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复古三首经典诗词: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发布时间:2025-04-03 20:18 浏览量:6
戴复古,字式之,南宋江湖诗派代表人物,天台黄岩(今浙江台州)人。
本文戴复古的三首诗词:《水调歌头》借登楼,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感慨,是宏大的家国情怀。《江阴浮远堂》也是登高望远,但诗人却因视野开阔、毫无遮挡,能清楚看到淮河南岸的国土,反而更痛感北方失地,生出无限愁苦,角度很特别。
《夜宿田家》则聚焦于个人经历,描绘旅途奔波的艰辛、借宿农家的细节和收不到家信的惆怅,是漂泊者的真切写照,充满浓浓的乡愁。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
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
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这首词写的是登楼观感,却不是一般的游览。戴复古笔下的鄂州吞云楼,一开始就气势不凡。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楼阁高大华美,仿佛耸立在半空中。它的壮丽景象,盖过了南边的黄鹤楼。起笔不凡,点出楼之高、景之胜。
然而,作者的重点不在这里。“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独自坐在这高楼上,是为了谋划边防大事。哪里只是为了登高望远,让眼睛舒服一下呢? 这就点明了登楼者的身份和目的,不是闲适的文人,而是肩负重任的官员,比如词题中的李季允侍郎。他登楼,怀着沉甸甸的心事。
接下来,词人直接抒发这种心事。“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lǔ),西北望神州。” 不要空谈什么胸有吞下云梦泽的气概,那都是虚的。真正要有的是吞灭残余敌人的气魄。这里的“残虏”指当时侵占中原的金人。词人向着西北方向眺望,那里是沦陷的故国河山——神州。
这几句,把登楼者的视野和心志,从眼前的壮丽景色,猛地拉向了广阔的、令人忧愤的北方失地。这是何等慷慨激昂,又是何等沉痛。南宋偏安,恢复中原是许多志士仁人的梦想。“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收复失地的机会,百年来也许只有一次。可惜人世间的事情总有太多牵绊和无奈,时机难得,又容易错过,让人充满遗憾。这句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下片转入抒情和议论。“骑黄鹤,赋鹦鹉,谩(mán)风流。” 登黄鹤楼,传说有仙人骑鹤而去。三国祢衡曾在黄鹤楼作《鹦鹉赋》,名传千古。这些都是文人雅事,风流佳话。但词人说,现在不是沉湎于这些的时候,那只是虚假的“风流”。这与开头的“岂欲登览快双眸”呼应,强调了现实的严峻。
“岳王祠畔(pàn),杨柳烟锁古今愁。” 吞云楼或许就在岳飞庙附近。看到祠庙旁的杨柳,在烟雨迷蒙中,似乎锁住了从古到今的忧愁。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最终却遭谗被害。他的悲剧,象征着恢复大业的艰难和忠臣报国的坎坷。这里的杨柳,不再是供人欣赏的景物,而是承载了历史悲情和现实忧愁的意象。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登楼者自负有重整河山、安定天下的才能,也能指导英雄们制定正确的战略。但是,这样高远的志向,怎样才能实现呢?这是一种深沉的自问,也是对现实的叩问。有才能,有抱负,却可能无处施展,这是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共同的苦闷。
“杯酒不在手,双鬓(bìn)恐惊秋。” 手边连一杯酒都没有,无心饮酒排遣。只恐怕时光流逝,双鬓染上秋霜,而功业未成。这结尾,将国事之忧和个人年华老去的焦虑结合起来,沉郁苍凉,感人至深。不再是开篇的壮阔,而是内心的焦灼。
这首词借登吞云楼,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它不是轻松的登临遣兴,而是沉重的心事独白。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阴浮远堂这个地方的所见所感。开头很朴实,就像我们站在一个高处看风景。“横冈下瞰大江流”,就是说,从一道横着的山冈上往下看,能望见长江滚滚东流。这个“瞰”(kàn)字用得好,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江阴就在长江边上,这个画面很写实。浮远堂,名字就带着一种飘渺、辽阔的意味,和眼前的长江很配。
紧接着,“浮远堂前万里愁”。刚刚还是壮阔的江景,怎么马上就来了“万里愁”呢?这情绪转得有点快,但也说明这愁绪来得多么猛烈,多么深重。站在视野开阔的浮远堂前,诗人心里却装满了绵延万里的愁苦。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这愁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就在后面两句。“最苦无山遮望眼”,最让人痛苦的是,竟然没有山峦阻挡视线。这话听起来有点奇怪。一般人登高望远,都希望看得越远越好,怎么到了诗人这里,反而嫌没有山挡住眼睛呢?没有遮挡,不是能看得更清楚、更远吗?痛苦在哪里?
最后一句揭晓了谜底:“淮南极目尽神州”。放眼望去,淮河以南这一片,目光所及的地方,确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国土,是“神州”大地。可这话里有话。诗人是南宋人,那时候北方大片土地已经被金人占领了。淮河,大致就是当时南宋和金国的界线。
诗人站在江阴,往北看,视线毫无遮拦,越过长江,能一直看到淮河南岸。这片土地是“神州”,那淮河以北呢?诗人看不见,但心里清楚得很,那里也是“神州”啊!可那片“神州”已经不在宋朝手里了。正是因为“无山遮望眼”,这残酷的现实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让人无法回避,心头的创痛也就更加清晰、更加剧烈。看不见被侵占的北方故土,只能望着眼前的“淮南”之地,这种“极目”远望反而加深了痛苦。
这让人想起南宋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比如陆游临终前还惦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也常常在词里抒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戴复古这首诗,没有描绘战争场面,但他把家国之痛,巧妙地融入了登高望远的具体情境里。
这首诗语言很简单,但感情很真挚,很沉重。“万里愁”、“最苦”,这些词用得很直接,很有力量。它好就好在,把个人的观感和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壮阔的江景,反而映衬出内心的无限愁苦和隐痛。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这首诗写的是旅途中的寻常一夜,却有不寻常的滋味。
开头两句,像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簦笠(dēng lì)相随走路岐(qí)”,竹帽斗笠是旅人标配,跟着他走在岔路上。一个“岐”字,暗示了前路的未知和漂泊不定。
“一春不换旧征衣”,整个春天都穿着这身旧行装。衣服旧了,说明走了很久;春天不换,说明行色匆匆,也可能有些窘迫。这画面,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到一个风尘仆仆、略显疲惫的赶路人。诗人戴复古自己就是长期在外漫游,这大概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写傍晚的遭遇。“雨行山崦(yān)黄泥坂(bǎn)”,下着雨,走在山坳里,脚下是黄泥路。这路一定不好走,泥泞湿滑。一个“行”字,写出了步履的艰难。
天色晚了,雨还在下,怎么办?“夜扣田家白板扉”。晚上,他敲响了农家的白木门。这扇朴素的门,透着乡村的简朴,也给这雨夜的旅人带来一丝希望。这四句,把旅途的艰辛、天气的恶劣和投宿的急切,都清晰地勾勒出来。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很实在,很真切。
住下来了,环境怎么样?“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体躺下了,耳边却是一片杂乱的蛙鸣。这是南方的夏夜常有的景象,充满了乡野气息。这蛙声是吵闹的,但对疲惫的旅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安宁,一种融入自然的体验。
然而,身体虽然安顿了,心却没有。“心从化蝶梦中归”。他的心,却像是做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梦,刚刚从化为蝴蝶的自由境界中回来。这里引用庄子的典故,意味深长。也许是旅途太苦,他渴望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无拘无束。也许是现实太沉重,他只能在梦中寻求片刻的解脱。身体的困顿和心灵的向往,形成了对比。
最后两句,道出了旅人最深的愁绪。“乡书十寄九不达”,十次寄家书,九次都送不到。这数字对比,极言音讯隔绝的焦虑和无奈。在那个交通不便、可能还有战乱的年代(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和家人失去联系是多么痛苦。
为什么送不到?诗人没说,留给我们想象。是路途遥远?是世事动荡?不管怎样,结果是收不到家信,也无法得知家里的情况。
抬头望天,“天北天南雁自飞”。大雁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南北之间,它们是天空的信使。可诗人的信呢?却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大雁的自由飞翔,反衬出诗人的身不由己和思乡之苦。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传递思念的;这里,雁自飞,而人的思念却被阻隔,更添一层伤感。
整首诗语言质朴,就像在和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写景写事,都非常具体,有画面感。情感的表达,从旅途的劳累,到寄宿的安稳,再到内心的梦幻,最后落到深沉的乡愁,层层递进,自然真切。
这首诗,就是一幅宋代版的旅人夜宿图,简单平常,却饱含着漂泊者的艰辛、无奈和那份永远放不下的乡愁。
- 上一篇:里弄瓷魂 | 吕有德
- 下一篇:2025清明节的问候语大全,祝清明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