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各显神通”把AI搬进课堂,中学课堂有了哪些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5-04-03 20:01 浏览量:4
如今,AIGC深度影响教育
教学空间虚实融合
课堂转向数据智能驱动
教师向“双导师”转变
……
在尝试、摸索、创新与思考中
课程与AI实现了一次深度融合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近日举办了
“AIGC赋能教学,打造课堂新生态”
AI教学专题研讨会
在AIGC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
众多教育界人士齐聚
共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
研讨会当日,首都师大二附中各学科教师呈现了14节AI辅助教学现场展示课——
语文学科
在《木兰诗》人物形象探究专题中,借数字人与AI对话开展沉浸式教学,助力学生理解经典英雄人物形象;
标点辨析课上,用数字人讲故事、智能搜索创作迷你剧,让学生在标点课上动起来,拨开了标点辨析的重重迷雾。
数学学科
数学课结合网络画板与AIGC,动态演示,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习效率。
英语学科
由传统经典文学形象愚公入手,再到时下热门的影视形象哪吒,借虚拟博物馆和AI口语评分功能,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堂体验;
利用AIGC工具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学生自主设计创意环保作品,培养英语综合能力;
借助AI工具实时批改作文,提升了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利用数字人技术,构建智慧英语课堂。
道德与法治学科
AI智能体带领学生穿越古今与诗人共情,揭开情绪面纱,探寻背后秘密。
政治学科
学生借助AI便捷检索法律知识,教师运用AI生成学习过程评价体系。构建 “技术赋能法律认知-伦理批判-行动实践” 的闭环。
地理学科
运用AI工具,生成北京变迁及发展影像,借助三维地图打造沉浸式情境。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探析北京不同阶段发展,理解地理演变规律、培养相关能力。
心理学科
借助双频情绪测评仪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情绪前测与后测,提升教学针对性,也为学生管理情绪提供科学途径。
物理学科
借助AI和“翻转课堂”模式,促使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并与伽利略“对话”,从而引领学生探索物理学科规律。
化学学科
借助 AI 辅助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和思维进阶。
音乐学科
音乐课,借助AI工具生成新疆歌舞视频,助力生成多声部节奏合奏,丰富音乐表现力。
此外, 校本综合实践课《2035年的一天》,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背景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跟随 数字人教师一起,从构思到实践创作AI微电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AI艺术的兴趣。
高三年级多位老师积极探索 AIGC技术在复习课中的应用,语文、英语、历史学科的老师们均在各自课堂中融入AIGC,为复习课注入新活力,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关于AIGC赋能教学
授课教师经过深入思考
产生了新的想法
不断探索着教学的新模式
英语老师 冯琪
AIGC三元课堂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机协同”的教育价值。智能体的个性化辅助功能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的困境,而数字人技术则为课堂注入了情绪温度。正如活动现场专家所言,当教师学会“养”智能体时,知识库的可靠性和协作效率将成为课堂创新的加速器。
更让我触动的是对AI伦理的深刻反思。在算法投喂的时代,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用怀疑替代盲从,打破信息茧房。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哲学的回归——让技术成为思维的翅膀而非枷锁。未来课堂是师生与智能体共同编织的意义网络,当AI提供的情绪价值与人类的创造力深度融合,教育将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智慧共生的生态重构。这场变革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取代人,而是成就人。
向上
地理老师 尚添顺
在备课中,我秉持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是为解决传统课堂难题,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的理念。以地理课为例,备课要立足学科本质,落实课程标准,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再借助技术服务教学。备课与磨课让我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夯实课堂根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反复研读课标,紧扣课标要求主线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
二是合理运用技术。地理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看世界、解决问题。引入AI工具前明确应用场景,如用实景三维地图辅助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条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要素关系;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北京发展问题,实现学习闭环,让AI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工具。
三是融入伦理教育。备课中挖掘两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契机,提醒学生理性对待AI,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思辨能力。
我愿做一名既能大胆拥抱技术,又坚守学科育人初心的理智革新者,因为只有根植素养、善用技术、启迪心智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成为 “有思想的工具使用者”。
向上
展示课后,校长王春凯在致辞中强调了教育的使命,介绍了首都师大二附中在技术赋能教学和师资建设方面的成果,并表示希望借助研讨会搭建交流平台,与兄弟学校共建资源共享平台,惠及更多的学生。
专家点评环节中,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院长吴珊和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教育技术推广部主任季茂生充分肯定了AIGC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果,同时也为课程改进提出了宝贵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海光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人机协同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在肯定AI优势的同时,强调教学要坚守本质,科学运用AI推动教育发展。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副主任史陈新指出“AI+教育”需突破边界、以技术引领并融合创新,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应对人工智能幻觉,重视高质量数据与各类模型的发展。
此次研讨会展示了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了交流,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正如教师冯琪在感想中提到,未来课堂是师生与智能体共同编织的意义网络,真正的教育是成就人。相信未来,AIGC技术将更深入地融入教学,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培育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上一篇:2025收藏指南|聚焦中国书画艺术家代表——苏民
- 下一篇:里弄瓷魂 | 吕有德