
简评:
这首诗以“梨花”“杨柳”等意象勾勒清明春色,末句“万株杨柳属流莺”暗含繁华散尽后的寂寥,对比中突显自然永恒之美。
6. 黄庭坚(北宋)《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佳节桃李欢笑,荒野坟茔独生哀愁。
春雷惊动天地生灵,春雨滋润草木柔嫩。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简评:
这首诗首联通过“桃李笑”与“荒冢愁”的对比,揭示生死并置的哲学思考。颔联以自然之力象征生命复苏,展现豁达的生死观。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
末句以景做结,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7. 王禹偁(chēng)(北宋)《清明日独酌》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译文:
官职闲散身为副使,一年冷清唯有清明。
春去春来何时尽头?闲愁处处无处排遣。
简评:
诗人借清明抒写贬谪之痛,以“春来春去”喻人生无常,语言质朴却饱含宦海沉浮的苍凉。
8. 孟浩然《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译文:
京城清明最隆重,人心却生愁绪深。
车马喧闹聚路上,东城柳色一片青。
简评:
这首诗以都城清明节盛况反衬个人愁思,通过“车声”“柳色”的喧闹与静美对比,表达仕途迷茫与归隐之愿。
9. 贾岛〈唐〉《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译文:
今日清明好时节,园林风光最堪赏。
晴风轻拂柳絮飞,新火炊烟袅袅升。
简评:
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以“柳絮”“新火”等细节展现清明习俗,末句邀友共饮,流露出文人雅集的闲适情趣。
10. 屈大均〈明末清初〉《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译文:
晨起微寒晚转阴,愁绪满怀春已深。
落花含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的江山啊,徒然入梦,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伤我客子之心。
简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而作为晚明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写成此诗。
这首诗借清明节抒亡国之恨。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写眼前的现实;“落花有泪”“啼鸟无情”以物喻人,暗指南明遗民的悲怆与坚贞,情感沉郁而激昂。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
总结
以上十首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诗人关于清明时节的不同情思:或哀婉(如杜牧、高翥),或闲适(如白居易、贾岛),或哲思(如黄庭坚、屈大均),展现了清明节作为自然节气与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
- 上一篇:歌德利 | 门窗护家,清明安康
- 下一篇:2025清明节问候祈福语动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